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教師應在語文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滲透人文教育,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在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質兼美的文章,那一篇篇文章如碧玉、珍珠、寶石,美不勝收。在這里學生可以盡情地吸取精神營養,讓靈魂得到凈化,讓情操得到陶冶,讓氣質得到提升。作為語文教師,應該有責任和有能力把學生培養成有道德、有知識、有理想的新時代人才,用美文來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
一 用美文來陶冶學生尊老愛幼的情操
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代強調“萬事孝為先”、“以孝治天下”,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里有“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的內容,儒家經典著作《論語》中有孔子這樣的教誨:“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今天,我們可以常開展感恩教育活動,明天,尊老愛幼的美德也不會過時,永遠不會過時。初中語文課本中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朱自清的《背影》等作品歌頌了母愛如水,父愛如山。林莉的《小巷深處》非常能代表當代年輕人對父母輩的認知過程:盲母把“我”撿回撫養——盲母節衣縮食讓“我”吃好穿好—盲母以“我”為驕傲——“我”長大后嫌母親丑—盲母三年如一日地摸到縣城給“我”送生活費——“我”幡然醒悟。
俗話說:“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爹娘恩比海深,做子女的應當懂得知恩圖報。因此,喚起新一代的感恩之情是我們語文教師的神圣職責。的確,幸福的新生代大多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覺得這是很平常、很自然的事,沒有意識到這是一種享受,更不理解父母的艱辛;攀比之風的流行,又使出身寒門的子弟覺得自己的父母無能,甚至抱怨自己不該出生在這樣的家庭里。在這種背景下,讓學生懂得和學會孝順自己的父母,感恩教育是尤為重要和迫切的。
二 用美文來培養學生堅忍不拔的精神
隨著時代的發展,新一代既沒有經歷過戰火的洗禮,也沒有經歷十年動亂的打擊,大部分中學生都是獨生子女,他們是長輩的掌上明珠,縱使家庭比較貧苦的,父母們也情愿自己省吃儉用,讓孩子吃好穿好,養尊處優、嬌生慣養,這就使欠缺吃苦耐勞精神成了新一代的共同特征。在這種大環境下,他們欠缺的是堅忍不拔、銳意進取的精神。因此,我認為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有義務、有責任肩負起時代的重擔,把新一代培養成奮發向上和具有堅強意志的人,把套在年輕一代頭上的“垮掉的一代”帽子甩掉。
在初中課本中,《魯迅自傳》、《駱駝尋寶記》、《犟龜》、《白楊禮贊》、《石縫間的生命》等,都是這方面教育的好教材。魯迅在13歲時,家庭突然遭遇了一場大變故,他一下子從天堂跌到地獄,被人稱為“乞食者”。父親的去世,上學沒有學費,這種打擊是毀滅性的,但魯迅并沒有被這種挫折所壓倒,他想方設法求學,不斷探求救國真理,最后成就輝煌人生。試想,如果上天沒有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哪會有歷史上偉大的魯迅呢?
駱駝和犟龜那“認準目標,永不放棄”的精神,白楊樹不屈不撓、奮發向上的品格,石縫間的生命頑強拼搏,敢于向艱難困苦挑戰的精神,都是年輕一代必須具有的。讓美文引導這代人勇于面對挫折,創造輝煌人生吧!
三 用美文來激發學生愛國憂民的情懷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古人一句句格言豪語,就像一股股清泉流進一代代人的心田,也讓這一股股清泉滋潤祖國的幼苗,讓他們茁壯成長吧!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從屈原到杜甫到毛澤東,無數仁人志士是我們學習的楷模,他們愛國憂民的思想將一代代地傳承下去,生生不息。初中課文中,選進了包拯、岳飛、杜甫、陸游、范仲淹、辛棄疾、文天祥、毛澤東等人物及其作品,這些歷史人物的愛國憂民情懷感人肺腑。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而詩人的悲慘遭遇并沒有喪失他憂國憂民的情懷,心里所牽掛的是天下受苦受難的黎明百姓—“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如果普天之下的百姓都過上安穩的生活,“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多么寬廣的胸懷,多么高尚的情操!
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遠大抱負,極大地感染和震撼著一代又一代人。人們說“和氏璧”是天下共傳的寶玉,是塊無價之寶,而美文《岳陽樓記》比“和氏璧”不知貴重多少倍!
還有林覺民舍小家而顧大家,為了革命事業而撇下妻小,把寶貴生命獻給壯麗的人類解放事業。“兩彈”元勛鄧稼先也是聽從祖國召喚,舍棄妻小而為國家貢獻,用汗水和高尚的品格譜寫了人生新樂章,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讓祖國人民揚眉吐氣!
艾青的《我愛這土地》、杜牧的《泊秦淮》、辛棄疾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毛澤東的《為人民服務》、《“兩彈”元勛鄧稼先》等,都是一塊塊無價之寶。但愿這一塊塊無價之寶化作一把雕刻的刀具,把學生的心靈雕琢得完美無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容,無不富于人文精神。那一篇篇文質兼美的課文,就如同一個個先知圣賢在跟我們對話,他們用美好的語言規范學生,用真摯的情感熏陶學生,用深刻的哲理啟發學生。語文教師應在工作實踐中正確引導學生,讓美文伴隨年輕一代健康茁壯成長!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