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該具備愛心,這個愛心是愛學生、愛事業。以師愛為核心是教師的重要心理素質,其表現為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學生的熱愛。如果一名教師不熱愛自己的事業,不熱愛學生,就不可能對教育事業予以奉獻,就不可能教好學生。教師要時刻保持用自己的愛心去愛自己的事業和學生,用自己的熱情去感染學生。在學習中,在日常生活中,學生非常希望教師去關心自己,教師的一句話和一次撫摸,都會使學生感到溫暖。教師千萬不要吝惜你的一句關心溫暖的話和撫摸,要滿腔熱情,要關心體貼,人們常說:“孩子的心是玻璃做的”,也就是說,孩子的承受能力還不夠大,遇到一些問題會偏激,教師就要用博愛、仁厚的愛心去關心學生,感動學生,教師一句簡簡單單的問候就會給學生莫大的鼓舞。
關愛每位學生,熱愛每位學生就等于塑造一個學生,厭棄一個學生就等于毀壞一個學生。學生渴望得到老師的愛,教師要用溫情去融化學生,要讓每一位學生在愉快的情感體驗中接受教育。愛學生就要做學生忠實的傾聽者,有這樣一個故事:美國一知名節目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你長大了想當什么呀?”小朋友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繼續問:“如果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的上空,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么辦?”小朋友想了想說:“我先告訴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后我掛上我的降落傘,先跳下去。”當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仍注視著孩子問:“為什么要這樣做?”孩子回答:“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倘若沒有林克萊特的那份親切、那份平和、那份耐心的傾聽,在“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小朋友還有勇氣說出人世間最善良、最純真、最澄澈的話語嗎?因此,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才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想法。傾聽是理解、是尊重、是接納、是期盼,總之,傾聽就是愛。教師要立下這樣一句格言:用愛傾聽每一個孩子心底的聲音。教師不僅是社會主義精神的建設者和傳播者,更是莘莘學者道德基因的傳播者。
教師的本職工作就是要教書育人,教師有廣博的知識和慈祥善良的心是教書的關鍵。教師要具備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教師應知識淵博、修養深厚。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讀書、讀書、再讀書。可以看出,讀書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教師要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要跟書籍結下終身的友誼,這樣教師才能在知識和修養上得以提高,教師要具備過硬的知識本領,才能在教育事業上取得成績。教師不斷地學習是提高文化素質的一種方式,同時還要多參加一些社會實踐活動,通過實踐活動增強閱歷和經驗。如果能恰當地把實踐的成果和教學工作很好地結合,那也是教師創新能力的一種體現,也是教師提高文化素質的途徑。
教師要順應歷史時代的發展,要緊跟時代的發展步伐,要不斷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要把更新的教學理念奉獻給學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教育要不斷地、全面地創新,包栝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教育制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育手段以及整個教育體系,也就是在真正意義上全面落實素質教育。教師要不斷進行教學創新,在教學中要大膽采用各種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總結教學經念,為教育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教師必須是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現者、傳播者。一旦教師本身缺乏創新素質,身教和師表就無法落實。教師不能總用老眼光、老思想看待事物的發展,必須要有自主創新能力,教師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必須是全方位的,要具有開發性和突破性。要體現在終端教學對象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上。教師要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從學生的根本利益出發,打破傳統的教育理念,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思想,不斷進行學習和自我提高,為黨的教育事業做出更突出的貢獻。
總之,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教師地位也在不斷提升。我國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自改革開放以來,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如何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教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中的主體,是當前教育亟需解決的問題。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