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上海電機學院校重點教研教改建設項目(2011JYJG-09);上海電機學院校高教學會教研教改建設項目(11YB01);中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十二五”立項課題(GZYLX2011198)
[摘 要]工業設計產業的幼小和設計教育的滯脹,令我們反思工業設計教育的弊病,強化和改進工業設計專業的課程體系,再設計“工業設計”專業教學內容。本研究首先從社會需求的設計能力入手,參照CDIO模式的能力大綱,從技術應用型本科定位與專業特色出發,界定工業設計人才培養能力目標,推導相映射的設計知識,對設計能力進行聚合,由此構建以集成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工業設計課程群,并圍繞課程群調整和修訂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調整優化教學內容,優化資源配置。
[關鍵詞]課程群建設 工業設計 集成創新 設計能力 設計知識
我國工業設計高等教育創立時間并不長,從上世紀80年代初到現在不足三十年,每年的應屆畢業生卻有萬余人,學生成了教育流水線上的產品,缺乏因人施教。與設計教育的“不良性過度”形成對照的是設計產業的幼小或畸形。反觀傳統的工業設計教育存在的共性問題,如:基本沿用“技術+藝術”的教育模式,課程之間往往缺少聯系,容易導致教學內容重復或遺漏;原有課程在引入新知識、新內容時往往采用“機械地添加”方式,而沒有對知識進行“內部的重新構建”,導致課程內容笨重不堪;課程柔性化程度不夠,難以在培養計劃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挖掘潛能的教育理念;大多數教師為剛畢業的研究生,本身較缺少設計實踐經驗,導致了“紙上談兵或‘時尚設計’或‘競賽式教育’”等等。這樣培養的學生專業結構易出現盲點,創新能力不足,不會獨立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設計問題,易出現學生就業時與社會需求脫節,限制其發展空間。課程群建設改變了過去課程改革單兵作戰的習慣,發揮了骨干教師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從而發揮課程的綜合效應,促進專業建設目標的實現,是近年來課程改革的趨勢。
基于筆者所在院校技術應用型本科定位與專業特色,本研究首先從社會需求的設計能力入手,參照CDIO模式的能力大綱,明確工業設計專業培養目標中的知識、能力,對設計能力進行聚合,構建以集成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工業設計課程群,并圍繞課程群調整和修訂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與考核方式,優化資源配置。
一、明確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1.界定能力培養目標
按照教育部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建議的專業規范和基本要求,并根據國家和上海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及學校技術應用型本科定位與專業布局,參照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構思—設計—實現—運行)能力大綱,結合我校工業設計專業特色定位,將我校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能力整合界定為14項能力:(1)把握市場趨勢的能力;(2)發現用戶需求的能力;(3)設計鑒賞和美學能力;(4)理解和把握設計流程的能力;(5)綜合設計能力;(6)設計創新的能力;(7)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想與能力;(8)功能實現的能力;(9)應用材料和工藝的能力;(10)考慮設計方案生產可行的能力;(11)設計思想的表現能力;(12)團隊組織、協調能力;(13)溝通能力;(14)專業拓展能力。其中,考慮到企業對于設計師“多面手”的需要以及關注用戶的設計思想趨勢而強調了專業拓展能力與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思想與能力。
2.推導設計能力相映射的設計知識
工業設計在一定意義上來說是屬于綜合性的、交叉性的、邊緣性的學科,在多種學科的綜合、交叉、對流、整合中得到發展和新生。其本質在于集成,在于創新。工業設計的創新不是為形態而形態的人為的“偽創新”,而是圍繞“問題”——“事”的解決方式的創新,是戴著枷鎖的舞蹈,是設計相關的人、事、物等知識、方法、科學、哲學的綜合、系統的權衡。設計知識是由相對固定的“物”的知識和發展變化的“人”、“事”的知識構成。關于“物”的原理、結構、技術、形態、色彩、材料、加工工藝的陳述性的設計知識,儲存在設計師的頭腦中,通過設計傳達給用戶。關于“人”和“事”的使用者、使用者行為過程與狀態、環境、使用條件、生活方式、地域等程序性的設計知識,設計師在置身于環境中才能較好地獲取。
二、構建集成創新能力培養為目標的工業設計專業課程群
在對設計能力評價點進行聚合后,同時考慮到將集成創新能力培養融匯到每個課程群中,課題組構建了五個課程群:工程技術課程群、設計表現課程群、產品設計課程群、專業拓展課程群、應用實踐課程群,如見圖1所示(其中白底框代表必修課,淺灰色框代表選修課)。設計知識與能力融匯在集成化的代表工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的課程群中。五大課程群獨立而循序漸進地貫穿于大學四年的專業培養全過程,每一學期各課程群之間相互支撐,互為滲透,不斷地完善和豐富著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設計能力。在課程之后經過實踐環節及時地將知識與能力有機綜合為一體。
