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前鄉村建設總體現狀:農民收入增加 ,生活環境優化,各項事業全面發展。針對當前現狀,對照新農村建設五個標準,深刻探討,查找問題,按照科學發展要求,進行思考。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 科學 和諧 可持續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五個標準,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過五六年的發展,新農村建設取得了不小的成績,為推動小康社會總目標的實現起到了重大作用。
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是一個縣級區,總面積1316平方公里,有372個行政村,2010年鄉村人口45.3萬。近年來,堯都區認真按照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要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認真實踐,大膽探索,在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村容村貌整治、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鄉村建設總體現狀
1.農村經濟穩步發展,農民收入逐步提高
近年來,堯都區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認真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化格局初步形成。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截止到2010年糧食總產量達到245440噸,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686元。全區農業增加值7.6億元。
2.生產條件大幅改善,生活環境不斷優化
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據統計,截至2010年底,全區農機總動力59 萬千瓦; 拖拉機5522臺;聯合收獲機從無到有,2010年達到 580臺;拖拉機配套農具5225部,農作物機收、機播面積逐年增加,小麥、玉米、大豆等農作物機械作業面積大幅提高。
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加強。有效灌溉面積、機電排灌面積不斷增加,農田水利建設為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近年來,先后實施了澇河水庫加固等一系列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新增節水灌溉面積4萬畝,改造中低產田2.6多萬畝,推廣保護性耕作16萬畝。實施“村村通”水泥(油)路工程,完成了城鄉電網改造,為農業生產和生活也提供了基礎條件。自來水收益村308個, 372個行政村全部通汽車。
3.不斷加強技能培訓,農民素質逐步提高
加強科技服務工作,建立了農業科技人員駐點承包重點項目科技服務工作責任制,科技人員進鄉進村進基地,開展科技培訓示范和農業農業服務,廣大農民積極學用新型科技,農用新科技在農村得到廣泛普及。不斷加大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力度,2010年共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引導性培訓3萬多人,新轉移勞動力1萬人。
4.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民主法制不斷健全
在推進農村各項社會事業發展上,不斷完善中小學校舍改造 ,完善村級衛生所,,醫療服務三級網絡基本形成,16個鄉鎮衛生院、355個村級衛生所(室)、36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全部投入使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98%。健全完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網絡,實現了穩定低生育水平;農村文化體育工作堅持普及與創新并重,高標準建成109個村級文化站(室)、150個農村體育場所。同時不斷完善村級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監督、民主管理等各項制度,積極開展“三級聯創”和“兩定一查三評”活動,進一步完善村務公開和“一事一議”制度,基層民主建設不斷加強。
二、當前的突出問題
1.新農村建設的配套資金不足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很大投入,不少鄉鎮、村委因修路、建校等基礎設施欠賬很多,資金問題難以解決。現代農業發展緩慢。特色農業規模不大,龍頭企業發展不快,農業產業化程度不高,農產品進入市場渠道不暢,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直接影響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2.農村基礎設施相對滯后,農民群眾經濟承受能力低
由于地理條件所限,全區仍有相當一大部分村子基礎設施薄弱,生產生活設施老化,沒有垃圾、污水等處理設施,缺少集體學習、活動場所,影響農村群眾的正常生產和生活。
大多數農民經濟承受能力低,文化程度低,缺乏建設新農村的主動性,而且一些有文化、有技能的農村青壯年勞力大都在外務工,留守人員多為年齡較大或較小的老人和兒童,難以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擔。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已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迫切要求。
3.各類村莊發展不平衡
由于堯都區所處的地理位置特別,地形復雜,形成各村不同的特點,既有城郊型,也有純農業型,還有資源型和工礦型,各村之間的產業和地理特點不同,決定了其發展方式不一樣,發展程度也不平衡。從鄉鎮來說,城郊鄉鎮和工礦型的收入較高,而有的純農業鄉鎮收入則很低,各村內部的差別更大。這就給新農村建設的統一規則帶來困難,必須因地制宜,分階段分層次分步實施。
三、啟迪和思考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和政府為農民辦的一件實事,是一項偉大的民心工程。要把這項工程真正落到實處,辦到農民心坎上,取得農民的信任,最終達到推動農村經濟二次騰飛,農業進一步發展的目的,我們現在有許多奠基性的根本工作要扎扎實實去規則,認認真真去實干。
1.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堅決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將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在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堅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使農村整體面貌出現較大改觀。
落實科學發展觀和諧發展戰略。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涵蓋了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等方面。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新農村建設中,必須樹立和諧社會的建設理念,統籌規劃,全面推進。
2.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致力于新型農民的培養和教育
培育新型農民,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努力解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問題。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是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解決“三農”問題最為迫切的要求和關鍵所在。因此,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必須培養出千千萬萬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加快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體制改革,從影響農村發展的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農村義務教育作為整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優先領域,率先發展。加大對農民的免費技術培訓力度,這是培養有技術的新型農民的關鍵。尤其要加大對青年農民科技培訓的力度;加大對外出打工農民的職業技能培訓,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村勞動力資源的潛力,加快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速度。探索打通城鄉二元結構的路徑,實現城鄉的無障礙對接,把城市文明的建設成果,及時傳導到農村,讓農民也有機會分享現代文明的人類財富,逐步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培養他們的現代意識。
3.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堅持科學規劃,實現可持續發展
堅持因地制宜,科學有效推進新農村建設。村級經濟發展水平并不完全處于同一階段和發展水平,財力也不平衡,新農村建設會存在快慢、高低之分。因此,在建設新農村過程中不宜強調同一個模式,同一種方法或同一個標準,應從自身實際出發,量力而行,注重實效,不搞盲目攀比,避免搞形式主義和形象工程,避免新農村建設運動化。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處理好農業經濟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這樣才能確保農業資源的持續有效利用和生態安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要進一步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大力加強節約型農業建設。充分利用土地空間,采取各種有效措施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要通過多種途徑維護農業生態環境的相對穩定,以實現農業系統總體上的高產、穩產、優質、節能和降低生產成本的綜合效益。實現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
4.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經濟發展和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社會管理的全面進步
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只有經濟發展了,農民的生活才能不斷改善,農村的全面發展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 同時加強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特別是要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切實維護農民的民主權利。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為農民提供優質服務。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倡導健康、文明、和諧新風尚。推動建立覆蓋整個農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證廣大農民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
參考文獻:
李連仲.用科學發展觀指導新農村建設.新華網-經濟日報,2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