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人類步入21世紀,世界經濟的急劇變化,企業與外界環境的聯系加強,以前的審計模式局限性日益明顯,并且接連的財務報表舞弊暴光案,迫使審計職業界,再次將目光聚焦在風險導向審計模式上。基于這種背景,本文根據最新的審計準則,借鑒國外新近研究成果,論述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更有利于注冊會計師減少審計風險。
[關鍵詞]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 審計程序 審計風險
一、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內涵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是注冊會計師通過對被審計單位進行風險職業判斷,評價被審計單位風險控制,確定剩余風險,執行追加審計程序,將剩余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他將客戶置于一個經濟環境中,從企業所處的商業環境、條件到經營方式和管理機制的等構成控制因素等內外部各個方面來分析評估審計的風險水平。現代風險導審計模式又可稱為風險基礎戰略系統審計,簡稱為RBSSAA (Risk-Based Strategic-Systems Audit Approach),是一種廣元化的風險觀念,而傳統風險導向審計模式是一種狹義的“會計視角”(Accounting Lens)。它要求注冊會計師僅僅關注與會計報表有關的重大錯報行為,即關注財務數據的真實性,而很少關注被審計客戶的戰略風險和經營環節問題,因而其實際效果較差。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模式的基本思路在于:注冊會計師要想控制審計風險,必須站得高、看的遠。它要求注冊會計師應該從更高視角去審視被審計客戶的經營風險,從源頭上找尋滋生會計舞弊的種種跡象,以最大限度地識別被審計客戶會計報表中的重大錯報問題。
二、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特點
1.審計重心前移
從以審計測試為中心到強調風險評估,審計程序主要包括風險評估程序、審計測試程序。這一點在新修訂的國際審計準則IAS315及我國剛修訂的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211號《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這兩個準則均用大量的篇幅規定了了解客戶并進行風險評估的有關事宜。這也充分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的核心,即:深入了解客戶、嚴格風險評估及強化風險評估對審計程序的指導作用。而傳統風險導向審計的風險評估不到位,未能有效發現高風險審計領域,造成審計過量或審計不足,現在大大加強了風險評估程序,真正體現了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
2.風險評估重心由控制風險向聯合風險轉移
傳統的風險導向審計人為將風險評估分為固有風險評估和控制風險評估,對固有風險評估存在嚴重的缺陷,導致固有風險評估不到位,從而使風險評估以控制風險評估為中心;在審計實務中將審計程序分為三大類:了解內控、測試內控和實質性測試,前兩種程序都是用于評估控制風險的,也造成風險評估以控制風險評估為中心。而現代管理層舞弊則是繞過或逾越內控,往往導致控制風險很低而實際審計風險很高,所以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重新認識到固有風險評估的重要性,但因前述原因所以評估聯合風險,并以聯合風險的評估水平確定審計測試(包括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的性質、時間和范圍。
風險評估更加重視對客戶經營風險的間接評估。傳統風險評估直接評估重大錯報的概率,也就是直接對審計風險評估,現代風險評估仍落腳在審計風險評估上,但更重視間接評估,充分借鑒和吸收了戰略分析的成果,從了解客戶經營環境、評估經營風險入手。因為:一是出于持續經營的考慮,經營失敗往往帶來審計失敗;二是經營風險對審計風險的影響,經營風險超高,管理層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大,審計風險也越大;三是從經營風險中能更有效發現財務報表潛在的重大錯報,因為財務報表是經營的反映,如果經營風險未能在報表上得到體現,則財務報表可能失真;四是會計政策、會計估計合理性評估也要從經營風險入手,才能進行正確的評估;五是從經營風險入手容易將審計拓展為咨詢。
3.重視審計策略,強調具體審計測試個性化
傳統審計程序存在標準化的傾向,其結果一是不能對癥下藥,沒有貫徹風險導向審計思想;二是客戶的預期,由于很多客戶的財務人員是審計人員出身,或系統學習過審計,或長期與審計師打交道,這使審計人員無法突破客戶預先設置的障礙或防范措施。為此,國際新審計風險準則已要求對重大錯報風險考慮選用“出其不意”的審計程序。例如考慮詢問除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以外的員工或外部人員(如工程師、市場營銷人員、估價專家等)。具體審計測試個性化就是針對風險不同的客戶、客戶不同的風險領域采用不同的審計程序,使審計工作不再是機械性工作,而是充分體現了審計人員的專業判斷和創造性,審計工作本身更具吸引力,審計效果也更好。
4.審計證據內涵擴大
由于強調風險評估,而將客戶置于廣泛聯系的經濟網絡之中,審計師必須充分了解客戶整體經營環境,并由此出發評估客戶的經營風險進而評估審計風險,所以審計師形成審計結論所依據的證據不僅包括實施控制測試和實質性測試獲取的證據,還包括了解企業及其環境獲取的證據。
三、推動我國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發展的措施
1.重構注冊會計師知識能力框架
(1)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判斷能力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要求注冊會計師改變審計思路,從企業環境、經營戰略入手,分析其對財務報表的影響,這要求注冊會計師有很強的企業分析能力,從而特別強調專業判斷;同時,現代風險導向審計過程實質上就是專業判斷的過程,它提升了審計的技術含量,注冊會計師實施審計抽樣需要根據審計對象的總體及特征,選擇抽樣方法,對抽樣結果進行評價;對直接或間接取得的證據,注冊會計師要判斷證據來源的可靠性、適當性和充分性,并以此決定是否擴大或追加審計程序;對審計中發現的異常事項、重大事項要運用專業判斷決定實施針對性的審計程序等,只有很好的運用專業判斷才能提高審計的質量,避免形式審計。因此注冊會計師在執業中應注意依靠執業經驗和行業知識的積累、同業交流等對自身專業判斷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2)重新構建注冊會計師的知識體系
