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棟梁之才,而“學業不良生”卻令人擔憂。文章從大學“學業不良生”的心理矛盾性方面進行分析,并著重地從教育者的角度提出了合理的教化對策,希望能給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
【關鍵詞】學業不良生 心理矛盾性 教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4-0062-02
“學業不良生”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由智商偏低而形成的;另一種是非智商因素而形成的成績差、思想落后,行為習慣差。本文所謂“學業不良生”是指后者,即不是由于智商因素引起的學習有困難、個性發展欠完善的學生。此類學生在認知能力、認知個性和認知過程等方面存在著偏離常規的結構性缺陷。他們往往有中等以上的智商水平,但智力卻得不到正常的開發,有悖于教師規定的基本要求。而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應客觀分析“學業不良生”心理,并加以教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 分析“學業不良生”的心理矛盾性
一般來說,10~30歲是學生學業發展的最佳時期。然而,在人生發展過程中某個階段的特殊性,他們的認知心理、認知能力、認知風格等皆處于不斷發展、不斷完善階段,也就是說,他們在這個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社會現實的沖擊,家庭生活的壓力,紛繁信息源的明辨,青春發育期引起的騷動,都會使他們面對眾多的認知領域而無從選擇,以致常常會處于不安和矛盾之中,加上學業不良的心理負擔和學習屢屢失敗的經歷,更加劇了其心理的不平衡性。因此,“學業不良生”具有心理上的矛盾性和心理上的不平衡性是顯而易見、在所難免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業不良生”自尊與自卑心理之間的矛盾
“學業不良生”的共同特點是都有較強的自卑感,他們在學校與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中,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總是不時地甚至長期地遭受失敗和挫折。屢戰屢敗,而后妄自菲薄,自尊心嚴重缺損。他們常常會認為同學和老師們看不起自己,在老師和同學面前抬不起頭來,覺得低人一等,自尊不夠且自卑意識較強。另一方面,他們又唯恐別人嘲諷自己、議論自己、貶低自己,所以,平時很注意維護所謂的自我尊重,把自己嚴重地封閉起來,根本不愿也無法與人交往,他們固執、偏激而又意志薄弱,敏感而又多疑,極易受到某種明示或暗示的影響和傷害,也相當在乎自己是否引人注意和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長此以往,自卑和自尊之間的矛盾就會不可避免地產生,其結果只能是失去擺脫學業差、差上加差的能力和勇氣。
2.“學業不良生”的高效能期望與失敗現實之間的矛盾
首先,我們應該給“效能期望”下一個定義,通俗地講,“效能期望”是指“人們對自己能否進行某種行為能力的推測、判斷,即人對自己行為能力的推測”。“學業不良生”由于存在著偏頗的自尊,所以影響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雖然他們對自己的學業有著進步的要求和愿望,但對自身的成績往往作出不正確的評估,且急于求成,致使他們對學業的效能期望過高,他們把效能期望變成現實,往往困難重重。另外,他們意志薄弱,缺乏毅力,點滴欲望的誘惑,絲縷情緒的干擾,都能使他們一點點的成功和希望付之東流。如此反復,原有的效能期望與失敗的現實之間的鴻溝就越來越大,矛盾也日益激化。而在這激化的矛盾之中,由于“學業不良生”畸形自尊,使之在對失敗往往習以為常的同時,對自身的效能期望作出不恰當的調適,效能期望與失敗現實的矛盾便不可化解。
3.認知潛能與認知欲望的矛盾
“學業不良生”一般都具有正常的智商,往往具有良好的認知能力,只是由于認知習慣或其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不當,而導致認知結構的過多缺損和認知背景的過于窄化,堵塞了有關認知的信息傳遞通道。因此,他們雖然具有一定的認知潛能,卻沒能成為學業良好的學生,其原因在于,他們沒有適當的認知欲望,往往只為測驗、考試而學習,為討好家長、老師的歡心而學習,并不對認知內容本身感興趣,也沒有打算為此付出艱苦的努力,想僅憑“小聰明”而獲取成績。他們瞧不起學業良好的學生,認為他們是“死讀書”。這樣他們的認知欲望便無從激發。因此,認知潛能的無限和認知欲望偏低間就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這又成為“學業不良生”的一大心理特征。
二 “學業不良生”的教化對策
哀莫大于心死。一個人暫時落伍并不可怕,怕的是心如死灰,無所依托。如何讓降溫的心逐漸升溫,恢復年輕人應有的“熱力”呢?用“熱心”為其助燃。
我們必須承認:由于遺傳、環境、教育的自身主觀能動性不同,必然會導致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差異,不同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發展、個性特點及其他各方面的發展是不均衡的,達到成熟水平的時期也各不相同。針對這一特點,教育者要考察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做到長善救失,因材施教。
升溫則水,降溫則冰。后進生本就因自己差于別人而心灰意冷,心里總揣著一塊冰,如果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教育者對這樣的學生愛理不理,甚至冷若冰霜,那只能冷上加冷,降低溫度,造成師生感情淡漠、僵化。有的老師很嚴厲,威風凜凜,殺氣騰騰,當時學生懾于其威,表面上服了,但實際卻一點沒服,只是暫時收斂了一些而已,但時間長了,漸漸摸透了老師的脾氣,“技止此耳”便也就恢復原樣了。
教師要想感化學生,必須親之近之,決不能因為你氣我,不服從我,我就離你遠遠的。最好的辦法是,你越看不上我、厭惡我,我越接近你、親近你。在接觸學生的時候,逐漸深入到他們的心靈深處,了解他們的想法,對他們成為“學業不良生”的原因,家庭各成員對他的影響,以及他們對未來的打算等都了如指掌。漸漸地,師生之間也“鐵”起來了,成為了無話不談的好朋友。如何教化這類“學業不良生”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1.厚愛和尊重“學業不良生”
所謂“學業不良生”,也就是后進生,一種表現為成績差,一種表現為思想落后及行為習慣差。由于“學業不良生”的種種表現欠佳而影響集體,作為人的正常心理反應,他們會不同程度地受到老師和同學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視。這樣教育的結果只能使“學業不良生”更差。
