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學中正確地處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以閱讀帶動寫作,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初中教材有很多文質兼美的范文,在作文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模仿文章的思路、寫作技巧來寫相同題材、相似結構的文章,在把握作品主旨的前提下,用貼近生活的材料來寫與原作主旨相同,角度有別,更具時代特色的文章。
【關鍵詞】閱讀教學 作文教學 模仿寫作 以閱讀帶動寫作 復制 再創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4-0125-01
閱讀訓練和寫作訓練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是語文學習中不可分割、相輔相成的兩個重要環節。美國教育學家艾勒里曾說:“一個寫作能力差的人,閱讀能力也不會好。事實上,我還可以進一步打賭,他在寫作方面的缺陷,一部分是由于閱讀能力的缺陷造成。”他的這一見解充分說明了閱讀和寫作之間相互影響和作用的關系。這一點在現實的教學實踐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驗證。我們經常可以發現:某些同學閱讀的作品較多,閱讀能力也就較強,他的寫作能力往往也較好。顯而易見,他運用自如的寫作技巧,游刃有余的表達能力,又能反過來影響并促進閱讀能力的提高。
那些喜歡并擅長閱讀的學生常有較廣的閱讀面,這較多的閱讀實踐使他們對閱讀作品有較深的理解和體驗。這種對作品客觀或主觀的認識,以及由此形成的對社會問題的敏感的觸動和領悟,刺激了他們的思維活動,促使他們形成清晰的思路,激發他們闡述見解的欲望。也可以說,學生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憑借他們對所讀作品的理解,形成他們對人對事的看法,形成他們表述見解的習慣和風格。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將閱讀和寫作割裂成為彼此無關的兩種活動是不可取的,應以閱讀帶動寫作,以寫作促進閱讀。
從學生學習語文的現狀來看,正確地處理閱讀和寫作的關系也至關重要。目前,不少學生認同閱讀而忽略寫作,對寫作有畏難情緒,究其根源,有時是因為他們的生活面過于狹窄,缺少生活體驗,缺乏觀察和領悟生活的能力;而有時則是因為他們將閱讀材料所提供的內容、方法,與他們自身要表達的感受和表達感受的方法、手段孤立起來,把它們看做是不相關的兩件事,看不到它們之間存在的密切關系,關于寫作的一般規律和要求難以在他們的腦海中形成明確清楚的概念,于是他們不知如何表達感受,也找不到表達感受的合適方法。盡管他們也能用種種術語指出閱讀作品與寫作的一些技巧,可這只是一種抽象概念,而非實踐操作的技巧,于是,當他們寫作時則決不考慮曾經學過的可以運用的技巧和方法。這樣的結果是:他們腦中空空無物,無從著筆,自然就會對寫作產生畏難情緒,也不懶于動手;而不得不寫時則不假思索,提起筆來信手涂,想到什么寫什么,全忘了“緊扣中心、詳略得當、首尾呼應、議論抒情、反襯烘托”等平日里說慣了的術語更不會運用閱讀課文的方法來給自己的文章推敲字詞、謀篇布局、修改文章,以至于最終寫好的文章表達上詞不達意,內容上漏洞百出,主旨不明。
“模仿寫作”指的是:在閱讀了某些有代表性、有特色的作品之后,在讀懂作品的基礎上,模仿文章的思路、寫作技巧來寫相同題材、相似結構的文章;在把握作品主旨的前提下,用貼近生活的材料來寫與原作主旨相同,角度有別,更具時代特色的文章。在這里,閱讀作品是模仿寫作的范文,它使學生對所寫文章的大致要求和框架有了直觀和形象的認識,帶給學生從生活中捕捉寫作素材的具體方法和思路,從而減輕了學生寫作的難度。初中教材中《我的老師》《白楊禮贊》等都可以成為模仿寫作極佳的范文。
學習《我的老師》一文時,可以模仿它通過寫幾件事表現人物特征的方法,幾件事情的安排要有略寫,也有詳寫。這樣安排結構,不僅有助于刻畫人物的鮮明個性,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另外,還可以模仿以蔡老師是一個怎樣的人和我對蔡老師怎樣的感情,分別構成文章的情節線索和情感線索的方法進行創造,模仿這樣的構思,可達到充分表現人物的個性,突出作者寫作意圖的目的。在指導學生寫熟悉的人時,不妨模仿《我的老師》,而在指導學生選取典型事例,刻畫群體形象,展開抒情議論時,不妨模仿《誰是最可愛的人》。
學習《白楊禮贊》一文時,則不妨模仿它的狀物抒情、借物喻人、欲揚先抑的寫法,不僅可以寫“紅花”,也可寫“綠葉”,甚至可以寫“枯葉”。大千世界的一切均可以成為小作者抒發感情的對象,在對物的濃濃筆墨中詮釋出作者對人對事的看法和見解,讓情景描寫成為抒發感受的突破口。
由此可見,學生有了對課文深入理解的基礎,有了對某一類文章構思、立意、方法的認識理解,加上適當的生活素材的感受,寫好生活中的人和事,表達對人對事的情感、見解,也就不是難事了,或許,在他們進行模仿寫作的過程中,他們的生活面得以拓寬,他們的生活體驗得以增加,他們觀察和領悟生活的能力得以提高,這樣,便為創作出好的文章準備了更充分的條件。
需要強調指出的是,這里的“模仿”絕不是復制,也不是對閱讀作品依樣畫葫蘆的編同類故事,而是在深入把握作品內涵,理清文章結構,體會作品線索和特點的前提下進行的再創作。模仿寫作時,作文采用的結構可以與原文相似,表達生活體驗運用的方法也可與原文相近,但作文所涉及的材料必須是完全來自學生自身的活動和體驗;而其表達的思想感情、作品主旨,則因它采用的不同材料而呈現出與范文截然不同的色彩。也就是說,學生可用與范文相似的方式表達與其相似的生活體驗。
然而,需引起注意的是,作者對生活的看法和反映生活運用的方式,常常隨時代的不同而呈不同的特色;不同時代的作品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風格、精神,模仿寫作時不能盲目照搬。《白楊禮贊》所表現的對北方抗日軍民的頑強精神和力量的謳歌,也與其特定的時代背景相適應,我們今天完全可以把我們的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禮贊謳歌得更直接,也更為鮮明。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