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紛
2009年初,江西省某縣龍頭村100多戶村民將300余畝稻田連片出租給浙江省樂清市一位李姓農民種植大棚西瓜。年底,雙方合同期滿,李某從龍頭村撤走,盡管租金和農民工資一分錢不差,但稻田里卻遺留了大量碎塑料薄膜、竹片和鐵釘等雜物。而且,因李某在種植西瓜期間將稻田田埂刨掉,導致田地界址不清。村民見狀,認為該承租戶是政府招商引進的,多次到當地鎮政府上訪,要求政府派人清理遺留在田地上的雜物,并負責恢復原有土地界址。在多次交涉無果的情況下,該村村民準備在春節前后集體上訪。
2010年1月下旬,贛州市委維穩辦得知該村存在不穩定隱患后,立即將情況通報當地縣委、縣政府,要求立即組織人員深入該村實地調查,及時有效化解矛盾糾紛,嚴防發生涉穩事件。同時,要求該縣維穩辦及時跟進督辦,隨時上報工作進展情況。當地鎮政府主要領導立即組織村組干部到實地察看,并與農戶進行溝通。經過多日協商,糾紛最終得到有效解決,原租賃土地由另一專業大戶承租,租金適當提高,出租土地的農民在當地務工優先,租賃期滿后由村委會負責督促承租人恢復稻田原貌。
原因
該起土地流轉糾紛的引發,看似非常簡單,實則隱含著深層原因。
干部作風不實是源頭。當前,部分干部的工作作風與廣大群眾的期望有較大差距。一是土地流轉監管不到位。對土地流轉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不知情,不能及時主動采取有效措施,致使群眾利益遭受損失。二是回應訴求不及時。缺乏一心為民謀發展的理念和方法,不能設身處地地考慮群眾的感受,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調查不及時,解決不到位,能推則推,能拖則拖,人為造成干群矛盾。
群眾求富心切是核心。盡管不少農民戀土情結較重,但大多數農民最講實際,只要親身體會到土地流轉帶來的好處,就很少有人抱著土地不放。龍頭村這100多戶農戶將稻田以近600元/畝的價格出租后,在農業大戶處打工,獲得租金與工資雙重收入。農戶看到自己土地租期到期,找干部希望政府能夠早日對其土地作出安排。所以,當鎮、村干部提出該片土地繼續出租時,沒有農戶反對。
保障機制缺失是根本。土地流轉問題不僅是一個規模經濟和生產效率問題,同時也是一個公平和社會穩定問題。利益協商機制沒有建立,農民并沒有成為土地流轉的主體,很難真正取得現實意義上的合法權利。一是運行機制不健全。流轉信息不暢通、土地估價不科學、引導服務不到位、流轉土地的農民利益得不到公正保護,制約了土地流轉。二是法律保障不規范。目前,農村土地流轉沒有系統的法律法規,也缺少操作性強的規范性文件,國家現有法律法規難以公平保護流轉土地農戶的利益。
啟示
面對不斷增多的流轉糾紛,我們既要高度重視,也要在認真調查、有效化解的基礎上找出內在規律,破解發展難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實行土地流轉是確保農民增收的現實選擇。一方面可有效解決土地零散化、細碎化問題,實行連片整體發展,實現專業化生產布局,標準化生產,規?;洜I,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另一方面,轉出土地的農民可以被返聘到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等單位工作,獲得工資性收入。更重要的是,一些技術好、信息靈、善經營的農民可以及時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效益更高的工作。
培育支撐主體是實行土地流轉的基本前提。實行土地流轉,既需要有大量的農民愿意流出土地,也需要有需求的主體接收土地。當前,一些地方之所以土地流轉進度不快,其中一個極為關鍵的原因是規模經營主體薄弱。因此,培育、壯大規模經營主體應當作為發展現代農業、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重要工程。當務之急是要發現和培育能夠規模經營的領頭人。要把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培育成種田大戶,增強他們流入土地的欲望和能力。要設立現代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專項資金,獎勵、補貼、扶持農業規模經營,大力培育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的規模經營主體,促進家庭經營向規模經營主體集中。要完善農業補貼制度,按照存量不動、增量傾斜的原則,新增農業補貼適當向種糧大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傾斜。要強化金融扶持力度,農村金融部門要主動把參與農業規模經營的龍頭企業、種養業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納入服務范圍,每年安排一定額度的農業信貸資金幫助解決規模經營主體生產經營的資金需要,對實力強、資信好的農業規模經營主體,應允許其在一定信貸額度內以土地使用權抵押、地上附著物質押、倉單質押、聯保擔保等形式辦理貸款手續。同時,加快建立農業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機制,鼓勵土地流轉大戶就生產的農作物、畜牧產品進行保險,降低規模經營的意外災害風險。
強化政策支持是推進土地流轉的重要保障。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決不能簡單地實現流轉,政府必須自覺強化政策支持措施,整合農業綜合開發等支農資金,支持農田排灌、土地整治、土壤改良、機耕道路和農田林網建設。強化科技支撐體系建設,加快農業生物育種創新和推廣應用體系建設,加快培養農業科技領軍人才,積極發展多元化、社會化農技推廣服務組織。提高農村金融服務質量和水平,加大政策性金融對農村改革發展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加涉農信貸投放。積極探索開展農業保險工作,強化對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完善城鄉一體化的就業服務,在流轉地區推行農民養老保障制度,最大限度地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規范操作程序是維護群眾權益的根本所在。目前,農村土地流轉主要發生在農戶與農戶之間、農戶與集體之間、農戶與企業之間,但一般多采用口頭協議、私下流轉,流轉程序不規范,糾紛隱患較多。在土地流轉運作中,必須堅持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堅決防止侵害農民利益的不良行為發生。一方面,要充分尊重農民的土地流轉主體地位。土地是否流轉、采取何種方式流轉,必須尊重農民的意愿,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強迫流轉,也不能妨礙自主流轉。另一方面,要嚴格規范流轉手續。嚴格執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的各項規定。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流轉,雙方當事人必須在平等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規范的書面流轉合同,并統一使用農業部門印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合同示范文本》。
建立健全臺賬是化解矛盾糾紛的基礎工作。村級組織應對農戶承包經營土地的面積大小、范圍、形狀概貌有一個較為詳實的基礎臺賬??h、鄉農經管理部門應當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情況登記冊,落實專人負責土地承包經營流轉情況登記,流轉資料的收集、整理和歸檔,建立一戶一表、一村一冊、一鄉(鎮)一柜、一縣(市)一網的土地流轉臺賬制度和信息資源庫。一旦發生土地流轉糾紛,就能及時有效提供調解的數據資料,使矛盾化解在基層,隱患消除在苗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