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歐美國家在工程領域的招標均采用最低評標價法評標,但由于這種方法與國內目前普遍采用的標底綜合評標法、標書綜合打分法等有很大不同,而且在實際應用中會出現這樣那樣的情況。所以,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這種評標方法存有抵觸情緒,在當前國內工程招標中推行遇到很大阻力。對此,本人結合從事多年工程招投標造價工作的實際談點個人看法。
一、最低評標價法是我國法律規定的主要評標方法之一,符合市場經濟規律
最低評標價法是我國法律規定的評標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第四十一條,中標人的投標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一是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招標文件中規定的各項綜合評價標準;二是能夠滿足招標文件的實質性要求,并且經評審的投標價格最低;但是投標價格低于成本的除外。”
最低評標價法抓住了招標的核心,符合市場經濟競爭法則,能夠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招標的目的是為了擇優,有了優“質”,還要有優“價”,價格是投標人最有殺傷力的武器。招標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其中最一目了然的就是投標人的投標價格。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與健全,符合資格審查條件的企業間的競爭,其實主要是企業自主報價的價格競爭,這是招投標競爭的核心。招標中的其他因素都是按招標文件規定由投標人被動響應的難以確認或不好量化的因素。最低評標法,正是切中了這一要害。不僅如此,實行最低評標價法還具有以下優點:一是減少了評標的工作量。從最低價評起,評出符合中標條件的投標時,高于該價格的投標便無需再進行詳評,因此,節約了評標時間,減少了評標工作量。二是最大限度減少了評標工作中的人為因素。由于定標標準單一、清晰,因此,簡便易懂,方便監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評標工作中的主觀因素,降低了“暗箱操作”的機率。三是有利于促進投標人提高管理水平和工藝水平,降低生產成本。企業作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靠自己的真正本領在市場上競爭,自我經營、自我發展,這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招標投標和競爭定價給企業帶來的外部壓力,能促使企業注重技術進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個別成本,適應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
二、最低評標價既不是最低報價,也不是按照社會平均成本計算的合理低價,而是投標人的理性報價
最低評標價是指對招標文件做出了實質性響應,在技術和商務部分能滿足招標文件的前提下,將投標人的報價經過算術錯誤糾正、折扣、為遺漏和偏差進行的調整,以及其他規定的評比因素修正后得出的最低報價。由此可見,最低評標價與最低投標價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兩者在內涵上卻有本質的區別。最低評標價并不一定是最低投標價,只有在技術和商務部分完全滿足招標文件要求,對招標文件中的條款、條件及技術規格無實質性偏離或保留情況下,最低投標價才是最低評標價。有的投標人雖然投標報價最低,但由于在技術和商務上不能滿足招標文件的要求,或者對招標文件中的條款、條件及技術規格有實質性偏離或保留,因此,該投標人不能中標,它的投標價當然不是最低評標價。又如,某個投標人雖然投標時報價最低,但評委在評標時,發現該投標人報價中有算術錯誤、或有漏項、或有可接收的偏差,此時,評委將根據評標規定對投標價進行調整、修正,得出最終的評標價,此時,該投標人的評標價與投標時的報價就完全不同。
有人擔心采用最低評標價法評標會導致市場競爭過于激烈,中標價低于所謂的“合理低價”。其實,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一個投標人都是“理性的經濟人”,投標競爭不只是價格的競爭,也是投標人之間比實力、比信譽、比管理水平、比應變能力的競爭。不同的投標人之間的實際成本會有高有低,同時在不同的項目上,對利潤的要求也是不一樣的,甚至有的投標人為了打入新的市場領域,不惜“賠本賺吆喝”。很多人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第四十一條規定的“中標人的投標價格低于成本的除外”理解有偏差,此規定中的“成本”應該指的是中標人的成本,而不是社會平均成本,而且在評標時,我們常常很難評判投標人的投標報價是否低于投標人的單個成本。例如,假定某一產品市場上只有A、B、C、D、E等5家企業生產,A的成本是8元/單位、B的成本是9元/單位、C的成本是10元/單位、D的成本是11元/單位、E的成本是12元/單位,按算術平均數法簡單化計算該產品的社會平均成本為10元/單位,在招標投標中,假如A的投標報價為9元/單位、B的投標報價為9.5元/單位、C的投標報價為10元/單位、D的投標報價為11元/單位、E的投標報價為12元/單位,在此情況下,你難道就能說A的報價不合理嗎?