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我校與美國西雅圖希爾斯高中在國務院組織的中美交流項目中結為姊妹學校。今年5月,我校師生一共12人應邀飛往了大洋的彼岸,對希爾斯高中進行了為期3周的第五次交流回訪。在此次交流活動期間,我校所有師生都被安排住在希爾斯高中的老師和學生家里,和他們一起生活和學習,使我們得以近距離地感知美國的高中教育。其間,項目組織人還安排我們對西雅圖其他中學進行了交流訪問。
有交流,就有對比;有對比,就有感悟。
一 因材施教的課程設置
第一天到校,接待校方就為我們師生人手準備了一份詳細的全校教師教學課表,并對我們熱情地發出了聽課邀請。一拿到課表,我們就被課程表中五花八門的課程所吸引。美國高中采取學分制,一般修讀18~23個學分就可以獲得美國高中畢業證書。
美國高中必修課程范圍較廣泛,基礎必修課程設有英語、自然科學(3門:如生物、化學、物理或地理、環境、辯論)、社會科學(美國歷史、世界歷史、經濟學、心理學)、數學(代數、幾何、三角函數等)。除了必修課程,美國高中的選修課程也很具特色,一般美國高中均要求學生選修一定的學分。常見的選修課程有:視覺藝術(畫畫、雕刻、油畫、攝影、軟陶)、行為藝術(合唱、戲劇、舞蹈、電影、樂隊、管弦樂)、職業課程(木工、金屬加工、汽車修理)、計算機/商科課程(文字處理、編程、圖像設計、計算機俱樂部、網頁設計)、體育(美式足球、棒球、籃球、網球、田徑、游泳、水球)、新聞/出版(校報、年歷、電視制作)、外語(一般是德語、西班牙語、日語、中文)、家庭和消費者科學、健康(家庭經濟學、營養學、幼兒撫育)等。
見到這么多有趣的課程,學生們早就按捺不住了,紛紛選起自己喜歡的課來,滿心歡喜地奔進了各個課堂。一星期下來,孩子們紛紛發表感慨:美國高中的必修課程好簡單呀!功課好輕松呀!選修課好有趣、好實用呀!
后來,從和美方老師及同學的交流中,我們得知美國高中的必修課并非我們學生所見的那樣簡單。美國的高中是四年制,從9~12年級,每年4、5月份各高中的學生輔導員就會將高中畢業計劃資料及厚厚的課程目錄送到八年級學生手中,召開家長會,詳細解釋高中各科的學習計劃,指導家長和學生做好高中四年的學習準備。美國幾乎所有高中都設有至少三種畢業計劃,分別為“杰出畢業計劃”、“推薦畢業計劃”和“合格畢業計劃”,絕大多數準備在高中畢業后上大學的學生會選擇難度最大的“杰出畢業計劃”,選擇“杰出畢業計劃”的學生除了必須完成所規定的學分外,在課程的難度上也有很高標準,對“杰出畢業計劃”學生的總體要求是畢業時應達到大學低年級水平,對這些學生的考核評估也不局限于普通校內考試或州里的統考,而是必須通過多門由全美專業考試機構組織的大學先修課(AP)考試。所以,覺得美國學生的學習輕松是一種誤解。沒有不付出就能學得特別好的,也不能輕而易舉地考上名牌大學。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想讀好學校總是要付出努力的!
