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加強學校學科課特有的育人價值和功能,既有利于學校“校本課程”建設和學校特色的構建,又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與教學質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特色的前提是課程資源的開發,關鍵是師資隊伍的選拔,保障是評價體系的構建,在此基礎上我們取得了農村初中特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的一些成效。
【關鍵詞】農村初中 綜合實踐活動課 建設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4-0088-02
課程與活動課程如何整合?在實踐過程中探索一套切合實際的開展方法,使綜合實踐活動課發揮應有的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性教育改革的推進,世界各國基礎教育不斷尋找和開創新的課程形式,引發了一場全球性的教育改革運動。2001年11月,教育部頒發了《九年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本次課程方案突出的特點是:均衡設置課程,以保證學生和諧、全面地發展;加強課程的綜合性,重視各科學科知識、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的整合;設置綜合課程,即增設綜合實踐活動,內容包括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信息技術教育、勞動技術教育等內容;加強了課程的選擇性,主要體現在國家設置供選擇的分科或綜合課程,提供各門課程課時的彈性比例,提供地方、學校自主開發或選用課程的空間,鼓勵各地、各學校發揮創造性,辦出教學特色。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階段探索與實施綜合實踐活動是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也是推動和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保證。因此,以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加強學校學科課特有的育人價值和功能,既有利于學校“校本課程”建設和學校教學特色的構建,又有利于提升學校的辦學水平與教學質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進一步推動學科課程建設,提高各學科教學質量,加快課改步伐。
一 課程資源的開發是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特色的前提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需要超越教室、超越課堂、走出校園,走入自然和社會,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展開活動過程,而課程的資源是課程得以實施的前提。因此,我們要考慮地方差異、社區課程資源和學校傳統等基本因素,著重對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資源開發進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
在實踐活動中倡導活動主題內容要聯系當地實際,利用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天然資源庫”。我校地處農村,課程資源相當豐富,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有原生態的文化資源,有獨具特色的社會資源。課程資源的價值和意義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學校不僅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學校內部各種課程資源,更要從社會生活中尋找課程資源。在農村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主題一定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當地的實際為主。
1.物質性課程資源的挖掘
綜合實踐活動要求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現實,注重體現地方、學校課程資源的獨特性和豐富性,體現每一所學校的特色,反映每一所學校所在地區的特色。橫街鎮的人文資源充裕:有浙江省首個農民書畫社——山海書畫社;鳳凰山上有抗日名將陳安寶將軍的烈士陵園;是印刷之鄉;噴霧器出口基地。加之我校內有一口天然的池塘;被征用的糧田。因此,我校在校內開辟了一塊“綠色菜園”,七、八年級每班分到一塊地,菜園由各班自行命名,在菜園上種植什么瓜果蔬菜也讓學生自己選擇,并讓班級團隊種植和管理。在這些基礎上,實驗班還分小組合作,管理上分工合作,且收獲的東西還可以帶回家,與父母分享勞動成果。同時在種植的過程中,使學生在實踐中了解農作物的改良,學會簡單使用農業機械,掌握相關農作物知識。因此,我們說在農村開展活動主題一定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當地的實際為主。而且這些自然資源與社會資源的挖掘與利用,能讓學生走進社會,融入社會。
2.文化性課程資源的挖掘
我們在研究中,嘗試著把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放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中去實施。充分利用人文資源,挖掘學科資源,不斷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每門學科除了必要的知識掌握外,還可以延伸出許多研究課題。語文學科、英語學科、科學學科、社會學科、音樂、體育、美術學科都可以產出許許多多的研究主題。如:體藝教育是我校的特色教育。每年的五月是我校每年一度的“紅五月”“元旦文化廟會”,每逢此時,各個班都可以把本班的拓展課作品拿出來展示,學校組織評比,給學生展示個性特長的平臺。另外,我校還結合一些重大節日、紀念日,引導學生生成研究主題,如:“端午節”“中秋節”等,這些課題都是與學生生活相聯系、與社會生活相聯系不可忽視的重要課程文化資源。