有人曾說:如果天生就是優生,那教育還有什么功能?又談什么素質教育呢?對“學業不良生”,我們更應變嫌棄為喜愛,變忽視為重視,變冷漠為關注,變薄待為厚待。“學業不良生”畸形的自尊表明:他們既不懂得如何尊重別人,也不懂得怎樣尊重自己。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尊重需要是人們得以生存的缺失需要之一”。如果學生不能感到被人尊重,他就不可能用正確的方式自尊,學生是在受尊重的過程中學會自尊的。要使“學業不良生”克服自卑的心理,首先要讓他們感到教師是公正、愛護并尊重自己的,不會因為自己出差錯而遭到嘲笑和懲罰。只有理解學生、尊重學生的教師才有可能使學生渴望學習。因此,教化“學業不良生”的重要前提是尊重學生。
2.用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學業不良生”
應該說,任何學生都會同時存在優點(積極因素)和缺點(消極因素)兩個方面,對優生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對“學業不良生”則易于發現其缺點,而看不到優點,這種不正常的現象有礙學生的進步。我們應該幫助他們找到優、缺點,以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其次,應有平常的心態。“學業不良生”也是學生,他們應享有與其他學生同樣的平等和民主,也應享受到優秀學生在老師那兒得到的愛。作為一名教育者,在對待“學業不良生”時,應該具有自我調控的能力,真正做到以情動人,或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1)做到“真誠”二字,即教師不應該有絲毫虛偽與欺哄,因為他們更缺少辨別能力。(2)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學業不良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心理表現和看法,如對學習的畏懼、猶豫、滿足、冷漠,錯誤的想法和指責等。信任“學業不良生”,鼓勵他們自由討論。(3)做到“理解”二字。如果在“學業不良生”身上做到“真誠”,善意理解,高興地接受他們,一定會促進他們的進步和發展。正所謂,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教育者對“學業不良生”的厚愛,定會使他們實現向“自我學習、自我管理”方面的轉變。
3.保護“學業不良生”的自尊心,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贊科夫在《和教師談話》一書中說:“沒有教師對學生愛的陽光,學生就會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團。”要保護學生的自尊心,“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尊心,就不能成為一個道德上純潔和精神上豐滿的人。”“失去了自尊心,就不可能有任何精神財富。”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就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隨時加以肯定、鼓勵。另外,還要注意不在公開場合當眾點名批評,更不動輒揭老底,新賬舊賬一起算,如果有錯誤、缺點,也適宜于個別談心,就事論事,避免將事態擴大化。“學業不良生”渴求尊重的需要一旦得到滿足,他們就會重新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4.強化“學業不良生”的效能期望,幫助他們避免失敗
心理學表明:“效能期望意味著人是否確信自己能夠成功地進行帶來某一結果的行為。”當人確信自己有能力進行某一活動時,就會產生高度的效能期望,并付諸行動。效能信息源對效能期望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提高效能期望,強化效能期望最直接的方法是為“學業不良生”創造成功的機會。首先,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一是幫助學生了解自我,了解自我的認知特點,了解自我的認知結構;二是幫助學生尋找適合其特點的最近發展區,引導其制訂明確的、中等難度的和近期可達到的目標,從而提高學生成功的概率,提高學生的效能期望。其次,要對“學業不良生”學習過程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全體學生的諸多方面素質充分自由地發展。素質教育提倡過程性評價,注重學生素質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和變化。因此,對于“學業不良生”的評價要以素質教育理論為依據,側重認知過程,還學生以公平,并及時評價,在充分肯定其成績的基礎上,指出缺點,給學生以成功的機會,切實提高學生的效能期望,激勵他們從學業不良向學業優秀方向轉化。
5.激發“學業不良生”的認知欲望,充分挖掘他們的認知潛能
認知欲望是學習的內部動因,是客觀的學習要求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認知欲望的激發是利用一定的誘因,使學生的潛在認知欲望化為認知實踐,激發學生的認知欲望,充分發揮其認知潛能,是學生學業成績優化的重要條件。激發認知欲望的方法是多樣的,常用的有兩種:(1)優化學習內容,使之科學化,并與“學業不良生”原有認知結構相匹配,以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2)根據“學業不良生”的心理認知特點,明確其習得知識和技能的范疇、目標,以此創設“問題情境”,使之成為環境刺激,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其產生認知欲望,激活主體知識儲備庫,充分發揮其潛能。
三 結語
大學“學業不良生”有其不同的心理矛盾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因此,在對他們進行教化的過程中,抓住他們的心理矛盾性,具有針對性地教育,才能起到行之有效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左星.學業不良生的界定成因特征及教育[J].現代教育教研,2011(3)
[2]沈烈敏.學業不良心理學研究[J].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3]薛琴.淺談大學生學業不良的原因及對策[J].中國科技信息,2010(17):246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