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林山雜木種香菇,我今年就凈賺6萬元,俏得很,得預先訂貨。”2011年7月8日,湖南省瀏陽市七寶山鄉升平村雙豐組村民邱伏問指著一群菇販說,笑得滿臉燦爛。
瀏陽市有林山507萬畝,四季如春,光照充足,雨水豐沛,極宜種植香菇、中藥材。該市積極鼓勵和引導農民利用林山雜木和林下閑地,大力發展香菇、藥材產業,打造立體林業經濟。
林下種香菇走俏的綠色食品
在瀏陽市七寶山鄉,漫山遍野都是種香菇的主要原材料——雜木。林下種香菇既除掉了與森林爭水、爭光、爭肥的雜木,又為農民找到了致富新路。香菇屬高蛋白、低脂肪的保健食品,抗癌作用高出綠茶1000倍,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所以市場銷路好,農民種植積極性高。
在七寶山鄉升平村劉春生家的食用菌基地,培育間內密密匝匝地擺放著2萬根50厘米長的菇棒。他介紹說:“這些菇棒用雜木屑、麩皮、紅糖、硫酸鎂粉等做成。香菇孢子從浙江運來,在菇棒中培育后,栽培到大棚內。”值得一提的是,在菇棒內加入紅糖的做法,使香菇的營養成分更高,更加鮮嫩可口。
今年68歲的劉春生種植了4畝大棚香菇,按每根菇棒產0.75公斤鮮菇算,總共可產香菇3萬公斤,一年純收入可達11萬元。目前,他的食用菌已經進入了武漢、株洲、長沙的一些大型連鎖超市。他準備下一步通過流轉的辦法,租賃更多的林地,擴大林下香菇的種植規模。
七寶山鄉人大副主席毛雄偉介紹,該鄉山區人口占80%以上,山區溫度低,特別適合種植香菇。為此,鄉政府通過組織農民外出參觀、選樹典型、廣泛宣傳、技術幫扶等方式,鼓勵農民發展香菇產業。目前,該鄉種植香菇80萬筒,按照市場價格5元/筒,僅此一項,該鄉可增收400萬元。
林下種藥材農民致富的新門道
在七寶山鄉臺村華科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500畝林下藥材基地,筆者看到,白術長勢旺盛,50多名壯年男子正在中耕除草。村民周岳兵說:“這片藥材基地里有我家的4畝林地,統一流轉給華科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中藥材,流轉費1360元/畝,我在合作社里打工,全年可收入2萬多元。”他算了一筆賬:林下閑地種藥材,不僅省力氣,耕地除草養護了林木,而且效益更高。種植中藥材前,他的每畝山林年收入不足1000元,種植中藥材后每畝地年收入7100元,4畝地的年收入共2.84萬元,每年增收2萬多元。
據合作社經理鄧華生介紹,基地實行白術、柴胡、射干、玉竹等草本藥材輪作的生產模式,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方式,實行訂單收購。合作社還選派技術骨干深入田間地頭,無償向農戶提供技術指導。
推進中藥材產業化經營,必須搞好基地建設,形成規模。近年來,七寶山鄉政府通過組建專業協會,帶動基地建設,做精做大特色產業,促進了山區農業種植結構的科學調整,讓山區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截至目前,該鄉白術種植面積達400多畝,畝產1300多公斤,畝收入達1.04萬元,年創經濟產值4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