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學過程需要一個良好的課堂情景氛圍來支撐,有效的教學就是要善于調動課堂中各種情景要素,如教室、教師、多媒體、教學語言、互動形式等來營造積極活躍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
[關鍵詞] 教學 課堂氛圍
教學是一種情景,教師、學生、教室、多媒體等都是構成情景的基本要素。教師則是這種情境的導演和主演,他不僅要備課、授課,還要備情景、調動情景。情景的意義就在于它是教學課堂的氛圍,一個良好的課堂情景氛圍往往能為學生帶來良好的學習體驗,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效果。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高低,一個重要的標準就在于他調動各種情景要素,營造課堂氛圍的能力。在數年的教學和培訓實踐中,本人認為,教學課堂的氛圍營造至少可從以下五個方面來構建。
一、教室的空間氛圍營造
教室的空間布局是固定的,但學生坐位置常是隨機的,而學生如果在整個教室的坐位分布上是零零散散的時候,整個課堂氛圍就會顯得散漫、消極、沉悶,勢必影響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專注程度,也會影響老師授課的興致。尤其是學生人數不及教室坐位的二分之一時,學生隨機而坐往往容易形成這種消極的散狀授課空間,此種情形下授課,效果極差。為此,我們可以采取若干方式來影響學生的座位選擇,為授課營造空間氛圍。
其一,根據班級的人數劃出一片座位的區域范圍,規定學生只能在這個區間就坐,其他空間不能入坐。這有助于保證以教師和講臺為中心形成一個相對密集的聽課現場,這種氛圍無形之中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聽課都有正面和積極的暗示。以個人經驗來說,這種要求如果能在課程開始就有約束,一般學生不會反彈,一旦執行得到保證,學生也會形成一種習慣,不用擔心學生是否配合。
另外一種方式則更嚴格,不但限定座位區域,還給每個學生指定位置,學生在桌子上還要放上本人姓名的卡片。這個做法也能保證教室的空間緊湊,而且在師生互動時更有效,可以直接點名道姓來交流。當然,這種做法約束性太強,現在的學生常不習慣,部分學生的抵制情緒或消極對抗的現象常會出現。
二、教師的空間站位選擇
在傳統的印象中,教師跟講臺是緊密相關的。很多老師上課時,基本上是站在講臺后面來講課的。從非語言溝通的角度看,這樣的空間站位對課堂氛圍的營造而言是有缺陷的。
美國人類學和心理學家愛德華.霍爾將日常生活中人與人的空間距離分為四類:親密距離(0米~0.5米)、私人距離(0.5米~1.2米)、社交距離(1.2米~3.5米)、公眾距離(3.5米以上)。而一般講臺的位置與前排學生的距離也在3米之上。這種空間距離更多的屬于公眾距離。雖然不能說這種距離授課一定不好,但一直保持這種空間距離授課,教師與學生的心理距離也會比較遠,而且互動性也不足。有經驗的教師通常會走出講臺,甚至走下講臺,走入學生中間,以突破空間距離的限制,進入社交距離、私人距離甚至親密距離來增強學生的心理壓力,調動聽課的情緒,營造教室的聽課氛圍。個人的教學經驗是課堂中教師的空間站位應該是少站講臺后(不超過五分之一的課堂時間),多站講臺與學生前排的中間位置(不少于二分之一的課堂時間),根據課堂聽課情況靈活機動的站到學生座位中間走道上(約五分之一的課堂時間)。
三、多媒體的視聽氛圍調動
隨著多媒體的普及,傳統課堂的板書已經退居二線甚至消失。用好多媒體,不僅僅是替代板書,提高授課效率;還可以通過多媒體的組合功能實現課堂氛圍的視聽體驗,調動學生注意力和學習興趣。這個多媒體包括了PPT、視頻播放、網站等,當然主要是以PPT為中心。PPT的功能是強大的,單純放置內容的PPT如同已經寫好的板書,內容是呈現了,但表現力較差。為此,把PPT中色彩、畫面、動畫、圖片、視頻、網頁連接等功能整合起來,對于這個時代的學生來說是一種基本的情緒調動和引導。個人的經驗是,一個好的PPT應該通過圖片和文字、靜態和動態、可視和可聽的功能有機組合起來,從而把課程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條理分明而又富有情趣的展示出來,這必將增加課堂知識的傳播力和表現力,帶給學生的是一種良好的課堂視聽體驗和知識美餐,而不僅只是知識的套餐。
