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傳統的班級授課制已不能滿足社會對創新人才的需要,因此,加快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轉變學生學習方式迫在眉睫,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中應用最廣的學習方式,雖然公開課中小組合作學習效率較高,但其具體操作不具有可持續性,導致日常教學中效率普遍不高。本人通過深入聽課、教研組內研討、校內教師論壇、查閱文獻等方法,就影響小組合作學習持續高效的因素及應對措施談一談認識。
【關鍵詞摘】小組合作 續高效 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4-0104-01
隨著濰坊市“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小組合作學習逐漸走進課堂教學。學生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之一,但我在平時上課過程中發現公開課中普遍使用的評價辦法不具有可持續性,導致日常教學中效率普遍不高。本人通過深入聽課,教研組內研討,校內教師論壇、查閱文獻等方法,就小組合作學習評價體系談一談自己粗淺的認識。
傳統的教學評價屬于競爭性評價,這種評價強調的是常模參照評價,關注的是個體在整體中的位置,熱衷于分數排名,目的在于劃分等級,分出優劣,在這種競爭性評價理念下,只有少數學生能夠得到高分或取得好名次,而大多數學生則注定是失敗者,顯然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小組合作學習的理念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進步”,同時也將這一目標作為教學評價的最終目標和尺度。在這樣的評價理念下,小組合作學習強調的是標準參照評價,把個人之間的競爭變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把個人記分改為小組記分,把小組總體成績作為獎勵或認可的依據,形成“組內成員合作,組間成員競爭”的新格局,使得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轉向鼓勵小組合作,這種評價理念充分尊重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比較傳統的評價方式有了很大的進步。
目前比較流行的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方法是每節課均給各小組計算總分進行評比的評價方法。這樣課堂比較活躍,也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上一節公開課還可以,日常教學不容易堅持,因為一天7節課,若每節課都這樣做,學生和老師的相當一部分精力則用于計算各小組得分,沖淡了教學。所以必須得探索一種簡單、合理、易操作、易堅持的評價辦法來改變現狀。
心理學家斯金納認為,強化是行為形成和改變的最根本規律。他通過試驗,發現強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決于其時間和次數的分配,他把這種分配叫做強化時程表。斯金納把強化時程表主要分為五種:一是正確的反應每次均予以強化。這種做法不僅不經濟,而且一旦不強化,很快就消退。二是定比間隔強化。即正確反應不是每次出現均予以強化,而是按一定次數比率予以強化。它有利于保持反應重復頻率的平穩,但也容易因不強化而消退。三是定時間隔強化。即不管正確反應的次數,而是按一定時間間隔予以強化。它不僅不容易因不強化而消退,而且反應頻率也穩定。四是不定比間隔強化。即以次數不定的間隔來強化。它的效果最好,最不容易因不強化而消退,而且反應重復的頻率也穩定。五是不定時間隔強化。即以不定的時間間隔來強化。它也有不易消退的好處,反應得利頻率的穩定性也不定比間隔強化不相上下。
斯金納的強化時程表表明,不定時不定比例強化評價效果最好。所以不管是教師評價、組內互評、學生自評等,不必每節課都進行。我們還可以利用單元檢測、期中、期末考試成績對小組進行評價。具體方法如下:
把每個小組看成是一個整體,取消常模參照評價,將班里同學考試成績分別按A、B、C三個層次排名,A層、B層、C層第一名各為本組獲得相同的分數10分,各層第二名均為本組獲得9分,以此類推。每組各成員分數累加為本組得分,分數最高的組為獲勝組。
獎勵應以精神獎勵為主,比如全校廣播表揚等。如果過于強調物質獎勵,則容易形成功利主義,不利于學生的長期發展。學校的評價制度也應做相應的調整,除了分析各班優秀率與合格率以外,還應再加上分析各班同學整體進步情況,并將評價教師的制度與學生小組評價相聯系,更關注學生整體的進步。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只要我們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不斷總結探索,我們的課改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參考文獻
[1]袁振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5.4
[2]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