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采用了文獻資料法,研究新興健身項目——瑜伽,并從瑜伽的起源、主要流派、特點及健身效果等方面進行研究,為以后相關研究提供了一定參考。
【關鍵詞】瑜伽 起源 流派 價值
【中圖分類號】G8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4-0060-01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多和健康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投入到健身的行列。為了滿足社會要求,應運而生的新型健身項目悄然興起,其中瑜伽以其獨特的魅力立足市場。
一 瑜伽的起源
瑜伽起源于古老的印度,流行于世界,它是現代社會新型的健身項目,深受現代人們的喜愛。瑜伽的淵源古老而悠久,幾乎所有的學者都認為諸如《博伽梵歌》、《博伽瓦譚》等瑜伽的古老文獻是以師徒間口耳相傳的方式代代相傳下來的。瑜伽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時期,五千年以來,它一直是體現印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與印度的生活方式和哲學密切相連。但從實質上說,它一直與任何宗教信義或倫理保持分離狀態,它不是一種宗教,是基于一種心理行為的生活哲學,它的目的是使身體和精神之間完美平衡地發展。在古代,印度的僧人為了追求“心神合一”的最高境界,經常隱居森林或者寺院中,靜思冥想,經常觀察生物的習性和生存法則,并不斷模仿動物的動作之后用于人的身上,逐漸感應身體內部的變化,進而衍化一套整體健身理論。在印度,人們相信通過瑜伽練習可以擺脫輪回的痛苦,心的主體被征服,一切障礙都將不存在。瑜伽在古代印度文化中與佛教緊密相連。
二 瑜伽的體系
瑜伽有許多不同的體系,但無論我們所走的是哪條路,修的是什么法,都離不開現有的工具:身體、內心思想、情緒、理想。根據《博伽梵歌》的記載,縱觀印度歷史,主要有如下幾個瑜伽流派:(1)王瑜伽——又稱八支分法瑜伽。此瑜伽為冥想之道。它積極提倡瑜伽的八支分法,即禁制、遵行、坐法、調息、制感、內醒、靜慮、三摩地。(2)哈他瑜伽——又稱科托瑜伽,此為強身之道。它注重生理,使身體潔凈、呼吸和各種體格鍛煉方法的體系。(3)智瑜伽——又稱吉納瑜伽,此為啟悟之道。它認為只是有低等和高等之別,尋常人所說的知識僅僅局限于生命和物質的外在表現,這種低等知識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的途徑獲得。(4)業瑜伽——又稱實踐瑜伽,此為凈心之道。好好地利用這個強健的身體去工作,無私心地、不求回報地服務一切眾生。(5)巴克瑅瑜伽——又稱奉愛瑜伽。此為愛心之道,通過情緒的培養,得知真理的本質為愛。
根據瑜伽經典的主要出現及瑜伽體系的建立情況,將瑜伽分為四個時期:以“韋達經”為標志的“吠陀瑜伽”時期;以“奧義書”出現為標志的“前經典瑜伽”時期;以《瑜伽經》產生為標志的“經典瑜伽”時期,以及近現代的“后經典瑜伽”時期。還有一種劃分,就是依據古印度哲學的發展脈絡,將瑜伽劃分為六個時期:史前時期(萌芽階段)、吠陀時期(基本觀念形成期)、史詩時期(基本體系形成期)、中世紀哲學時期(百家爭鳴與瑜伽盛行期)、經書時期(瑜伽體系成熟期)、近現代發展期。還有人將瑜伽的起源發展分四個階段來簡述:一是原始瑜伽階段(公元前三千年至婆羅教盛行時期);二是瑜伽體系形成階段(公元前六七世紀至公元前后);三是瑜伽體系的完善階段(公元前后);四是近現代發展傳播階段。
三 瑜伽與其他體育運動的區別
瑜伽是哲學,最初的目標是讓我們擺脫身心上的困擾,讓身心合一,從而獲得自由。瑜伽與其他體育運動的不同之處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瑜伽的體位法是為了練習者的健康而做的,他以正確的運動醫學原理而設計,是沒有競技性的動作。(2)瑜伽在練習過程中一直配合著呼吸進行,沒有憋氣過程,要求把注意力放在練習的部位上,有控制的體驗動作,感覺肢體的變化。(3)瑜伽練習是養氣和修心的過程。瑜伽練習可促進骨骼肌、平滑肌以及神經系統等方面的發展,鍛煉較全面。
四 瑜伽的鍛煉價值
通過瑜伽練習可以獲得力量、柔韌性和平衡性,改善心肺和血液循環系統的功能;可以緩解壓力和緊張感并愉悅身心;瑜伽還具有一定的解毒、美容、塑身和減肥的功效,通過瑜伽練習可以塑造良好的體型。可發揮有效地預防和醫療作用以及提高思維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能力。
五 瑜伽的基本體位
第一,向前彎曲。冷靜身體令人平靜,讓頭部低于心臟之下是一種優雅祈求和道歉之動作。向前彎曲會讓背部變的靈活,促進腎臟健康,并發揮作用舒展筋骨。但患有椎間盤突出的人禁做。
第二,向后彎曲。此體位令人鼓舞,與倒立動作結合起來更加具有能量。此動作有很好的開胸功效。
第三,倒立。改善視覺,增加循環,促進腺體平衡。減少恐懼。幫助消化,平衡神經系統和情緒。
第四,扭轉。此動作是體位中具有解毒療效的姿勢,通過扭轉,使身體內臟受到擠壓按摩,促進循環。
第五,平衡。讓身體和頭腦合一,平衡姿勢帶來平衡,改善注意力、協調力、肌肉線條、帶來集中和穩定。
參考文獻
[1]道立.印度的瑜伽[J].佛教文化,2005(4)
[2]黃彩華、廖建媚.瑜伽的起源與特點[J].遼寧體育科技,2004(10)
[3]黃莉、周偉.淺論瑜伽的起源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內江科技,2009(12)
[4]崔艷榮、張萍萍.瑜伽與養生健身談[J].科技信息(學術版),2007(23)
[5]邱服冰.論瑜伽及其心理生理功能[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4(5)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