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導師制要求在師生之間建立一種“導學”關系,即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與生活。本文從師生個人意愿、學生入學、培養、就業的整體過程,論證導師制下高職電子類拔尖人才具備培養的可行性,從身心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方面闡述了導師制對拔尖人才素質培養的具體益處,還指出了導師制下以研究性學習和競賽培訓方式進行拔尖人才培養的方法。
【關鍵詞】高職 導師制 拔尖人才 能力素質
【中圖分類號】C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4-0014-02
20世紀70年代,我國逐步展開拔尖人才的培養,目前主要集中于研究型大學。李延偉、王芳在《三本院校中拔尖應用人才培養初探》中指出了河南財經學院的具體做法,而我院連續多年專科招生分數線位居江蘇省榜首并一直超越三本分數線,甚至曾超過二本錄取線,在各類專業比賽中,多次超越本科院校奪冠,學生拔尖能力可見一斑。導師制由來已久,早在19世紀,牛津大學就實行導師制,其最大特點是師生關系密切。導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的學習,還要指導學生的生活。近年來,國內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種新型的教育教學制度——導師制,以更好地貫徹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現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基于此,我們展開了導師制下的高職院校開展電子類拔尖人才培養的研究。
一 導師制下的高職電子類拔尖人才培養的可行性分析
1.從師生個人意愿來看,導師制下的拔尖人才培養具備一定的可行性
導師制強調老師對學生全方位的指引,這就需要老師要真心誠意地帶領學生,而學生也要潛心修學愿意跟著老師鉆研和學習。高職院校相比本科院校學生在校時間短,學生參與科研的時間少,如果參與的學生再悟性稍低,往往不能給科研助力。從這一層面來講,老師很希望和優秀的拔尖同學參與科研,而拔尖學生更希望利用有限的時間來參與項目研究提高自身能力。
2.從入學前基本條件方面來講具備一定的可行性
作為本省高職類院校招生分數線每年處于領先地位的院校,我院電子信息類學生錄取分數處于本校的領先地位,部分學生分數已超過了同專業的某些本科院校學生。
3.從培養過程中的學生表現來講具備一定的可行性
經過幾年的培養實踐證明,我院的電子信息類人才的培養已取得一定的成績,某些競賽的獲獎甚至優于部分本科院校,不少同學升入本科,甚至考取研究生繼續深造。
4.從就業的綜合表現來講具備一定的可行性
電子類信息專業畢業生一部分走進了華為、中興等國內知名電子類企業的研發部門,部分也走進了中小企業的研發部門,他們所具備的專業技能從某種程度上已超越了部分本科院校學生的水平。
5.從師資和硬件條件來講具備一定可行性
我院硬件設備齊全,并具備相關的研究室、大學生實踐活動室等硬件環境。從軟環境上而言,我院教師師資隊伍較全面,目前電子信息學院共有教師115人,擁有正高級職稱2人,副高級職稱31人,碩士學歷36人,博士在讀7人。其中有不少老師有企業一線的工作經歷,工程經驗豐富。
就師生雙方意愿及培養過程中的綜合表現及就業情況來看,我們認為,我院開展高職電子類創新人才培養具備可行性。
二 導師制下的高職電子類拔尖人才素質的培養
高職電子類拔尖人才的素質要素表現為:在電子技術領域積極發展自身,以“做最好的自己,不斷超越自我”為動機,內修身心,外塑形象;注重建立堅強、積極、穩健的個性,用唯物主義的思想來看待和分析世界,堅持集體主義價值觀;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及習慣,并構建成在電子技術領域一定范圍下博而專的知識和廣而精的技能,且能利用其來服務于社會,促進社會進步。區別于本科及碩博等方面的拔尖人才,高職階段的電子類拔尖人才還應表現在其知識和技能同等提高的前提下更加具備一定的技能優勢。導師制下的高職電子類拔尖人才的培養同樣以素質為抓手,依據所確立的素質體系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培養。所謂“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基于此,我們在進行導師制培養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首先要挑選德才兼備的中高級職稱的教師對拔尖人才盡心地指導。在導師制的體制下,讓學生得到充分的提高。
1.身心素質
導師的挑選,首先要求是其身心素質過硬,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規范,具備正確的“三觀”: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具有合格的倫理導讀、職業道德、社會公德;具備社會公認的主體意識、超越意識、契約意識等,并能在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觀念下做出正確的價值取向;有著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能始終堅持將優秀行為作為一種習慣貫穿于自己的言行;有高雅的生活格調,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具備一定的審美意識和能力,行為舉止文明而樸素;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時間習慣。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對于導師應要求他們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良好的運動習慣,這些身心素質所涉及的方方面面都時刻影響著學生,對于他們的長足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知識素質
導師制下的拔尖人才培養相對于學分制及班建制而言,更能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樹立較高的專業理想和生活理想,這種理想對于其知識素質的構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首先是人文科學知識,“學高為師”,導師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現的廣博的人文知識能影響學生重視此類知識的積累并廣泛涉獵相關書籍。其次是專業知識,在導師制的作用下,能更好地建立應有的知識體系,能見樹木也能見森林,并把握時代的脈搏,對于掌握最新的知識及應用最新的方法有著積極的作用。
3.能力素質
能力素質的提高主要從基本能力素質、專業能力素質以及發展能力素質等方面來加以論述。
