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問題,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處于經濟迅速發展中,環保意識、環保手段缺乏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尤顯突出,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人口增加,環境問題將更顯突出,經濟、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之間的矛盾將更加尖銳。在我國,環境的污染、治理和保護已列入我國的基本國策。它關系到人類的生存,關系到國計民生。所以,加強環保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已顯得更為重要。本文重在探索通過化學教學來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關鍵詞】化學教學 環保意識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4-0149-01
環境建設對人們的生活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良好的自然和城市環境不但能夠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基本的自然生存條件,而且還能夠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達到凈化心靈的作用。新時期,我國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嶄新理念,這是符合時代需求的。為了教育學生,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在化學教學中,本人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 運用教材內容進行環保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初三化學教材中,涉及環保知識的內容不少,為了做好環保教育工作,作為化學教師,平時應多收集、積累環保信息和先進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自然滲透到教學中,使化學教學既生動活潑,又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在教學過程中,當講到涉及環保知識的內容,如:CO、CO2、酸雨、金屬的冶煉、煤、石油、塑料等內容時,就應及時向學生進行環保教育,教學中強調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明白:為了不讓環境污染威脅人類自身的生存,就一定要保護環境。在教學中可適當補充一些內容,引用一些實例幫助學生加深印象,拓寬視野。
如在初三進行CO性質教學時,教師要向學生介紹CO是大氣污染物之一,它極易與人體內的血紅蛋白結合,從而使血紅蛋白不能很好地與氧氣結合,嚴重者致人死亡。例如:1984年印度地下毒氣(CO)罐泄漏,造成25000人死亡,5萬人雙目失明。又如,在講CO2性質時,應重點介紹空氣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溫室效應,其形成的原因是:含碳物質(如石油煤)的燃燒,動物的呼吸,有機物的氧化、分解,工業生產中廢氣的任意排放。更重要的是森林大面積毀壞,綠色植物的減少,破壞了人與自然界及生態系統之間的固有平衡,導致二氧化碳過剩并不斷增加。其產生的事實及危害是:由于“溫室氣體”阻礙了地球上能量的擴散,使地球表面的溫度升高,氣溫變暖,水的蒸發速度加快,大氣環流紊亂,造成旱、澇等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溫室環境使害蟲、老鼠的繁殖速度加快,嚴重地危害人類的健康和植物的生長。有資料顯示,由于地表溫度的升高,極地及高山的冰川和冰冠開始融化,加之溫度的升高引起海水體積的膨脹,可能導致海平面水位上升,使一些沿海平原和三角洲淹沒,土地減少,引起世界性的人口流動,增大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防止溫室效應增強應采取的措施:(1)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森林,恢復生態系統之間的固有平衡。(2)節約能源,減少含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的燃燒,尋找新的、無污染的燃料(如氫氣等),更多地利用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又如,在講酸雨時,應介紹形成酸雨的兩種氣體SO2 和NO2是大氣中的重要污染物。煤的燃燒,硫酸廠、硝酸廠的廢氣,發電廠的“黃龍”等都是重要的污染源。SO2是大氣污染的元兇,還有一定的致癌作用。碳氧化合物對人體有刺激作用,其毒性是CO的5倍,NO結合血紅蛋白的能力強于CO。使學生對環保知識學習既生動又能激發興趣,印象深刻,從而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意義,樹立起強烈的環保意識。初中化學教材中涉及環境教育的內容很多,教師要盡量因地制宜地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 運用化學實驗進行環保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在化學實驗教學中,也應重視環保教育,其目標的在于培養學生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意識。化學實驗,特別是像做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鐵、硫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等,CO和SO2往往會毒化教室、實驗室的空氣,直接影響師生們的健康。我們則可將實驗過程中多余的CO氣體點燃,使其轉變成無毒的CO2,將SO2用堿液吸收等化學處理,以消除或減少有害氣體的排放。在進行化學實驗時,還應不斷改進化學實驗,盡可能地采用微型化學實驗,這樣不僅節約了藥品,同時還減少廢液、廢渣和有害氣體的產生;實驗后的廢液、廢渣要盡可能回收利用;若不能回收利用的,則應倒在規定的地方,以便清理。在實驗過程中,注重環保問題,不僅可以大大減少環境污染,而且還能使學生長期受到直觀的環境保護教育。
三 運用課外活動進行環保教育,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化學課堂教學固然是進行環保教育的重要環節。但課外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豐富多彩,所以還應在課外活動中進行環保教育。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通過考察學校周邊的廠礦、企業(如煉鐵廠、造紙廠、選礦廠、水泥廠、制革廠等)并調查附近水環境等,使學生了解周圍環境污染的原因并提出對策,在進行環境保護教育的同時,增強和提高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可出專欄,辦小報,聘請環保部門的專家來校作講座等多種形式、多種途徑,擴大環保教育的影響,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以上活動,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到環境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系,認識到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認識到破壞環境是一種違法行為。
總之,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不應該成為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而應該是美化環境的先導。為此,中學化學教育應該把環境保護的知識貫穿于始終,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刻苦鉆研,用先進的科學知識指導工業生產,優化產業結構,變廢為寶,保護環境,美化地球。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