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階段的新課程改革已全面推開,新課程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視野、新的教學方法和新的學習方式,對于教師來說,是一種機遇,更是一種挑戰。面對新課改,許多教師開始嘗試著改變課堂教學模式,但卻出現了“一放就亂,一統就死”的現象。為此,許多教師在感到茫然、無助的同時,開始“穿新鞋,走老路”。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從三個“做好”入手。
一 做好新課程理念下教師地位和角色的有效轉變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教學就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傳統教育下的教師,是知識的壟斷者,是知識的傳授者,是教學過程的指揮者。而面對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教師應該有效地轉變自己的角色,創設民主、平等、融洽的課堂氛圍,將教學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變“指揮者”為“引導者”,通過導趣,引導學生樂學;通過導思,引導學生活學;通過導做,引導學生善學;通過導法,引導學生會學。從“演員”到“導演”的角色轉變,更好地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二 做好對高中教材的重新整合
教材是基本的課程資源,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應合理的“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教材內容,但課堂教學又不能局限于教材內容。教師要針對具體的學生,具體的環境資源,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合理有效地整合開發教材。如:適當調整教材順序。新課改帶來了新教育,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教材,教師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應全面了解教材內容的結構框架,在對教材研究的基礎上,聯系學生的實際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打破原來的教材知識框架,適當地調整教材的先后順序,對高中教材的內容進行合理的重新組合。加強知識間的邏輯性,以及由簡到難的合理性。又如: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創新,對一些內容進行合理的刪減。高中教材里有許多活動及問題探討,鑒于不同學校的資源狀況、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當地的環境資源,有些活動是無法開展的,進而學生探討的難度很大,對于這些類似的內容,教師不妨做一些適當的刪減。
三 做好教學過程的“開放”
教學過程是一個全程動態發展的過程,是師生互動的、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傳統的教學重結論、輕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往往是教師講,學生聽,是一個“全封閉”的狀態,課堂上死氣沉沉,學生也只是充當了知識的容器。新課標強調,知識不是被動接受,而應該是“探究生成”。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過程,應該是開放的,改“一言堂”為“多言堂”,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感知、實踐、參與和交流,來理解和形成知識。在學生交流并探究結果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做的就是傾聽和引導,通過認真傾聽,來辨別不同學生的悟性和理解力,發現他們的偏差、疑惑甚至個體差異;通過引導,讓學生利用觀察、發現和歸納等學習方式,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對于教師的引導,要做到適時、謹慎、有效。整個指導過程要控制講話時間,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并且要掌握好介入指導的時間,介入過早,會阻礙學生自主發現,同時,也會剝奪學生嘗試錯誤和從教訓中學習的機會。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