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優良的心理素質在青年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必將對21世紀人才的質量產生積極而又深遠的影響。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中職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全面提高新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中職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本文通過對中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進行了論述,就當前中職生不良心理現象的表現形式和原因進行了分析,并對如何提高中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了一些看法。
【關鍵詞】中職生 心理狀況 學校 心理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4-0194-02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逐漸突凸出來,國家對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愈來愈重視,教育部在頒布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中明確提出:“中等職業學校德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教育,并要求把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予以加強?!泵鎸傔M入中職學校的學生,感到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行只是他們心中的一種外在形式,而真正困擾學生的是心理健康的潛在問題:心理困惑十分明顯,心理矛盾也很突出,甚至誘發各種心理障礙乃至心理疾病?,F實的嚴重性,我們不能等閑視之。我們要以對學生終生發展高度負責的精神來重視其心理健康教育。
一 中職生的心理狀況
1.自卑心理嚴重
在以分數定成敗的應試教育體制下,社會存在鄙視職業教育,以普通高中為高中階段教育的正統意識。不少人認為,報考職業學校會低人一等,而受傳統觀念影響最嚴重的是家長,他們認為腦力勞動才是體面的工作,報考普高上大學才有面子。這種思想間接地影響了許多學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部分人未進職校的大門,就已有了自卑的心理。曾有調查顯示,有93.4%的中職學生,都或多或少地覺得自己被人看不起,因此造成自卑、迷茫等,部分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
2.人際交往問題
有些中職學生缺乏最起碼的交往能力,如事事處處都以“我”為中心,對人苛求;好嫉妒,愛猜忌別人;拉幫結伙,攻擊他人;膽小羞怯,不善與人溝通等。與人相處,常常只想讓別人來適應自己,而自己卻很少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導致人際關系緊張。這些不當的交往方式都會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及未來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3.情緒波動大
心理學家一致認為,在決定成功的諸多因素中,智商只起20%的作用,80%的作用來自于非智力因素。青春期中的中職生,自控能力差,情緒變化大,表現為急躁、沖動、缺乏耐力,稍有不順心,或受了一點委屈,就大動肝火,怒氣沖天,甚至大打出手。
4.受挫能力脆弱
風險和挫折是人生中難免遇到的事,敢冒風險和戰勝挫折,才是人生應有的品格,但由于中職生特有的天真幼稚,其個體心理很脆弱,使他們對復雜艱難的現實生活缺乏心理準備,堤防容易崩潰、產生失望感甚至信含危機。因而在讀書和生活中,缺乏意志、毅力、善始而難以善終,遇到困難與失敗表現為意志軟弱、缺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和決心。
二 應如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們擁有健康的心理,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而學校教育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也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
1.教師方面
第一,發揮班主任的突出作用。班主任與學生接觸最多,聯系最為密切,對學生也最了解,影響也最直接。因此,提高班主任的心育工作能力,做好心育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那么,如何才能發揮班主任這一獨特優勢呢?我認為,班主任應把邊緣學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作為自己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經常性的接觸,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地發現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心理障礙、心理疾病,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成為他們傾訴的對象。并在日常工作中,與各方教育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幫助弱者面對現實,調整心態,保持心理平衡,使心理處于健康而良好的狀態。
第二,提高任課教師的心理教育能力與技巧。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要根據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來制定心理教育的內容和方法。這就要求任課教師要有扎實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并依據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去指導和研究中職學生的心理和行動,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針對性,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時教育。善于與學生進行心理溝通,實現與學生情感相映心靈相通;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能力,激勵與引導相結合,引導學生走出心靈陰影。
2.學生方面
第一,把手教育學生學會悅納自我,樹立自信。中職生要學會認識自己的優點與缺點,欣賞自己的長處,認可、容忍自己的短處,不苛求自己,并根據自己的能力水平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因為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里,獲得成功的道路也是多種多樣的。讓學生相信通過努力,就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個性化成才道路。
第二,培養學生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青少年來說,有一項很重要的任務就是學會人際交往,獲得友誼。有朋友會被大多數人接納,有歸屬感是良好人際關系的指標,它是心理健康的標準之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信任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與溝通,營造出一個寬松和諧、愉悅快樂的學習生活環境,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第三,組織學生積極參加業余活動,以豐富課余生活。中職生應培養多種興趣愛好,積極參加班級、學校舉行的各種文體娛樂活動,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體驗良好的情緒。在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中,能獲得切實的生活經驗和動手能力,吸取社會經驗,增加社會閱歷,為步入社會打下基礎。參加課余活動也可以不斷豐富和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參考文獻
[1]黃希庭、夏凌翔主編.心理健康教育(中等職業學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2]彭國元.湖南省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懷化學院學報,2010(10)
[3]王維銘.淺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及對策[J].衛生職業教育,2004(19)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