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些年來,許多專家和學者以及前輩都給出了全面的論證和指導,讓我受益匪淺。更讓我感觸深的是,隨著科學的飛速發展,課件教學和實物投影等現代教學手段讓枯燥的課堂生動并豐富起來。因此作為一線教師,運用怎樣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成為真正有效的課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一 幽默機智,熱情開朗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有激情的課堂教學,能夠使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數學課堂上,我經常運用幽默的語言,機智靈活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把對教育的熱情投入其中。記得在講一節復習課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今天我們共同復習和鞏固有理數的運算,看我們班有多少“人工智能計算器”,能快速、準確地計算,大家有信心嗎?——有!我出示了10道小題請學生快速搶答,并馬上拋出兩道較復雜的運算題讓他們板演,我問:“你們能發現這兩組題的聯系嗎?”同學們開始展開了議論。見此情境,我決定把這個問題作為教學的突破口,要求學生自己思考、研究、解決。同學們的暢所欲言,使我明白他們已經理解了這組題的內涵,教學中的難點又一次在學生自主研究的過程中迎刃而解了。我站在一旁欣慰地笑了,接著說:“同學們,你們的理解很深刻,但很多運算中規律與技巧還要同學們互相交流、反饋。”
二 直觀形象,激發情趣
我校為數學組全體教師購置多元的數學教具,供大家使用,其中有旋轉儀、正方體展開模型、兩圓位置關系圖示、圓錐圓柱切面模型、四邊形制作模型等,加上老師自己研制的木制教具、手工模板、硬紙教具等,豐富了課堂教學。當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課堂的主人,一切都要以學生為本,從他們的興趣點入手,通過實驗學科教具的再現制作、身邊廢舊物品在教具制作中的應用、制作教具活動作用的研究,自制教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的研究。前幾天,在講“三視圖”一課時,九班的班長看到班里有一些同學不是很理解三棱柱三視圖的畫法,就迅速地用紙和固體膠做了一個三棱柱,非常的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我對他大加贊賞,并把他的“作品”帶到了十班。這節課上,我向他們展示了這件“作品”,十班同學果然興趣大增,兩個男生不一會就制作出圓錐和正方體模型,我在他們分組討論時將幾個“新鮮”的教具在班級傳遞、揣摩,一節課的重點和難點就輕松地解決了。由此可以看出,書本的東西再好也不如生活中創造的靈感,學習其實就是這樣一個過程。
三 思維嚴謹,啟迪心智
我國特級教師靳家彥說過:“教學的成功,85%源于課前的預設。”在備課中,我通常認真鉆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把鉆研教材等方面的所思所得,把教學的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過程和方法以及搜集到的有關教學的信息記錄下來,并反復琢磨、推敲,做到一絲不茍、思維縝密,這樣才能使我的課堂成為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智育能的天堂。
在教學中我用嚴謹的思維、規范的書寫給學生們樹立了典范。但要培養他們也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所以我經常在教學中讓他們自編習題,并給出標準答案,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建構數學體系。每當同學們對上一問題告一段落后,我們就轉入對自編題環節的創設中,我以“老師能編題,你們能不能?”這樣的激將法的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果然,大家躍躍欲試,十塊小黑板在學生中傳遞,每個人都動起來,課堂氣氛熱烈。我感嘆:學生成了課堂的真正主人!
“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在課下,我經常反思自己平時的備課教學,力爭使自己的教學不斷地完善。通過反思,教學中的很多細節問題就暴露出來,如對學情的分析、課堂上的偶發事件的預設等有時顯得不夠充分。如去年我教的初三年級,發現學生沒有了低年級孩子的那份激情,可能與年齡有關系,課堂中的舉手現象越來越少,有些同學明知道答案也不屑于舉手,面對這種情況,自己反而被學生所影響,上課氣氛死氣沉沉。下課時,我便試著去了解學生,聽聽他們的心聲。“太幼稚了”、“我舉了手,老師也不叫我”、“不想出風頭”、“怕答錯”,經過調查,孩子們原來有這么多的想法。八年級的孩子蠻有個性的。那怎么辦呢?大家一起來想想辦法。老師應把簡單的問題留給基礎較差的同學。同學們的話給了我很大的震撼,是啊,問題也有難易,學生的基礎也有好壞。平時,我總是看到有手舉起來,便叫之回答。現在的我,慢慢地從學生的學習情況出發,了解學生,不同的問題請不同的學生回答,以此來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慢慢地,課堂的氣氛變得活躍了。
教師要了解自己、關注學生、把握教材、精心預設、思維嚴謹、捕捉生成,才能啟迪心智、潤物無聲。就像放電影一樣,要時刻關注燈光和觀眾的反映,否則就不會有較高的上座率!
四 合作學習,提高效率
到了畢業班后,由于要備戰中考,需要教師不斷加大課堂的容量和調動學生的學習激情,我在兩方面下了工夫。具體說,就是首先鍛煉學生上前面講題,有報道稱學生在講臺上講題是他在底下回答問題記憶效率的3倍、是他在座位上聽別人講的19倍。尤其是綜合性的大題的分析過程,能使學生記憶深刻。其次,同桌之間的互學也很重要,課堂上不可能總是有小組合作,兩人之間的互補就顯得尤為重要,我的班級里這學期就有幾桌典例:A同學給B講證明題,一連三遍后B還是不懂,A生氣地說你怎么這么笨啊!我連忙上前勸導,兩人之間要有耐心,還要注意方法,要學會換位思考。同時也表揚了A的無私精神,經過2個多月的互學,B同學的數學月考成績提高了20多分,家長和她都很高興。
當然,這只是一個不成熟的做法和想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我會根據不同年級的具體情況進行調節。另外就是不同課時在選材方面有不妥之處,這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不斷摸索,以求完善。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