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形勢下,人們比較關注“先就業后擇業”的觀點,然而,這一觀點是把“雙刃劍”,存在很多弊端。我們要對“先就業后擇業”觀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大學生除了有選擇的自由,也應注重誠信、講職業道德,還要有職業生涯規劃意識。而學校應該加強對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幫助大學生們建立科學的擇業觀,而不是一味地引導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
[關鍵詞] 就業 擇業 就業之道 擇業觀
人們在引導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時,經常會用到“先就業后擇業”這句話,在就業形勢嚴峻時,這一觀點出現的頻率會明顯偏高。“先就業再擇業”的出發點是積極的,在整體就業環境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先找一個單位就業是最為務實的做法。另一種說法是“騎驢找馬”:大學畢業生剛畢業找不到自己最理想的工作,暫時找一個平臺去熟悉職場獲得經驗;或是已經參加工作的職場新人從事著自己不是很喜歡的職業,想通過這個跳板進入自己喜歡的行業。這個觀念起初確實幫助了不少大學畢業生找到了一份工作,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誤解了這種觀念,單一的把找到一匹“替死驢”當作第一次求職的目的,這就忽視了這個觀念的內涵,缺乏了一份責任感。當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和職場新人,把“騎驢找馬”作為不負責任的第一次求職經歷時,“騎驢找馬”的原本好意也就蕩然無存了!
一、“先就業再擇業”不利于擇業者社會心理的成熟
結合近幾年大學生就業情況,加上對已往畢業生的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先就業后擇業”觀存在不同程度的誤解。部分畢業生認為“先就業”就是隨便先找個單位,于是,當理想職業與現實狀況相差較大的情況下,他們就在短時間內頻繁跳槽、辭職考研或考公務員等。出現這種認識上的偏差,主要表現在:一是沒有理解好“先就業后擇業”觀的實質。“先就業”,是要求我們擯棄陳舊擇業觀念,即等待國家分配,盲目定位,期望值偏高的心態。通過先就業,在涉世之初積累社會和工作經驗,在工作中不斷進取,在社會競爭中發現機會,為以后職業發展和職業成功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做好職業生涯規劃。二是隨便找個單位,盲目降低期望值。許多學生認為,“先就業”就是先隨便找個單位,不管其崗位如何,只要單位要我,我就去,反正我也不會呆太久,不適合就走人。于是在就業時,盲目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當理想與現實相差較大時就跳槽走人。三是急功近利,存在“騎驢找馬”的心態。不少學生持有“一畢業就要賺好多錢”的想法,特別是面對社會“富人”一族,其急功近利心態更迫切,總想一畢業就滿足自己的物質欲,卻不知年輕人更應看重專業能力的提高、經驗的積累及好的職業發展前景。因此在就業時,總想往高薪水工作領域跳,甚至不顧及其興趣、愛好、專業等因素。于是就當現實薪酬與理想薪酬相距較大時,跳槽就頻繁出現。其實,“先就業后擇業”觀是讓大學生適當降低自己的期望值,從觀念上接受、肯定自己的職業選擇。而絕不意味著倉促就業與頻繁跳槽,大學生就業要考慮清楚了再出手。不要僅僅把第一份工作作為人生職業生涯中的一個小小“跳板”,實際上,它更是人生職業生涯中一個重要的開端。“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個好的職業開端將是個體今后獲得職業成功和職業滿意必不可少的條件。
如果畢業生只是帶著盲目性和短期打算走上工作崗位,既不利于他們專長的發揮,也不利于為自己找到良好的社會定位,更不利于他們社會心理的成熟。在他們需要學習與積累的階段,不能打下良好的事業基礎。倘若跳槽,雖然有短暫的工作經歷,也難以幫助他們得到更好的工作崗位。
二、用人單位不甘心只做“培訓基地”
“先就業”確實是一種比較務實的就業態度,近些年來,越臨近畢業,大家找工作的要求就越低。然而,企業并不高興,盡管越來越多的畢業生愿意“屈就”,企業卻不一定愿意“笑納”這些人才。一些企業人力資源主管強調,不要抱著先就業再擇業的短期想法,高流動率會讓用人單位望而卻步。一位人力資源主管說:“我們這里不是培訓基地,請大家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
畢業生在用人單位的低“成活率”和頻繁跳槽現象,使企業培養人才的苦心“付之東流”。這讓不少用人單位在選擇人才時不得不小心謹慎。某地產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的一份調查數據,在過去12個月到18個月內,人才流失增加了38%;其中73%的雇員是從前一份工作辭職過來的,24%的雇員已經有過3份或更多的工作,22%的雇員有可能在加入的次年離職。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大學畢業生在就業時大都抱著先就業后擇業的態度,讓不少用人單位培養人才的苦心“付之東流”,給企業帶來一定的損失。沒有任何一個企業會承諾以“先就業”為前提,一定給予從業者“再擇業”權力。企業對高職學生的“頻繁跳槽“是防不勝防。
三、“先就業后擇業”不是解決就業之道
“先就業后擇業”不是解決就業之道。首先,整個就業市場需要同步增長的需求市場,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經濟積極擴張,產生更多職位來容納、消化繼續增長的新勞動人口。就此而言,即使個人與企業克服了客觀障礙,沒得到就業機會的人仍然沒有崗位去接收,不會因為不加選擇的全天候就業形態而增加崗位數量,容納完所有亟待就業的勞力。無條件就業不是創造新崗位的方法,只是個人解決競業的態度與擇業機會稀少之反映,不屬于解決途徑。其次,在于就業市場是就業問題不是擇業問題。對客觀障礙屈從的人,只是意味著他把本來可以獲得的機會讓渡與他人,轉移了崗位,留在愿意克服障礙的人手上。但就業壓力來自過大的供應面對過小的需求,也就是說,就業因為同期人數巨大發生激烈競爭。這就表明,就業問題的第一性是就業競爭,是能不能得到工作權利的問題,而不是擇業競爭,取得滿意工作機會的問題。擇業發生于個人職業規劃中。困難發生于第一性,即取得崗位的困難與取得崗位機會的稀少增加的這種取得艱苦。人們本來就沒有充分就業機會,又何談擇業,何談不就業呢?
