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素質教育目的的落實,在于必須走好教育的創新之路,因為實施創新教育已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是我國教育發展與改革的時代課題和任務。對學生個人而言,創新教育對個人良好素質和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對傳統學習過程中對知識繼承性、維持性這些單向度教育模式的突破。通過創新,可使原來已經確立起來的觀念、方法和原則更加明晰與鞏固,而面對科技與經濟發展瞬息萬變的社會現實,則培養與提升了敏捷地接受新知識、創新生活的能力,人貴有自知之明,使學生能夠突破自我,獲得更高層次的社會發展。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很中肯地道出了創造與創新思維的核心是求異思維,多角度、創造性地思考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從培養學生尤其是知識面窄,求知欲望強且易受到引導的小學生來說,教師的鼓勵、激發、導引是學生敢于和善于質疑問難,培養創新思維的良好方式。
一 質疑問難是開端
老師首先要勇于轉變觀念,端正教學思想,把課堂還給學生。因此,要打消那種怕學生提出問題回答不了有失威信,或怕擠占課堂教學時間,打亂教學計劃的顧慮,充分激發、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習慣。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在不斷提出問題中去思考,在思考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當然,質疑問難要有針對性,教師要指導學生從文章的語言因素、表達形式、篇章結構、思想感情等方面去發現問題,避免脫離教材內容和語文教材特點的不著邊際的濫問。
在啟發學生產生提問的興趣之后,更要注重引導學生落實、處理好提出的問題,對那些帶有規律性與思考價值的問題,要及時予以充分肯定;對于表述不夠順暢,邏輯比較亂的陳述,教師不能隨意否定,更不能求全責備而壓抑學生的積極性,而要盡量在引導中思考,把解決問題的方法巧妙地預設在學生的思路中,這樣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就會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二 想象能力是關鍵
較快地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征,掌握事物事理的共同點和不同點,是創新思維能力的重點要素。在教學中,老師就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或傳統方法,有方向、有范圍、有條理地努力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鍛煉、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敏度,養成思考并準確地解決問題的習慣與能力。
同時,想象能力的培養也是創新思維能力的必然要求。創造之父奧斯本說過:“想象力是人類能力的試金石,人們正是依靠想象力征服世界的!”陶行知先生也早在1943年發表的《創造宣言》中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兒童時期是想象力表現最活躍的時期,無論是創造性想象,還是再造成想象,對于培養學生思維都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中老師應努力創設各種不同的情境,鼓勵學生開啟思維之窗,激活學生的想象,使學生的心靈深處不斷涌起創新的浪花。
三 創設培養是方法
在教學中,我們既要求實又要務虛。“求實”就是要抓住一個個知識點,打好知識基礎。“務虛”就是要創設情境,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想象。“務虛”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有效方法。為了有效地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過創設情境,將抽象的語言變為生動具體的形象,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想象。針對小學生喜歡用自己的感知去理解客觀世界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在扮演角色體驗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結合課文內容及學生的生活經歷,引導學生品詞品句、造句作文,既能拓寬學生想象的空間,又能更好地發展學生的思維。充分運用插圖也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良好方式。而補敘課文,則更能進一步引導學生拓展思維,激發想象力。
四 新穎表達是檢驗
通過質疑問難,激發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思維能力后,就必須通過適當的方式來得到不斷的鞏固與強化,而在現實生活中,小學生的生活面狹窄,真正需要他們運用創新思路的地方不多,且也易出現偏差,那么,老師可以通過監控與引導的方式方法,來鞏固與強化創新思維能力也是對創新思維能力培養結果的檢驗。
創新思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決于創新思維品質,創新思維品質是多種思維品質的綜合體現,無論是語言交流,還是口頭表述或造句作文,老師都應該引導與鼓勵學生大膽地從新的視角來完成,避免過多的模仿、引用,而要多用自己的想法與語言,從自己的角度來完成表達,表述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感受,使創新思維能力得到有力的外顯和物化。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