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一課只有四個生字。備課時,看到最后一個“虹”字,我有些犯難了。根據以往的教學經驗,學生經常“虹”、“紅”不分,試過很多方法也都無用。仔細琢磨著眼前的“虹”,腦海里涌上一個疑問:天空中那漂亮的七色彩虹,為何會以“蟲”為偏旁呢?
極度迷惑之時習慣性百度,一時豁然開朗。原來古人看到彩虹橫貫天際,就把其視作一條能啜飲水氣的大蟲。故甲骨文中的“虹”,狀如有兩顆腦袋的長蟲,即“ ”。到了小篆時,虹“從蟲工聲”,“工”取上下貫通或貫穿之義。意指七彩之虹在天際的貫穿,所以小篆時的“虹”寫作“ ”。再往后,就有了我們現在的楷體“虹”。
課上結合幻燈片我繪聲繪色地給學生講解了“虹”字的演變。學生或若有所悟地點頭、或豁然開朗地酣笑。那一刻,竊喜!從學生發光的雙眼中我敢肯定,他們已經把這個字深深地印入了腦海中。
課文學完后進行詞語聽寫,全班無一人“虹”字出錯。“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多彩的圖片,每一個漢字都在訴說一個美麗的故事”,這話說得真不錯,以漢字溯源教授生字的方法在課堂上我一定要進行更多的嘗試。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