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數學教育對于人才培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應該是為教育服務的,應該重視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
【關鍵詞】數學教育 素質教育 創新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14-0175-01
小學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質的基礎教育,小學數學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又是基礎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優劣從長遠來說關系著祖國先進科技的發展,因為一個優秀的、先進的民族必須有先進的數學文化。
一 數學教學與教育的關系
在美國,如果被問到“教什么最重要”時,他們往往認為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懂得感謝,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讓學生產生學習的愿望,讓學生學會問為什么,讓學生懂數學。他們認為,教育的三大目標是堅持學術追求、維護社會公正、尊重多元文化。而在中國,多數人的回答是教數學知識最重要,教數學思想方法最重要。從這點上看,我國的學校教育被迫讓位于向分數看齊的純學科教學,這是目前教育改革中的最大阻力。
二 小學數學教育應重視素質教育
為從根本上完成素質教育賦予小學數學教學的任務,必須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將小學數學的教學改革引向深入。
1.從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來看
在全面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任務的基礎上,要特別注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小學數學的教學目標來看,在全面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任務的基礎上,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進行數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形成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并形成良好的學習心態,讓學生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而不僅僅是一種數學教學的手段,而且是數學教育的目標。除此以外,還要教給學生具體的解題方法。數學思想方法的運用與數學知識的掌握、數學技能的形成構成了數學能力,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是小學數學教育的核心目標。
2.從小學數學教育的對象看
要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智力正常的學生適應進一步學習的需要,從小學數學教育的對象看,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點,找到每一個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因材施教,使之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與提高。教師要研究每一位后進生的知識基礎及觀察、記憶和思維的特點,堅持在全體學生操作、練習時,有針對性地輔導后進生,給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為他們獲得新的成功創造良好的心理條件。要發揮優等生的特長,在全班教學、小組討論和個別教學時,鼓勵他們在幫助后進生的過程中,得到自我發展,達到“幫學相長”的目的。
3.從數學教學的過程看
從數學教學的過程看,要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就要使課堂活起來,使學生動起來;變被動地接受現成結論為主動地獲取數學知識;構建學生主動學習的課程模式。
4.從數學課堂教學的主要矛盾看
我們認為,不是教師與學生的矛盾,也不是教與學的矛盾,而是學生同教材的矛盾。課堂教學是把教材中所體現出的數學知識結構轉化為學生頭腦里的認知結構的過程,數學教師是實現這種轉化的中介環節。教要為學服務,教師不但要研究教材結構特征,而且要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
三 創新教育,以培養創造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
在小學數學教育中的創新,則是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如果一名教師不明確創新是什么,又談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這必然是一番空話。就小學而言,只要是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歸納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為知識的創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自主學習,是進行創新教育的重要途徑。
1.激發主觀能動性
剛入學的兒童具有好奇、愛動、爭強、好勝的特點,他們的求知欲強,愿意參加形式多樣的活動,喜歡研究新問題、發現新規律。教學中應抓住學生的這種心理特征,一入學就把學具引入課堂,使學生充滿好奇和新鮮感。這些教學道具便形成了廣泛的信息通道,使學生思維處于異常興奮的狀態。相互交替的學習、練習和運用,使兒童的腦神經的興奮與抑制相互調節,學習情緒高漲,氣氛活躍,寓學于樂,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兒童的心理要求,從而激起他們濃厚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啟迪創新思維
要想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就必須將基礎知識學深、學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擴大思維的覆蓋面,產生豐富的聯想,使思維深刻,認識升華,進而達到發揮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目的。
3.發揮想象力
想象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能力,是創造性思維的前提,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因此,應注重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當學生掌握了多種推理方法就可以廣開思路,充分發揮想象力、創造力。讓學生嘗試計算,然后對照課本自我檢查,最后引導學生比較兩種方法的異同。當學生回顧探究的過程,尋找自己的發現,欣賞自己的“杰作”時,臉上就會表現出喜悅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樂趣。
參考文獻
[1]傅惜治.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與素質教育[J].教育藝術,2004
[2]林東波.數學素質教育之我見[J].基礎教育研究,2000
[3]劉堤仿.關于數學素質教育的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07(01)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