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是民族個性的重要表現形式。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則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論述社會文化背景知識與英美文學課的關系,結合英美文學課存在的問題,指出在英美文學課上適當導入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學本身,還可以提高其英語語用能力,這對提高英美文學課教學質量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英美文學課 社會文化背景知識 語用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4-0032-02
語言不僅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交際的工具,還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語言形式同文化背景在語言的交際中本來就是自然地統一在一起的。每一種語言都是經過不斷的社會生活實踐而形成的,包含著使用該語言的民族或國家的文化、歷史、風俗等因素。因此,要想學好一門語言卻又人為地硬要脫離他們的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所以,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結合文化背景知識,以加深學生對英語語言現象的領悟和理解。
一 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定義
杜瑞清(1987)曾在《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化》中說:“文化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無處不在,無所不包,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人類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所取得成就的總和。”從人類文化學的觀點來看,文化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狹義文化,或稱人文文化(英文中大寫開頭的Culture),包括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等。二是廣義的文化(英文中小寫開頭的culture),包括交際習慣、社會習俗、生活慣例及其他等。本文所談及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可以說是包括這兩類概念的。因為本文所取的研究范疇就是英美文學,而文學是包含在第一類文化中的,文學作品所涉及的歷史、政治、信仰等和所展現的交際習慣和社會風俗都是互相滲透、互相作用的。
二 社會文化背景知識與外語教學
長期以來,在外語教學中很容易忽視社會文化背景知識。首先,所有的理論語言學,不管是傳統語言學、結構語言學或是轉換生成語言學,都認為語言學研究的對象只是語言本身。從索緒爾到喬姆斯基都認為言語行為不是語言學研究的對象,因此他們都未能為我們提供語言作為一種交際工具的知識。
1971年,美國著名人類學家海姆斯發表了《論交際功能》,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交際能力這一概念:語言與社會生活的結合是一種積極的有益的現象,實際上存在著一種(語言)運用的(社會)規則,不掌握它們,語法規則便會毫無用處。
另外,傳統的外語教學知識培養“純語言能力”,即具備“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技能”。然而,大量事實證明,僅有這種能力遠不足以保證人們在實際情景中進行有效的交際,因為在所有可能被造出的句子中(語法和語義都正確的句子),都有一部分由于不合乎(社會)運用的規則而被摒棄。因此,成功的外語教學法還必須使學生具備語言的社會運用規則的知識,并能夠運用它們。
在外語教學中,我們往往容易看到母語對學習外語的干擾,而忽視了社會文化因素的干擾。海姆斯(1971)在《論交際能力》一文中更加明確地指出:“社會因素對語言的干擾的概念是理論與實踐之間關系中最為重要的問題。”后一種干擾因素之所以容易被忽視,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莫瓦朗在《教授用外語進行交際》中闡述的:“人在學習母語時,語言能力和社會文化能力是同時習得的。”
語言的本質屬性是作為社會的交際工具,因此,必須注重語言的社會功能,學習語言不能離開語言的社會環境,即社會文化背景。
三 英美文學課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高校英語專業的英美文學課教材基本上都是對英美一些小說的節選以及詩歌欣賞等。對整個英美文學的發展歷程只是做了簡要的介紹。而許多授課老師所采取的上課模式也是照本宣讀,對所選取的小說片段進行翻譯講解等。學生的層次和基礎決定了他們在英語學習中的需求具有差異。教師在教學組織和管理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針對學生的需求和個體差異,適時補充一些知識,既減輕他們學習的焦慮,提高學習興趣;又有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增強教學效果。一堂英美文學課下來,如果學生體驗的只是文字灌輸,而并不能欣賞到文學作品中的美,對英美文學的興趣就會逐漸喪失。
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思考一下。我們對本國的文學作品一般都是比較了解,能夠體會到作品的寫作意圖,以及它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文學吸引力。那為什么英美文學對大多數的外語學習者卻并不存在什么所謂的文學吸引力呢?
稍做思考就會發現其中的原因所在。本國的文學作品都是誕生在本國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的,由于我們從小接受對本國歷史、地理等的學習,所以對作品所呈現的社會年代一般都有一個大概的了解。比如《紅樓夢》,它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作者生活的晚清時期,而對于晚清的各種社會風俗我們在歷史課本上是有所了解的。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那個大家族所發生的種種事情,而不會覺得不可思議,難以理解。由此類推,如果我們對英美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等也有相當的了解,那么閱讀起其文學作品來也就不會那么難以得到心理上的認同。比如美國小說《紅字》,作者是19世紀美利堅合眾國的浪漫主義作家霍桑,小說以兩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時代的美洲為題材,但揭露的卻是19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時代美利堅合眾國社會典法的殘酷、宗教的欺騙和道德的虛偽。我們若是了解作品誕生的年代、小說所設定的歷史年代以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就會很容易地理解這部小說。
四 英美文學課導入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必要性
1.學生對英美文學課的學習期待
根據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從我本人和同學的親身學習經歷來說,大綱的目的也正是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殷切期待。
但在實際的課程學習中,學生的這種期待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實現,這就導致學生對待這門課程的態度變成了消極、不感興趣。一學期的課程下來,很多學生只是記得上過哪幾個作品選段,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少聽到有學生在談論英美文學作品,不是他們不想談,而是他們知道得太少了,根本就無從談起。
2.提高語用能力的需要
英語專業學生學習英美文學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了解一些文學知識,同時也是為了感受地道的英語作品,提高自己的英語應用能力。在作品所設定的特定故事背景中,學生可以體會到運用語言的多變性、靈活性,以及特殊的話語在特殊的語境下所展現的特殊含義。
語言學家拉多在《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弗里斯(Fries)則強調:“講授有關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況絕不僅僅是實用語言課的附加成分,不是教學總目的全然無關的事情,不能因時間有無或方便與否而覺得取舍。它是語言學習的各個階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N.Wolfson(1989年)指出:引起跨文化交際誤解的情況有兩種。首先,來自不同社會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價值體系,這些價值體系既表現在言語中,也表現在其他社會行為中。這些差異經常導致誤解。更為重要的是,不同價值體系及表達這些價值觀念的不同方式通常沒有被另一方很好地理解。當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際時,他們通常按照自己的價值體系判斷對方的行為。所以不了解對方文化常是跨文化交際誤解的根源。
從提高語用能力的角度來分析,在英語教學中進行英美社會文化背景的教學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英美文學課的學習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對英美的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也是非常迫切的。結合這兩方面考慮,在英美文學課中導入英美社會文化知識對學生的學習和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都是非常有利的。
五 結語
本文簡要地分析了我國高校英美文學課教學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后就在英美文學課中導入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做了一些闡述,得出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導入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學作品本身,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語用能力。希望本文能夠引起英美文學課授課老師對社會文化背景知識導入的重視,讓英美文學課為師生所愛,為學生所用。
參考文獻
[1]杜瑞清.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化[J].外語教學,1987(3)
[2]司徒雙.社會文化因素與外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5(3)
[3]索菲#8226;莫瓦朗.教授用外語交際[M].巴黎:巴黎阿謝特出版社,1982
[4]芮燕萍.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狀況實證研究[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1:119
[5]崔校平.英語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J].山東外語教學,1990(4)
[6]俞碧芳.英語教學與英語國家社會文化背景的關系[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1998(1):72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