第一,基本能力素質。所謂不怕不知道就怕想不到,拔尖人才的個人成長和提高需要一個有著同樣方向的載體,而導師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榜樣,他們在學習、工作、生活等各方面的基本能力都使拔尖人才耳濡目染,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提高;而只有這種基本能力具備之后才可以使拔尖人才具備成長的后勁,尤其是其自我學習能力的增強能幫助其發現自身的不足,促進自身進步。導師不可能隨時都陪在學生身邊,對于新的問題如何解決,這就需要學生有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而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由基本能力中的信息加工處理能力積累起來。
第二,專業能力素質。高職階段的電子類拔尖人才應表現為其知識和技能同等提高的前提下更加具備一定的技能優勢。其專業能力素質概括為傳統知識、技能的識記、傳承能力。具體應表現為:電子產品裝配、調試的能力。電子產品設計、制作能力;利用電子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解決復雜電子類研究開發等問題的能力;利用電子知識對電子產品進行檢測、維修、維護的能力。
第三,發展能力素質。要拔尖首先要搭基礎,其次謀發展,發展能力的多少主要體現在其邏輯思維及非邏輯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創新性開展工作能力、創業實踐能力、新知識與新技能的掌握能力,提出問題、繼續學習研究的能力。同時發展能力素質還應包括管理能力,尤其是技術及團隊項目引領的能力。
導師制對于學生發展能力的提高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對于普通同學,可能連接觸此類知識的機會都沒有,而導師制下的拔尖人才在充分培養了基本能力素質、專業能力素質的條件下,更易于發展,在接觸到導師的發展能力影響下能找到方向,積累能力,從而更好地“拔尖”。
三 導師制下的高職電子類拔尖人才培養平臺
導師制是一種教育制度,與學分制、班建制同為三大教育模式。我們采取的做法是將導師制與學分制、班建制進行糅合,采用班建制展開新四塊課程體系(職業素質課程、崗位能力課程、專業知識課程、個性拓展課程四部分課程)的教學,幫助學生搭建知識框架;將導師制的作用主要定位于課余時間,培養的主要平臺是研究性學習和電子類競賽培訓。
1.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內涵定義為:“以項目任務為中心,選擇組織研究內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教學模式,其目的在于加強課程內容、專業知識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整合理論與實踐,積累實踐經驗,體驗項目研究過程,強化學生技術應用與解決現場技術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我院建立的各個專業方向的研究室有導師負責,導師制下的研究性學習的開展主要在研究室展開,為廣大拔尖人才的成長提供實體環境,是其檢驗所學、鉆研專業、交流研討的重要形式。其雛形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80年代的末期。目前,研究中心共有20個研究室,可以容納約200人/年的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如今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我院電子類拔尖人才自我提高的必經平臺。
2.電子類競賽培訓
電子類競賽的開展能很好地檢驗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促進他們提高,導師制培養學生也充分利用了此類方法的培訓,針對的培訓主要包括:院系組織的電子設計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江蘇省TI杯模擬電子系統設計競賽;430單片機設計大賽;ALTERA杯數字電路設計大賽等諸多專業類競賽。這些競賽的開展為拔尖人才構建了良好的舞臺,對吸引拔尖人才起到了較好的促進作用。導師制的開展重點在組織相關競賽的培訓工作時展開,競賽過程中導師能很好地檢驗學生的基本能力,提高學生的發展能力,推進其完善專業知識體系,提高身心素質。
四 總結
在充分認可導師制下高職拔尖人才培養可行性的基礎上,我們以拔尖人才的素質體系為抓手,從身心素質、知識素質、能力素質方面展開,并將導師制的培養過程定位于課余的研究性學習和競賽培訓,將培養工作落到實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5年來獲得電子類競賽類全國一等獎的有3項,二等獎3項,省級競賽一等獎8項;獲得全國信息技術類創新與實踐活動一等獎;學生申報各類專利18項,獲得中央電視臺《我是發明家》50強,參加第六屆世界發明博覽會一攬5項大獎等。
參考文獻
[1]李未.突出特色 鼓勵創新 培養拔尖人才——理工科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S1)
[2]李延偉、王芳.三本院校中拔尖應用人才培養初探[J].計算機教育,2008(24)
[3]錢紅梅.“學生成長導師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4]宋偉.論拔尖人才培養中的道德建設問題[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1997(8)
[5]李嘉曾.拔尖人才基本特征與培養途徑探討[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3)
[6]史建平、楊金觀、林光彬.以五種能力培養為核心 培養財經拔尖人才[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9(6)
[7]彭豪、錢揚義.信息技術支持下的科學研究性學習:模式、實施與成效——以“數字化微型氣象站”在研究性學習中的應用為例[J].遠程教育雜志,2011(2)
[8]尚仁成、阮東、熊家炯.物理學及相關學科的拔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清華大學基礎科學班簡介[J].物理與工程,2006(3)
[9]李志巧、陸芳.基于創新人才培養的網絡研究性學習模式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
[10]廖湘楚.淺談研究性學習的教學實踐[J].當代教育論壇(教學研究),2011(3)
[11]尹仕、肖看.構建大學生多學科競賽平臺培養新型拔尖人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9(5)
[12]王安紅、吳偉雄.基于綜合項目開發的電子競賽培訓方法[J].嘉興學院學報,2009(6)
[13]邊曉明、吳嶺清.電子設計創新實驗室開放模式探索[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0(6)
[14]興志、劉磊.高職院校學生科技活動探析[J].科技資訊,2009(35)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