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問是一種有助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重要方法,亞里士多徳曾說:“人的思想是從疑問開始的。”恰到好處的提問,可以揭露學生認識中的矛盾,引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情緒處于最佳狀態,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反之,不恰當的提問徒具形式,或出現“問而不答”的尷尬局面,其主要原因是教師“問不得法”造成的。為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提問效果,促進探究教學的順利進行,那么,我們就必須了解其特點和技巧。
一 探究性提問的特點
所謂探究性提問是指那些激發和維持學生主動探索學習,積極進行發散思維的提問,眾多研究者發現:在老師眾多的提問中,大多數是記憶型的問題,僅要學生根據書本做直接的回憶或對具體事實作回答,而很少要求學生作高水平的思維,也就是說教師提問雖多,但較少探究性,那么探究性提問應有哪些特點呢?
1.鼓勵性
教師所提的問題要能引起學生的積極參與,推動學生進行集體的或獨立的探究活動,以布魯斯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依據,提問分為知識型、理解型、應用型、分析型、綜合型、評價型六類,其中知識型提問是典型的低級問題,它只是學生對教師所提的問題通過機械回憶并回答的過程。
從形式上說,鼓勵想性提問應是面向全體,而不是針對某個學生,許多教師常常是通過學生自己舉手的辦法選擇答題對象,這樣雖然避免了強行要求學生回答的弊端,但由于經常舉手的往往總是那么幾個優秀學生,難免會使提問面過窄,使多數學生得不到回答問題的機會,受不到應有的鍛煉。因此,教師應設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回答問題,或在某個學生回答之后讓其他學生發表不同的看法或分享某個觀點,逐漸培養全體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和能力。
2.序列性
探究進教學中的提問不能隨意而為,這樣只能顯得雜亂無章,而應當事先經過精心設計,探究各階段提供給學生的問題,應當是遞進式的、有層次的、有節奏的、前后銜接、相互呼應或逐步深化的。這樣才能促使學生緊緊圍繞某個主題,逐步深入地開始探究活動,這就要求教師的提問要具有序列性。
3.提示性
所謂提示性是指教師所提的問題,對學生的探究活動要能到指導或引導作用,給學生指出探究的大致方向或從那個方面去著手探索,一個具有探究傾向的教師很少直接把知識告訴學生,但卻經常向學生提問,而一個探究性的提問對學生來說實際上是一個提示,如,學生正在動手學習鐘擺,其擺動的頻率與長度有關。教師可依次提出下列問題:對鐘擺你有哪些發現?什么看起來對鐘擺的頻率有影響?反之,教師若提出籠統、模糊的問題,學生易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去著手進行探究活動,如,“在什么條件下種子發芽最好?”這就是一個不宜進行探究的問題,因為他未能提示學生從何處以及如何尋找答案,只有在所設計的問題具體到足以提示出需要什么資料去回答時,才能成為一個有效的問題。
4.開放性
所謂開發性提問是允許做出多種可能解釋或回答的提問,開放性提問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如果……那么……”“你認為接下來將會發生什么?”“你認為應當怎么做?”“關于這個問題你還有其他看法嗎?”當教師向學生提出開發性問題時,會刺激學生自己產生具有心意的問題,從而促進他們的創造性思維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的發展,我們教師能從學生的回答中,以及從學生的提問中了解學生。
二 探究性提問的技巧
了解探究性提問的特點,我們還要掌握探究性提問的技巧,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調動學習的主動積極性,根據自己的經驗,我認為探究性提問的技巧有以下三點:
1.問題設計的難易適度
所謂問題難易適度,是指教師指出的問題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能是學生經過努力可以解決的,問題過難和過易都不利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和有效地促進他們智力和能力的發展。問題過于簡單,不能激發學習探究的興趣,不能使學生積極思維,問題過難,又會使學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從何做起,因而丟失探究學習的興趣。
2.問題問在疑難處
學生的疑難處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學生自知有疑的地方,二是自覺無疑而實則有疑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把問題提出來,鼓勵他們大膽猜測和假設,然后通過資料的收集和實驗,把它們逐一解決,對于那些司空見慣,學生自覺無疑實則有疑的地方,教師要通過演示或實驗在“無疑”之處設疑。在這些地方已經提出問題,學生就會產生想弄清楚的欲望,從而激起探究的熱情。
3.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
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是探究教學的重要條件。提問要想引起學生的大膽探索與回答,尤其需要教師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教師和藹的態度、親切的語言,會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使學生情緒高漲,思想活躍,學習主動,但有的教師向學生提問時,不注意保護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對回答不出或回答錯誤的學生冷言冷語,甚至挖苦嘲弄,使課堂氣氛緊張,豈不知這樣會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打擊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甚至使學生產生對立情緒,失去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