工業設計專業課程群示意圖
工程技術課程群強調學生要掌握工業產品的設計和制造過程,要全面了解先進制造材料與技術有,了解實現美學品質的工業化手段。設計表現課程群通過訓練使學生具備較強的形象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強調設計構成能力、產品構形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注重由傳統的形式形態轉向內涵形態的教學。產品設計課程群是培養工業設計專業學生最重要的課程群,培養學生在綜合把握產品的功能、材料、結構、外觀、內部結構和市場要素的基礎上對產品進行合理的改進性設計和創新性設計的“遠視”(系統思維)能力。專業拓展課程群以培養多向性人才為核心,讓學生在學習完主修專業課后,有更多的時間選修其它課程,拓寬專業口徑。應用實踐課程群能使工業設計專業實踐教學特色得到保持和發展,使學生盡早了解和接觸設計課題,縮短學與用的距離,建立整體設計觀。
三、圍繞課程群,修訂教學大綱,調整優化教學內容
筆者所在院校工業設計專業本著體現技術應用型本科特點,注重學生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的并重提高,針對課程群的設置,對教學計劃進行合理的調整和修訂,對所有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了審查、討論,實現教學內容的優化。
1.以技術應用為基準,增加實踐環節比重,突出實踐課題的真實性
這不僅體現在獨立的實踐教學環節設置中,也具體反映在主要專業課程的學時安排中。在實踐環節中,通過適當增加市場調研、設計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課程在整體教學課時中的比重,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忽視市場的態度,提高學生對市場的把握能力。在設計課題的選取上,一方面通過設計競賽等“虛課題”使學生了解從方案到模型的全過程,另一方面,也是關鍵的是,通過產學研中的“實課題”鞏固學生的理論知識,加強設計與工程技術知識的交融,了解企業工業設計的具體運作情況。在實踐教學內容設計上,從技術應用的角度,設計與安排課程內容,努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與證書項目相結合,形成有特色的、由低到高、由簡單到復雜的實驗驅動型課程系列,充分體現專業知識與應用能力的并重。在資源配置上,以應用型工業設計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為依據,從學生不同學習階段應掌握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入手,圍繞課程群建設,強化實踐基地建設、實踐教學教材建設、實踐師資隊伍建設三項工作,開展現場實踐教學。
2.以設計創新為主線,調整和優化課程內容,強調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在課程設置上,立足整個課程群體,對課程群的所有內容刪繁刪重、刪除陳舊過時的知識,進行整合重組,并在整合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產生新的課程,如加強對用戶研究能力的培養,加強人機工程學課程中用戶研究和可用性工程的教學內容,加強學生設計表現能力的培養,重新整合選修課。注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注重教給學生如何學習的方法。在教學內容上,每一課程都要求結合創新能力培養,盡量體現創新,強調創新與功能相結合。將創造性思維融入美學教育與設計能力建立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相結合的設計思維模式和科學的工作方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挖掘出自己潛在的創造性思維力。積極采用參與互動式、體驗式、現場教學、案例教學法和任務驅動法等的現代教學方法,強化實踐性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為彌補課時的不足,結合課下、課外乃至互聯網的多維度教學,推動學生主動學習。
3.以能力培養為使命,實現教學內容的融合,著重集成創新能力的培養
以網狀模式突破課程間的區別,尋找其共同點,重視學生設計能力、藝術修養、創新能力的培養,探索其相關的規律,將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橫向交叉滲透,形成了高“共通性”和“歷時性”的課程群結構。通過課程群的整合項目教學與實踐,實現學生學習的“一體化”,綜合學習關于“人”、“事”、“物”的知識,掌握設計的程序與方法,學習并實踐個人能力、人際能力以及產品、過程和系統的建造能力。以項目開發為主線,將散列在各系列課程中的知識“珍珠”合理科學地整合起來,有效培養學生的集成創新能力。如模型制作課不僅僅讓學生了解模型制作方式,更是培養學生對形態美的塑造能力和表達設計意圖的能力,利用草模檢驗產品設計空間結構的合理性和人機操作性。
四、總結
設計教育不能完全效仿其他理工類專業,在知識結構與能力素質上,不僅要注重基本理論,更要強調學生在不同環境下的協同能力、適應能力、自我更新能力及獨立設計能力。通過課程群的建設,加強課程的實踐性、創新性、整合性,使工業設計教育由狹隘的專業教育走向綜合化,從而使學生獲得解決產品設計問題的綜合知識與能力。
參考文獻:
[1]柳冠中.走中國當代工業設計之路[J].裝飾,2005(1)
[2]瞿志豪,鐘曉勤等.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養規格的定位與實現[J].中國高教研究,2009(6)
[3]陳羽,陳錦昌.工業設計學科產學研合作[J].工程圖學學報, 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