而對于那些資質平凡、不太愿努力的同學,他們會選擇“推薦畢業計劃”和“合格畢業計劃”,以高中畢業后就讀社區大學或以就業為目標。那他們就能在高中的選修課中學到靈活的、實用的技能。而校方則會很認真地安排選修課的師資,很多學科都是聘用的專業人士,比如:專業演員、修理工、畫家等。
美國高中課程設置充分體現了其個性化素質教育的特點,即:讓優生“吃飽”,中下等生“吃好”。到高中畢業時,即將升入大學的學生已對大學課程有所體驗,有所收獲,而加入到就業隊伍里的畢業生也通過對眾多選修課的實踐,了解到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所在。選修課為他們提供了基本的技能培訓和基礎的專業知識,對學生無論是就業,還是去社區大學學習都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二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
在美國,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是他們的教育宗旨。這一宗旨始終貫穿在日常的各科教學中。美國中學的教學方式不拘一格,因勢利導。文科多討論;科學多實驗,教學與實驗一體;數學多演練;藝術多實踐;手工多動手,不一而足。上課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可以隨便提出各種問題,參與程度較高,沒有緊張心理,較輕松自信。課堂效率看似不高,容量不大,但學生們卻能通過自己的親身參與,對課程的掌握游刃有余,能學以致用。
有一天,我們臨時選擇去聽了一堂Ms.Mushen的政治課。政治課的內容是介紹古代以物換物的貿易方式。Ms.Mushen讓學生們玩了一個游戲。游戲的規則是:學生被分成了6個小組,每個小組就代表一個非洲部落,她則是祭司——這個地區最有智慧的人。學生手上有一些紙片,上面寫著你所擁有的東西,但是你必須用你有的去換取你所需要的,也就是說要跟其他部落交換。最先換到自己所需的東西或是積攢的錢最多的部落就是勝利者。在交換期間,每個部落都有一次到“祭司”那里占卜以獲取物品的機會。Ms.Mushen以一套奇怪搞笑的非洲裝束出場,宣布了游戲的開始。大家立即熱火朝天地換起東西來,每個人都參與了進來。
課后,我們的學生說:“我們很喜歡這樣的上課方式,既讓學生領悟了物物交換的概念,也學習了如何利用手中有限的資源去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或換取最大的價值。同時還鍛煉了學生與人交流,如何能說服別人按你的意愿行事的能力。這些無疑都是在社會上,在人的一生中都非常有用的生存技巧。在這種訓練下成長起來的美國學生,在未來的發展中應該具有很大的競爭能力。”
在希爾斯高中,在中文課上,我們遇見了一個去年剛從重慶移民過去的11年級的中國學生趙鵬,他說:“我現在也不知道我能在這學到什么,但我覺得,我身邊的同學個個都是‘人物’,對什么事情都能頭頭是道地說上幾句,而且很自信,對什么事情都不發憷。我真羨慕他們的自信。”
還有一個隨行的中國女生在她的日記里寫著:“美國老師每堂課都要問無數次‘Any questions?’。美國學生也總是愛問問題。反觀我們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的思維已經被無形地禁錮了,我們習慣的是聆聽老師,做筆記,演算習題,背誦課文。雖然有時也有少量的討論和實驗。我們甚至有時還怕提問和被提問,害怕說出自己的想法。現在想想,不會提問,這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啊!”
這些差別不僅僅存在于中美教學班額、經費不同等客觀原因,而且,還在于教育的理念不同。對于我們這些工作在中國教育第一線的教師們而言,對教育理念的思考和探索就成了刻不容緩的任務。
三 更科學的考試制度
“每學期結束的時候美國學校也有考試”,留學生趙鵬介紹,在美學生的成績通常是這樣計算的:平時作業成績占70%,考試成績占20%,還有10%是日常課堂實驗和課堂表現的成績。“考試前大家也復習,但沒那么緊張,畢竟考試成績只占總成績的20%,大家反而挺看重平時作業的完成。”趙鵬說,考試成績出來后,成績被分為A、B、C、D、E 5個等級,大家重視的是自己成績的等級,而不會關心自己比別人是多了1分還是少了1分,當然也不會有按成績排隊這樣的事情。每個人考完試后都覺得很輕松。而以前在國內,身邊的同學們不僅要為分數奮斗,而且還要為每1分奮斗。考試總讓人緊張,不自在。那時我們經常說:“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好像所有人都只為了分數在上學一樣。
的確,在國內大多數學校都只將期中和期末兩次重要考試記入學生的檔案,而從不考評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這樣就滋生了少數學生平時不愛學習,考試作弊的現象。除此,還有一種現象,就是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會因大考時身體或心理的原因,無法取得好的成績。這些都是與真實情況相悖的,都是不利于對學生實際成績的評定的。眾所周知,學習成果主要與平時的踏實學習密不可分,所以考核平時成績是我們應該參考和借鑒的。
到了高三,我國絕大多數學生都是“十年磨一劍”,只為“一卷定終身”。與我國的高考情況不同,美國一年有四五次ACT或SAT考試,機會更多,所以他們不必非要到畢業時才參加高考。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過多考試對學生產生壓力,壓力又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進而影響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從而壓抑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在美國,要想跨進好大學校門,除了要有好的高考成績外,還要有學生從事課外活動和做義工的記錄。這樣,與我們相比,就可以更好地避免“高分低能”現象的出象。
中美中學間的交流訪問是為了促進中美不同文化的溝通,教育理念和方法上的相互學習。從此次交流活動中,我們認識到我們應該學習借鑒美國的先進教育經驗:在教學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多的選擇,管理上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把時間還給學生,更多地關注學生的身體健康,關注學生的發展和潛力,關注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也應該更加注重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水平的提升,正所謂“沒有教師的一桶水,也就沒有學生的一碗水!”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