在以往的教學中,筆者充分認識到激發學生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并對激發情感的方法和途徑作了深入的研究,提煉出了幾點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 提高修養,對學生傾注深厚的情感
教師對學生真摯熱愛,學生對教師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關鍵。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當每一個孩子跨進學校大門成為你的學生時,他無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話對他來說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來,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尊重學生從心底發出的對教師的這種神圣感和信任感。教師作為教育的主導力量,要贏得學生的熱愛與信任,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關系是教師的重要職責。為此,教師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自身修養,對學生要擁有一顆愛心,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澆灌學生的心靈之花,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
二 自讀感悟,體味字里行間表達情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習語文要注重感悟、積累和運用。”感悟是一種心理能力,是學生通過讀書,憑借對語言及其語境的直覺感,獲得某種印象或意義的能力。由于學生知識、經驗背景的差異和語義的豐富性、隱喻性,使得每一位學生的感悟水平、感悟結果都不可能相同,常常是各有所悟而又難以言傳。因而,感悟是學生的個體心理活動,所以也就必須讓學生自己在讀書的過程中去細心感受,傾心領悟,最終使自己的理解能力、運用能力及情感能力得到相應的提高。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白楊》一文,內涵豐富深遠,我引導學生自己讀書,邊讀邊找出文中與白楊的品質相對應的語言文字,并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相繼找到了比喻“衛士”的語句、“高大挺秀”一詞、大戈壁的描寫、兄妹倆的爭論等,從學生的發言中可以看出,他們各有所悟、各有所感,學生的心也在與文中人物的心一起跳動。此時,學生胸中升騰而起的是對邊疆建設者的敬意,他們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三 深入課文,挖掘豐富的情感因素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的某種情感能夠感染在場的人,并使其產生性質類似的情感。教師將備課時體驗到的情感熔鑄于教學之中,用熱情、激情、真情去撞擊學生的心靈,掀動其感情漣漪,令學生置身于充滿濃烈氣氛的情境中,從而受到感染。在深入挖掘教材蘊涵的情感基礎上,要選準動情點,以情打動學生,激起學生之情,使作品與學生的心靈發生共鳴。如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時,我設計了如下導語:“人民深切愛戴和敬仰的周總理在病魔的折磨下離熱愛他的人民遠去了,永遠不會回來了。他的靈車在長安街上緩緩前進,他的人民哪里舍得他走啊——男女老少,含著淚,默默地站在陰冷的長安街兩旁,與躺在靈車里的周總理告別。”低緩深情的導語,奠定了全課的情感基調,如再配合適當音樂,朗誦使學生在整堂課都沉浸在失去總理的巨大悲痛之中,從而激起學生對總理敬仰的感情。
四 延伸拓展,促使情感進一步升華
語文教材有著豐富的情感因素,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把握和體驗文本中傳達的特殊情感,更應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生命體驗,開掘文本的情感內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豐富性,使學生被激發起來的情感向高層次升華,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學生的心靈世界,讓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與生命同行。
《媽媽的賬單》一文講述了小男孩彼得給媽媽開了一份賬單,索取他每天幫媽媽做事的報酬;當小彼得在他的餐盤旁看到他想要的報酬時,同時也看到了媽媽給他的一份賬單,這份賬單讓小彼得感受到了母愛的無私與無價,他慚愧地把索取來的報酬塞進了媽媽的口袋。這篇課文切入角度獨特,把母愛的無聲、無私和無價表現的極為動人。
學完全文之后,我引導學生向生活實際延伸:請學生談一談自己幫父母做過什么事,當時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樣評價當時的做法。
一開始,學生很自豪地侃侃而談:“我幫媽媽洗碗,碗很油,我擦了洗潔精,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洗干凈。”
有的說:“我幫媽媽打熱水。”
有的說:“我幫媽媽送傘。那天雨下得很大,我的衣服都淋濕了。”
這時,一個聲音響起來:“我覺得我只是幫媽媽做了幾件事,媽媽卻幫我做了很多事。”
聽到這句話,很多小朋友都陷入了沉思中。過了一會兒,聲音又響起來了:“我只是幫媽媽洗了幾次碗就這么累了,媽媽每天都要洗碗,多累啊!”“媽媽不僅要上班,還要照顧我,而我還不肯幫媽媽,只知道玩。”“我以后要多幫媽媽做事,讓媽媽多休息會兒!”
我從這些稚嫩的聲音中聽到了孩子對媽媽的體貼、理解和感激,從這些質樸的言辭中讀到了真情和成熟。更為重要的是,此時此刻孩子們真正地讀懂了沉甸甸的母愛,幼小的心靈也為母愛深深地震撼了。學生懂得人生應以無私的心付出愛,以感恩的心領受愛,用“愛”潤澤心靈,用“愛”營造生命的天堂。相信學生們會銘記這一刻,這一課,并以實際行動回報母愛。
“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撼學生的也是情!”語文課堂是“情感地帶”,給人以情思的滋養和心靈的啟迪。
情感激發是語文教學藝術的一個重要方面。每個語文教育工作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都應不斷尋求激發學生情感的途徑和方法,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梁,就能使學生在激蕩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悟作者獨特的個性、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從而達到文與意的真正融合。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