四、樹立正確的擇業觀
在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高職院校畢業生應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主要可從以下幾點把握好:
1.認清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為自己做好職業生涯設計
職業生涯,又稱職業發展、職業發展歷程,它是一個人在一生中所從事的各種職業的總稱,或是一個人一生中從事各種職業工作的歷程。而職業生涯設計則是對個人一生職業發展道路的設想和規劃。大學生進行自我職業生涯設計的目的就是協助個人達到和實現個人職業目標,幫助個人真正了解自己,認清自己以后的職業發展方向,并在評估內外環境的優劣、限制等的基礎上,設計出合理可行的、適合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規劃。職業生涯設計要以“興趣、愛好為中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最初的原動力。從事一項自己喜歡的職業,職業生涯就會變得更有趣、更為有意義,也更易獲得職業滿意與成功。很多成功事例都證明了這一點。正是對足球的執著和熱愛,才使貝利步入足壇,把足球事業作為他終生的職業目標,也正是足球給他帶來了無窮的樂趣、榮譽和財富。
2.珍惜現有的工作機會,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找工作時,很多大學生喜歡將自己所找的崗位跟周圍的人或周邊的同學對比,其往往僅從待遇這一方面進行對比。比如,搞技術的人跟做銷售的人進行對比,搞IT行業的跟做化工行業的對比……一系列的對比后,如發現自己的待遇不好,就會出現挫敗感、情緒變得低落,進而對所選擇的工作失去信心,人也變得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甚至隨意丟棄現有所擇崗位,與簽約單位毀約等現象。其實這種心態是不對的。原因在于這種對比是較片面的,部分是由于行業結構或個人努力程度的不同而造成的,進行這種對比根本沒太大意義。我們在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后,就要認真、有毅力、有信心地堅持下去,一步一個腳印,努力向人生的職業高峰攀登。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態,珍惜現有的每個工作機會,腳踏實地,努力向前,才是職業選擇成功的基礎。
3.在競爭中發展自己,在發展中規劃自己
大學生要樹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培養雄厚的競爭實力,保持良好的競爭心態。這就要求大學生要有較強的專業基礎和扎實的實際操作能力,避免出現所謂的“眼高手低”現象,注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這也是目前很多用人單位選拔大學生畢業生著重考察的一個方面。
4.不斷地完善自我,樹立自主創業和終身學習的觀念
國家對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很好的環境和一些有效的支持政策,如大學生創業“免收創業前兩年稅收”等。大學生在進行職業選擇時,要善于發現自身存在的潛能,打破“鐵飯碗”的傳統就業觀念,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進行自主創業。把自主創業當成職業生涯的一部分,在創業中尋求人生的快樂和奮斗的精神點。再者,目前我們所處的是知識經濟的信息社會,每天的信息量瞬息萬變,知識就是財富,要善于把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研究顯示:在大學所學的知識,畢業三年后有50%的已跟不上時代發展,可以想象,不主動去學習新知識,畢業幾年后一名大學生就可能成為現代社會的“文盲”。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畢業并不意味著學習生涯的結束,相反它是另一種學習方式的起點:自主學習。通過自主學習不斷地完善自我,取得更好的發展,獲得更多的職業成功與職業滿意,以便更好地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5.不能一味地只盯住大城市,要樹立到中小城市、農村去的觀念
如今,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大城市,很多領域人才已相對達到飽和,而在一些中小城市卻出現了人才匱乏現象,特別是一些優秀的高科技人才尤為缺乏。只要你是一塊“金子”,走到哪里都會發光,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時,國家正在積極開發西部,為此也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西部發展的人才優惠政策,高職院校畢業生要積極響應西部志愿者計劃,敢于鍛煉自己,在最需要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華。
參考文獻:
徐光儀,盧建飛.淺談大學生就業意識培養[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