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活動是通過有目的地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游戲材料和創設有意義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在其中自由選擇、自主操作,并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獲得活動經驗,體驗成功愉悅,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自我建構活動。它是幼兒個別化學習的一種很好的活動形式。
一 背景分析
在主題“交通工具——船”的活動中,孩子們收集了許多有關船的資料,并主動與同伴分享,有紙折的船、有用廢舊物品做的船,還有從網上下載的關于船的圖片和信息……孩子們逐漸對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于是,我將美工表現區創設成“造船廠”的情境。
二 活動過程
[片段一]首先區角中投放了橡皮泥、彩泥、積木以及各種輔助材料:水粉顏色、色紙、壓圖器、小棒、吸管、絨線、彩帶、彩色回形針、小毛筆等。孩子們可以塑造各種各樣的船,并選擇喜歡的材料進行裝飾。
從孩子們的活動中發現,他們對船的“造型”最感興趣。但沒過一會就產生了問題:由于橡皮泥容易干裂,不能長時間保留孩子的作品,而彩泥呈現不出較強的立體效果,所以導致許多作品無法保留下來……
“泥”是低結構材料,又容易造型,而且孩子們有玩泥的天性。投其所好,利用農村自然資源,投放泥,別有一番趣味……
“老師,我的船粘不起來,它老是掉。”“我的手好疼,里面有小石頭的……”
分析:在探索過程中,孩子們遇到了不少問題:泥太干硬、泥中有雜質,導致孩子們無法塑造,因為泥土根本不粘在一起。反思問題的原因,是由于我在投放材料前,沒有充分地了解和思考材料的特性,由此出現了低層次的問題。
調整:將材料的調整作為契機,我和孩子們共同討論解決的方法。在調整材料的過程中,孩子們都能主動參與,有的倒水,有的挑出泥土里的雜質,還有的攪拌泥土……
[片段二]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孩子們可以塑造出一些簡單的船形。但孩子們的泥船大多是由不同大小的泥塊組合起來的,有些作品還特別小。
分析:從孩子們的作品來看,他們的表現還不夠大膽,在船的造型上缺少變化,在船的塑造方法上大多采用組合的方式。由此,呈現出來的作品表現單一、缺乏想象和創造性。
調整:我們開展了一系列關于船的活動,如,“討論:各種各樣的船”、“美術活動:大輪船開來了”……為了能讓幼兒更直觀地親近“船”,我充分利用身邊資源,請學生家長為我們拍攝船廠的錄像,或邀請我們去參觀他家的采石船。通過觀察,使孩子們對船的內部構造,特別是對船艙有更直觀的了解,積累和提升船的相關經驗。
[片段三]圓圓看到了問他“你做的什么”,海鵬:“吸管煙囪。我還要為我的大輪船涂上三種顏色呢。”
果果看見了籃子里的壓圖紙,便把它拿了出來,很仔細的一張一張地貼在船上,不一會兒工夫,一艘漂亮的花船就做好了……
分析:在裝飾船的方法上有了很大的進步,有的用來直接替代為船身的某一部位,有的用來有規律地裝飾船身等,體現出孩子多元的表現力和豐富的想象。
以下是部分幼兒的作品:
調整:孩子們探索的興趣越來越高,除了用泥以外,還用上了積木、紙等多種材料,表現形式也越來越豐富了。基于孩子現有的經驗和水平,如何進一步提升孩子的能力?我和孩子們又收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廢舊材料,如,紙盒、油桶、小竹竿、塑料瓶等不同特性的材料,孩子們繼續深入探索……“造船廠”越來越熱鬧啦:有小竹筏、紙帆船、摩托艇等,充分體現了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三 課后反思
1.材料投放要立足于孩子的興趣和發展水平
首先,材料要來源于孩子,脫離了孩子,教師再多的努力也是低效的;其次,在材料投放之前,教師要立足孩子的興趣、經驗和發展需要,對材料作出價值分析;第三,材料還要來源于孩子的生活世界,我們要學會捕捉、善于發現、善于利用一切與孩子生活密切相關的事物,促進孩子主動地探索與學習。
2.用敏銳的眼光觀察解讀孩子
了解孩子最好的方式莫過于觀察,在活動的過程中,要使觀察成為老師一種自覺的行為,我們要不斷地觀察孩子與環境、材料互動的過程,關注孩子的學習興趣、表達方式、能力水平,關注孩子關鍵經驗的獲得。
3.孩子的興趣不斷地被激發和延伸
我們要依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孩子的興趣、經驗的建構為主要線索創設多元的環境,激發孩子自主探索、自主建構、積累經驗。要立足于孩子,滿足孩子的興趣需要,不斷調整優化環境,為孩子提供適宜的材料,支持和引導孩子不斷發展。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