二 師資隊伍的選拔是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特色的關鍵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們加強了對課程主要負責教師的培訓與指導;另一方面,我們也認識到,不可能每個老師都是全才,我們的課程要想更有效地實施,必須有更多的人員參與到課程的指導工作中來,學校教師、領導、校外專家、學生家長乃至社會相關部門的人員,都可以成為學校課程實施的人力資源,學生本身也是課程實施人力資源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因此,要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特色,就必須充分挖掘社會的力量資源,研究“各盡其能”的策略。在開展綜合實踐活動中,我們堅持能者為師。如:在2008學年第一學期的綜合拓展課時,我們聘請了臺州市青少年宮的專業教練,為學生輔導輪滑、跆拳道、空手道等綜合實踐活動課;聘請“山海書畫社”社長吳恩明開設“國畫技法”;浙江美院畢業生張霖開設“陶藝”;業余武術教練、企業家管云友開設“傳統武術”。并挖掘校內資源,羅邦國老師擔任太極拳的輔導老師,使太極拳成為我校拓展課的一種特色,在學校的各種活動中成為表演節目……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為學生實踐活動的順利、有效開展提供了保障。同時學生要以參觀、考察、訪問的活動方式去參與社會的實踐性學習,包括田間勞作、商業活動、手工勞動、工廠勞動等方面的生產勞動,使學生在社會情景和生活情景中進行學習。
三 評價體系的構建是形成綜合實踐活動課特色的保障
1.教師的評價
對教師的評價,由教師本人、其他教師、學校領導、學生、學生家長等各方面人員參與,具體內容包括教師的職業道德、專業水平、教學能力、教學過程、教學效果、教科研成果等;教學能力側重于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組織、規劃、管理、指導及與他人協同工作等方面的能力;教學過程包括學期計劃、課時計劃、主題活動資料(如:計劃、主題活動的選題、論證、實施、活動報告、評教等)、對學生形成性評價的記載、各類總結等。
我們特別關注學生對教師的“品頭論足”。在課堂上主體是學生,學生最有發言權。學校設計了一張學生用的“評議教師教學行為表”,以學生的眼光來評價教師。在每一個專題研究結束后,或是在學期結束后,都會對學生展開調查,調查學生對教師教學態度、教學能力的看法,從而對教師有一個更全面、更直觀的了解。同時,通過這樣的評價,也直接促進了教師要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真切感受。
2.學生的評價
綜合實踐活動的學生評價堅持發展性原則、客觀性原則、激勵性原則等。評價的重點在評價學生的發展層次和發展水平上。評價標準是“自我參照”標準,并突出學習過程的體驗、情感、態度、價值觀、綜合實踐能力,不過分強調結果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第一,正面評價。在評價中重在發現和肯定學生身上所蘊藏的潛能和所表現出的閃光點,鼓勵學生想象、創造和實踐,激勵和維持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重視通過評價,使學生找到積極的參照點,從而調適自己的學習行為,提高研究和動手實踐的水平。
第二,重視過程。我們把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生的發展過程和發展水平上。分析和評價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側重總結學生在活動中“體會了什么”“學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方法”“還有什么不足”“以后怎樣研究”等,也就是說,通過學生的自我反思,體現綜合實踐活動對發展學生個性所起的作用。評價還關注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等,重視過程的諸如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知識整理與綜合、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判斷等。
第三,尊重多元。我們鼓勵并尊重學生極富個性的自我表達方式,如:演講、繪畫、表演、制作等。在教師對活動做出評價的同時,通過討論、協商、交流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
評價的主體是多元的,評價者可以是一個教師,也可以是一群教師組成的一個小組;可以是學生個人,也可以是學生小組;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與綜合實踐活動課開展內容相關的企業、社區或有關部門等。評價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對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對書面材料的評價與對學生口頭報告、活動、展示的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以定性評價為主要做法。
四 農村初中特色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成效
第一,以科研促課程發展。梳理了學校教科研工作,把綜合實踐教研與科研融為一體,并把拓展課教師納入課題的管理之中,定期組織理論學習,開展教學研討。第二,形成了一些精品主題活動。這些活動不但有一定的活動資源,而且深受學生喜愛。如:羅邦國老師的“太極拳”、朱丹波老師的“養鴿子”、尤虎老師的“航模”、吳俊德老師的“風箏制作及放風”、張霖的“陶藝”、鄭云貞老師的“自我保健”、李美芳老師的“越劇”等,它們成為了學校有效的課程資源。在新學期,我們還開展教外地同學講地方方言的課,“阿斐講白搭”“蘭花的種植和養護”,更加受到學生的喜愛。第三,為學校培養了一批綜合實踐的骨干教師。第四,課外展示活動成常態。“紅五月”和“元旦文化廟會”成為深受學生喜愛的傳統節目。第五,學生在活動中獲得了發展,并合理運用現有的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為學業考試的“綜合素質評價”奠基,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也是發展學生“兩體一藝”技能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羅祖兵.綜合實踐活動課:反思與重構[J].江西教育科研,2003
[2]李臣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崔明.農村初中開發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探析[J].安徽教育,2002(7)
[4]倪娟、李廣洲.初中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踐反思[J].遼寧教育研究,2004
〔責任編輯:陳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