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就初中體育教學中保持學生興趣的可持續性進行了探討和思考,認為只有做到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
【關鍵詞】初中體育 學生興趣 可持續性 探討
【中圖分類號】G8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4-0158-01
新課標形勢下,在體育教學中如何保持學生興趣的可持續性,仍然是亟需解決的一個課堂難題。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認為只有做到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運動興趣,才能使學生自覺、積極地進行體育鍛煉,才是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和價值的有效保證。
一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伊始,教師應該通過巧妙地導入,調動學生創造出學習、競賽、思考、優美等各種與課堂教學目標相對應的情境,為一堂好的體育課奠定堅實的基礎。
創設教學情境,采用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根據不同的教材創設不同的情境,如在教學“50米跑”時創設“享受成功”的情境,改變以往的單純分組跑的教學方法,采用“反50米跑”的教學,即學生第一次跑50米時,非第一名的學生記下第一名到達終點時與自己的差距。在后面的練習中,則在起點向前延伸這點差距,這樣每個學生都有可能得第一。在這樣平等的教育中,“優生”與“差生”的積極性和愉悅的心情都是相互接近與相似的。學生在老師精心創設的情境中,心情舒暢,輕松愉快地達到教學目的。
二 采取靈活方式,提高學習興趣
1.變懲為獎
有獎懲的游戲或教學比賽能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符合學生好勝心強的心理特點,所以在教學比賽中,我沒有對輸隊進行懲罰性素質練習,而是對勝隊給予獎勵。同時對輸隊同學加以鼓勵,希望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也會像獲獎的同學那樣得到榮譽或獎勵。這樣既鼓勵了輸隊同學,也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對下一節課的學習也有了一種期盼。教師在教學的同時,又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一舉多得。
2.不同起點
所謂不同起點,就是使身體素質差的學生在比賽初就比身體素質好的學生占有一定優勢,讓距離上的優勢來彌補兩者在體能上的差距。
例如,在快速跑的教學比賽中,我按學生身體素質的好壞將學生分為兩組,將身體素質好的學生的起點,設置在身體素質差的學生的起點之后若干米處,但終點不變。在比賽中要求身體素質差的學生盡力保持這段差距,同時要求身體素質好的學生盡力縮短這段差距,使雙方學生都愿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取得勝利,從而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還解決了一部分學生吃不飽,而另一部分學生又消化不了的狀況。在其他內容的教學中也可采用此法。
3.比喻聯想,激發情感
在體育教學中運用比喻聯想是豐富學生感情的一個重要方法。有些動作可通過教師生動活潑的語言,用類似的事物來比喻強調說明動作規格和注意事項,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好奇之感,在領會動作重點的基礎上愉快地進行嘗試練習。這樣,既增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克服了動作的重點,帶動了難點的突破。
4.運用電教手段,豐富情感
通過一堂體育課的練習,學生付出了較大的體力,在課的結束部分播放一兩個韻律舞蹈或音樂,盡可能地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感中消除疲勞,恢復心率,既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又為下次練習奠定了基礎,形成了愿學、樂學的氣氛。
三 進一步拓寬學生的體育興趣
學生的體育興趣只是學校體育改革的依據之一,而不是唯一的依據。而且學生的體育興趣是可以培養、拓寬和改變的。我們應從體育教學的“全面性”為出發點,在學生對體育興趣的培養上加以拓寬。
體育教學的“全面性”是使學生在體育教學中能得到全面發展。以往的體育教學中學生在興趣感召下,獲得更多的是“技能”和“體力”,而明顯缺少的是對原理的理解和情感上獲得的“成功感”,也就是說,在“懂、會、樂”這三個體育效應中,“懂”和“樂”是個薄弱環節。因此,我們要使體育教學更加具有全面性,就必須在“懂”和“樂”上下工夫。事實證明,“懂”與“樂”能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例如,教學耐久跑時,由于項目既累又枯燥,很多學生不愿意上,課上也很難激起學生練習的興趣。但耐力素質作為人體最重要的身體素質,標志著人體的心肺功能水平,并且是毅力的集中反映,對于身體正處于生長發育的中學生是極為重要的。應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首先,讓他們“懂”得學習目標、鍛煉目的,即提高肌肉耐力,增強心肺功能,磨煉自己的意志;“懂”理論知識。耐久跑的考核與教學手段是速度耐力,而速度耐力的獲得僅在每周的體育課的有限教學時數難以實現,需輔以平日練習;“懂”練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教給學生自主練習的方法;“懂”終身體育的意識與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益處。
其次,活躍氣氛,以“樂”創境。教師要善于創設“樂”學情境,即在單元學習中采用輔助練習時合理地安排練習的次數、數量、強度,如利用游戲形式做一些高抬腿跑、原地跑、仰臥起坐(單位時間內比次數)及立定跳遠、多級跳(冠軍的腳印比賽形式)等練習,使學生在樂中提高身體素質。學生爭先恐后、互相幫助、團結協作等生動場面盡情展現在課堂上,學生勞而不累,樂而不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對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充分解放學生的大腦、雙手、嘴巴、眼睛。應讓學生的多種感官全方位參與學習,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煥發出生命的光彩。課堂教學的立足點應是人而不是“物化”知識,要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提供發揮他們潛能的空間,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參與的過程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