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在毛澤東永垂青史的業績中,軍事思想與實踐的成就是舉世矚目的。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毛澤東關于當代中國革命戰爭和軍事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普通原理同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武裝斗爭歷史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 毛澤東建軍思想的形成和發展
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地領導武裝斗爭,毛澤東最早開始探索建立人民自己的武裝,并初步形成了工農紅軍隊伍。在初期武裝斗爭實踐中,毛澤東認識到加強黨對軍隊領導的重要性。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1929年9月,周恩來代表黨中央起草的《給紅四軍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來信”)第一次系統地總結了兩年以來黨關于紅軍建設的經驗,提出了建軍問題上一些帶根本性的問題。1929年底,紅四軍在古田召開了第九次代表大會,毛澤東為大會起草了《關于糾正黨內錯誤思想》的決議,即古田會議決議。毛澤東從糾正黨內錯誤思想、黨的組織、黨的教育等方面,全面分析了紅四軍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制訂了較系統的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紀律,把紅軍中黨的組織建設和思想教育更加具體化、制度化。毛澤東同志在古田會議決議中進一步闡述了紅軍建軍宗旨和任務,指出:“中國的紅軍是一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特別是現在,紅軍絕不是單純地打仗消滅敵人的軍事力量,還要負擔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幫助群眾建立革命政權以及建立共產黨的組織等項重大任務。”(《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87)從而把建立紅軍同黨的革命任務,把建立紅軍的宗旨同紅軍的任務統一起來。
黨的領導,紅軍建軍的任務和宗旨,紅軍的政治工作制度和原則是把紅軍建設成為新型人民軍隊的三個根本性問題,是人民軍隊建軍思想的核心。因此“九月來信”和古田會議決議的產生,標志著毛澤東關于人民軍隊建設的理論,即建軍思想已經形成。
抗日戰爭和解放時期是毛澤東建軍思想豐富和發展時期。毛澤東指出:“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毛澤東選集》合訂本,人民出版社,第988頁)并且提出了軍隊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則,即官兵一致、軍民一致和瓦解敵軍。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強調了軍隊政治工作,提出進行以訴苦、“三查”為主要內容的新式整軍運動,并進一步發展了軍隊內部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
毛澤東在建立人民軍隊實踐中提出的建軍思想,逐漸地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的軍隊完全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之上,成為一支區別于一切舊式軍隊,具有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人民軍隊。毛澤東曾經這樣形容自己的軍隊:“我們的軍隊是真正的人民軍隊,我們的每一個指戰員,和炊事員、飼養員都是為人民服務的,我們的部隊要和人民打成一片,我們的干部要和戰士打成一片。與人民的利益相適合的東西我們要堅持下去,與人民的利益相矛盾的東西我們要努力改掉,這樣我們才能無敵于天下。我們的這軍隊一向有兩條方針,第一,對敵要狠,要壓倒它,要消滅它;第二,對人民,對同志,對官長要和,要團結。”(毛澤東《在中央招待留守代表時的演說》,1944年9月18日)我們黨正是依靠這支同人民血肉相連的軍隊,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與壓迫,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根據新的歷史條件和我軍歷史使命,明確向全軍提出了“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國防部隊”(《毛澤東軍事文選》內部本,第359頁)的光榮任務。這是毛澤東建軍思想的新發展,對人民軍隊新歷史時期的建設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 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思想的產生和發展
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是毛澤東同志在領導革命戰爭實踐中逐步創立起來的。毛澤東同志從中國革命的特定環境出發,“從戰爭學習戰爭”,逐步研究認識中國革命戰爭特點和規律,探索適合于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和戰術。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毛澤東同志根據敵強我弱、敵大我小的特點,率領紅四軍“避敵擊弱,避實擊虛”,同敵人打圈子,開展游擊戰爭。1928年5月,毛澤東同志把它總結為“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十六字訣。“十六字訣”是毛澤東同志在中國革命戰爭史上樹立的第一座豐碑,它的提出使中國革命戰爭有了自己的戰略戰術原則,解決了中國革命戰爭初期有無符合自己特點的戰略戰術原則這一重大問題。在“十六字訣”的指導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武裝力量不斷發展。正如毛澤東自己所說那樣:“三年來,我們斗爭中取得的戰術,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戰術都不同,用我們的戰術,群眾斗爭的發動一天比一天擴大,任何強大的敵人是奈何我們不得的。”(《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103)毛澤東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中對游擊戰爭的戰略戰術作了全面的總結,標志著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思想已經產生。
1930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1931年,遵義會議恢復了毛澤東同志的正確領導,確立了毛澤東同志的戰略戰術原則為紅軍作戰指導原則。毛澤東同志在指導戰爭實踐中,十分重視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奪取戰爭的主動權,指出對敵人戰略上要“以一當十”的策略,戰役戰斗上要“以十當一”和造成奪取優勢和主動的客觀物質條件。在這一方針的指導下,紅軍取得了“四渡赤水”之戰的勝利。1935年底,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毛澤東同志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系統總結了紅軍血戰經驗,發表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這一馬克思主義的軍事著作,提出了積極防御的戰略思想及其原則,指出我軍要積極防御,積極防御就是攻勢防御,決戰防御,為反攻進行防御(《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182~183),并指出積極防御要進行充分準備,要誘敵深入,要適時轉入反攻,在進行中以運動戰為主要形式,集中兵力以戰役戰、速決戰和殲滅戰消滅敵人,這些內容標志著毛澤東人民戰爭戰術思想已經形成。
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戰略戰術思想豐富和發展時期。1930年前后,毛澤東先后發表了《論抗日游擊戰爭的基本戰術—襲擊》、《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等重要著作。根據中日戰爭特點,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游擊戰爭和建立根據地的思想,提出了抗日游擊戰爭的六個具體戰略問題,“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防御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和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和正規戰爭相配合;建立根據地;戰略防御和戰略進攻;向運動戰發展;正確的指揮關系。”(《毛澤東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376)這些戰略戰術原則,保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的生存和發展,保證了內戰時期的正規戰爭向游擊戰爭的戰略轉變,順利地開辟了敵后戰場,人民革命力量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于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徹底勝利。
解放戰爭是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決戰,毛澤東以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和高超的指揮藝術,親自指揮了具有決定意義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為了戰勝強大的敵人,毛澤東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戰略,并精確地指出:“對于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于敵,擊潰十個師不如殲滅一個師。”(《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200)在《目前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十大軍事原則反映了毛澤東把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作為積極防御戰略的核心指導思想,把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包圍全殲敵人作為主要作戰方法等戰略戰術思想,使我軍在戰略上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取得了戰役戰斗上的優勢,積小勝為大勝,最終打敗了國民黨幾百萬的反動軍隊。
從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可以清楚地認識到,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本點就是實事求是,就是從敵我雙方的實際出發,按照戰爭的規律去指導戰爭。它在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中產生和形成,隨著戰爭的發展而豐富,并指導中國戰爭取得了輝煌勝利。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學習和運用毛澤東思想也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