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種植雙孢菇生態收益兩不誤
孫俊峰是河北省臨漳縣郭小屯村人。2005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電視上看到種植雙孢菇市場前景較好,便決定回鄉試種。當年,他從臨漳縣狄邱鄉郝王村租種了50畝林地,發展了50個棚,結果年收益達50萬元。之后,他每年種植收益均在40萬元以上。
據孫俊峰介紹,林下種植雙孢菇,投入小,所用材料是農作物秸稈和家畜糞便,秸稈只需0.2元/公斤,牛糞20元/立方米。同時,見效快,當年8月發料種植,10月即可采摘,一直采到11月底。到第二年春季,種下的雙孢菇會再次長出,又可采摘1~2個月,可說是一次種植兩次采摘。尤為吸引人的是效益較高,雙孢菇因無污染、高蛋白、高營養和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等特點,在市場上備受青睞,特別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可賣到10多元/公斤。
不僅如此,在林下種植雙孢菇還可以收到良好的生態效益。雙孢菇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光線越暗,菇體越白,而在林下種植雙孢菇,高大的林木可為雙孢菇遮擋陽光,降低溫度,保持濕度,從而為雙孢菇生長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雙孢菇采摘后留下的廢料,可為林木提供營養,促進林木生長,二者相得益彰。
(張俊琴楊柳風)
空山林場林下種植茯苓戶均增收萬元
四川省通江縣空山林場有著豐富的華山松資源,每年松木采伐后留有大量樹樁,加之大多數樹樁是華山松,病腐木較多,非常適合茯苓菌生長。2011年春季以來,空山林場積極開辟職工增收途徑,探索增收模式,正式啟動了利用林下病腐木及樹篼種植茯苓等食用菌產業項目。
空山林場共有10戶茯苓種植大戶,還有近20戶茯苓種植散戶,全林場共種植茯苓菌1萬余窖,產值30余萬元,平均每戶增收1萬元。
為進一步調動職工生產積極性,該項目采用“生產+技術+市場”和“公司+基地+職工”的發展模式,由林場牽頭,成立專業合作社,與職工簽訂生產合同,實行保底價收購,并免費提供技術和菌種,讓職工不擔任何風險。(張蕾李斌)
林下種菜收入翻番
重慶市黔江區水田鄉地處城區近郊,擁有香椿速豐林基地2000畝、桑樹林3000畝、經濟林2000畝。近年來,在黔江區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水田鄉開始打造城郊型蔬菜基地,大力發展在桑樹下種菜的桑菜模式,幫助農民增收。
水田鄉龍橋村的白國顯在水田鄉大規模發展桑菜種植后,流轉了300畝林地種菜。2009年,他在100畝桑樹林下種植了萵筍,經過嚴格管理和科學種植,平均每畝收入1700元,桑樹林的畝產值達到3500元以上,比僅靠桑樹養蠶的收入翻了一番。
如今,他在300畝蠶桑基地種植了大量蔬菜,以萵筍為主,大白菜、蓮白為輔。(王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