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對注冊會計師的知識體系要求更高更全面,因此應做出相應的調整。首先,在審計課程中要全面引進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和方法,以適應風險導向審計帶來的變化;其次,應開設企業分析與估價方面的課程,其目的主要是強化注冊會計師的專業判斷,加強分析能力,以全面了解企業內外環境以及準確評估經營和審計風險;另外,由于現代IT技術在審計抽樣、分析性復核中作用顯著,而我國教學和考試中對其在會計和審計中的運用涉及很少,因此應該在會計和審計課程中增加工運用的部分。
(3)加強以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為基礎的相關知識能力培訓
注冊會計師協會應加強注冊會計師后續教育的“現代風險導向審計技術與方法”的訓練,并且可以采取扶持政策鼓勵審計從業人員報考ECPA方向的MPACC,以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為基礎定位其知識能力框架,指導其在實務中的應用,避免理論與實務脫節的現象。
2.完善法制環境
健全的法律環境雖然不是風險導向審計實施的必要前提,但風險導向審計作用的發揮確實離不開一定的制度安排,研究表明通過一定的制度安排來加大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對于抑制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而言,其長期性政策效應優于加重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企業的處罰,因此完善法制環境有利于審計人員做出正確選擇,是推行風險導向審計的并行措施。
(1)完善相關法規中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
我國有關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分散在《注冊會計師法》、《證券法》、《公司法》、《刑法》和《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暫行條例》等法律法規中,由于立法技術等方面的原因,不同法律對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的規定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因此為了規范注冊會計師的執業行為,必須消除法律之間的矛盾和不協調,保持執法的一致性;其次,提高責任認定的可操作性。我國法律明確規定注冊會計師僅就自身的重大過失和欺詐行為承擔法律責任,但缺乏區分普通過失、重大過失與欺詐的標準,所以應根據歸責原則與作為性質對其進行界定,同時明確追究行政責任、民事責任與刑事責任的依據,以進一步明確何種行為追究何種責任。
(2)完善民事責任制度
我國法律法規對注冊會計師的民事與刑事責任規定太籠統,特別是對民事責任規定缺乏可操作性,客觀上助長了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投機行為,因此迫切需要落實會計師的民事賠償責任,應考慮:明確民事責任對象,參照其他國家的經驗確定審計受益第三者的范圍,落實會計師承擔責任的具體對象范圍;建立舉證責任倒置制度,降低業外人士特別是會計報表的利害關系人如廣大股民的訴訟難度;健全訴訟機制,簡化訴訟程序,提高訴訟效率。另外,還應采取一系列措施嚴格業務檢查制度,加大注冊會計師行業的社會監督力度。
(3)擴大宣傳,使注冊會計師真正建立起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
加強對新會計準則、審計準則的培訓和宣傳工作,擴大這些準則的影響,使注冊會計師真正建立起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注冊會計師在審計工作中站在風險的高度上制定審計程序,使審計人員由被動地承受審計風險到主動地控制審計風險,審計風險的理論與過程緊密結合。這些都有利于注冊會計師提高執業質量、降低審計風險。
綜上所述,現代風險導向審計作為制度基礎審計的完善和發展,是現代職業審計的必然發展趨勢,在實踐中,尚無完整的模式可參照執行,需要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因此,注冊會計師在現階段,應首先接受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理念,在執業過程中,將風險評估貫穿審計的全過程,不斷探索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方法,以將審計風險降低到最低可接受水平,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執業水平。相信隨著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的逐漸發展和完善,將在注冊會計師職業界得到普遍的認可,尤其是新的審計準則在明年的運用,也必將全面提升注冊會計師的執業形象。
參考文獻:
[1]胡春元.《風險基礎審計》[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2]胡春元.《審計風險研究》[M].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7
[3]謝榮,吳建友.現代風險導向審計理淪研究與實務發展[J].會計研究,2004第4期
[4]文穎華.現代風險導向審計及其應用研究[J].西南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第3期
[5]楊志國,常志安.關于上市公司審計風險成因的調查研究[J].審計研究,2004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