如按A的報價作為中標價,除A能賺錢、B能保本外,其他都虧本。而且此時你也很難判定誰參加了投標,誰報了多高的價格。因此,評判投標人的報價是否低于投標人的單個合理成本,也就成為最低評標價法評標的難點。實際工作中一般可通過以下辦法和步驟解決:一是比較分項報價是否合理。分項報價的合理性是總體報價真實合理的基礎,而單項報價的價格構成更易于核實和衡量。因此,在評標時,可以將投標人的分項報價與招標人的分項預算比較;或者與其他投標人的分項報價比較;或者與專家評委現場計算的當地的社會平均成本分項比較,看分項報價是否合理。二是澄清。對報價中明顯較低的或存在較大差異的報價項目,是否有可能低于成本價,評委會有權要求該投標人限期進行解釋或提供相關證明材料。澄清或解釋這一工作步驟不能省略,因為在現代社會,投標企業由于內部管理的先進性或技術的先進性,完全有可能使投標企業個別成本低于社會平均成本,從而使其報價遠遠低于市場平均價格或同行的投標報價。三是確認。如投標人未在規定期限內作出解釋,或所作解釋不合理,經評標委員會取得一致意見后,可確定該投標人不能中標。如果所作解釋和提供的證明材料真實可信,經評標委員會取得一致意見后,可以確定該投標人中標。
三、最低評標價法既可以得到優價,也可以通過嚴格監管獲得較好的工程項目
很多人認為低價中標必然不能保證質量,投標價越高,貨物、工程質量越好。其實,質量與管理密切相關,而與價格沒有必然的聯系。追求利潤最大化是投標人的天性。誠然,合理的利潤是保證質量的前提,但有合理的利潤甚至是高額利潤卻并不一定能保證質量。報價與貨物、工程質量有關系,但沒有必然關系。質量是嚴格管理和監督出來的。市場經濟成熟的歐美國家都是采用最低評標價法評標,但其工程質量卻很好,這與嚴格的工程監管分不開的。反觀,近年來,我國工程建設領域不斷發生的質量事故,以血的教訓告訴我們,沒有嚴格的管理和監督,價格再高,也不能保證質量。因此,不只是在招標環節,而是在整個交易過程中,都要圍繞項目質量管理這個中心,落實措施,強化責任,使質量管理落到實處。
1.嚴格資格審查。無論是資格預審還是資格后審,都要根據項目特點和規模列出資格審查條件,對投標人進行嚴格審查把關,確保參加投標的企業一旦中標,不僅有資格而且有實力完成招標項目。
2.嚴格實行質量保證金制度。為確保項目質量,工程項目的質量保證金一般應經過一個自然檢驗周期后再退付。貨除按國家頒布的包修期限和包修規定執行外,也要根據項目情況,在招標文件中確定一定的周期,期滿無質量問題后再付清余款或質量保證金。質量保證金雖然所占比例較少(一般為10%),但對中標人卻是一個比較有力的約束。
3.加強監管。招標項目的質量,關鍵在于管理。為了落實項目實施過程中的管理責任,必須招標聘請專業監理公司,實行專業監理。同時,業主要加強對開發項目的跟蹤督查,邀請社會力量監督,形成專業監理+業主監管+社會力量監督的質量監控體系。
4.嚴格驗收。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分段或分步驗收,前一個環節或步驟未經驗收或驗收不合格時,不得進行下一個環節的工作。每個環節的驗收都要有責任人簽字確認,存檔備查。
5.明確保修責任。項目完成后,按國家有關規定,出具工程項目質量保證書或產品質量保證書,明確免費保修期限、范圍、責任及響應時間等。
以最低評標價中標得到的工程,利潤一般比較薄,降低了中標人抗風險的能力,容易造成工程的失敗,有的中標人甚至中途放棄,有的則進度一拖再拖,有的干脆偷工減料,這些都會給業主造成一定損失。在當前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企業誠信度普遍較低的情況下,業主要有較強的防風險意識,事先必須安排一套預防風險的工程擔保措施,一旦產生質量事故、工期延誤等問題,就能有效轉移化解風險,最大限度地挽回經濟損失。一般來說,在招標時必須要求投標人提供有效的投標保證金;在簽訂合同時中標人必須提供履約保證金;在支付工程進度款時,業主和監理工程師應嚴格審查承包人的工程款使用情況,按規定支付進度款,并按規定預留5%~10%的保留金(工程質保金);建立黑名單制度,對在招標過程中和項目實施過程中,有腐敗、欺詐、串通、違約等不良行為的中標人,宣布無限期或在規定期限內不準參加投標。
為了防止投標人相互串通投標,在采用最低評標價法評標時,世行規定出現下列任何一種情況時可以考慮廢除全部投標:一是最低評標價的投標人的報價大大高于現有的預算(即標底),二是所有投標書未對招標文件做出實質性響應,三是投標缺乏有效競爭。但不允許單純為了獲得更低的價格而拒絕所有投標,而重新招標卻又使用相同的招標文件和合同文件。缺乏競爭也不能僅僅以投標人的數量來確定。如果招標公告刊登范圍令人滿意,而所報的價格與市場價格相比是合理的,即使只有一份投標書,招標過程也可以被認為是有效的。這與國內低于三家投標即廢標的規定不一致。
實施最低評標價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建設監理、合同管理、風險管理、工程質量監督管理等制度的配套。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各項配套法規日益健全,最低評標價法必將以其科學性、先進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全面進入項目建設招標采購領域,促進我國招標采購工作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