四、教學語言的氣氛調動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梅拉比安(Albert Mebrabian)教授研究發現:個體的信息傳播力,只有7%是跟言辭(僅指文字)相關,38%則跟聲音(包括語音語調等)相關,55%跟動作、表情等身體語言相關。對于教學也是一樣,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是課程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怎樣讓這些內容為學生樂意聽、聽進去,教學語言的調動就很重要了。不少教師內容準備得很到位很充分,但學生就是不愿意聽,其中一個常見的重要原因,就是與教師的教學語言緊密相關的。這就好比做一盤菜,材料不錯,營養很豐富,但味同嚼臘,自然也難以下咽。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做營養師,還要做廚師,烹調出營養豐富、色香味俱佳的知識美餐。
什么樣的教學語言效果比較好呢?這個很難有個定論,個人的經驗主要是以下兩方面:
一是有聲語言的運用:口語化優于書面化。口語化提倡像聊天談話一樣來表述內容,而不是規規矩矩照本宣科式的書面化表達。口語化的教學語言以短句為主,重視語言的節奏感和互動性,比如講解一個定義或概念,如果是直接把原理念一通,然后平鋪直敘的講一番道理,往往效果不佳;“大家想想看,這個概念有幾層含義呢?一個是說…,對不對?另外一層呢,…,為什么會這樣呢?如果我們這么理解,行不行?…,你們看這有什么問題?”口語化的表達更易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調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學生的思考,在課堂上形成一種積極的氛圍。當然,如果口語化中增加形象化語言,尤其是幽默的比例,其效果就更好了。
二是肢體語言的運用。其一,教師應以站和走為主,不宜坐;其二,教師的眼睛主要看學生,掃視全場并與學生有目光接觸,而不是一味看書、多媒體或背對學生;其三,教師的手勢和表情可配合講授的內容和語言動起來。這三點應該是比較基本的,做的到位,課堂氣氛會得到比較好的調動。反之,課堂往往會比較沉悶。
五、師生互動形式創新的參與氛圍
師生互動是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手段,這已成為共識。目前常見的互動有提問、討論/辯論、報告/演講、角色扮演/游戲、情景模擬、競賽等。教師應該根據課程特點設計一些新穎的形式,來增強對學生聽課和參與的有效刺激。在個人教學經驗中有兩種形式,效果不錯。
一是提問,不過不是通常的教師問學生的方式,而是反過來,讓學生對老師提問或質疑某個觀點,內容以當天所授課程內容為主。教師可以就此正面回答,也可引導現場學生討論。對提問較好的學生給予加分和口頭表揚等鼓勵。現在的學生往往有奇思妙想,也敢于表達不同觀點。這種方式能夠鼓勵學生不唯書,不唯聽,發揮自己的創新思維,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效的激發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性,營造較好的參與氛圍。
二是答辯式互動,即由學生主導,以小組為單位,融合了講(小組匯報或陳述)、問(其他小組就陳述內容向報告小組提問)、答(報告小組現場答辯)、評(選擇一個小組對該小組的表現進行點評或教師總評)等手段的立體式互動形式。之所以要動用多種形式,就在于通常的小組匯報或陳述只是一個小組的事,課堂其他小組的參與感弱,很有可能置身事外,自干自活,自娛自樂。而這種形式就可以讓眾多小組共同參與,參與感強,課堂氛圍活躍。當然,這種形式的一個重要操作掌控就是時間上的控制,如果時間和節奏控制較差,可能造成課堂時間的浪費。這個可通過對演講小組匯報時間和現場提問答辯時間的限定性約束來調節。
以上五方面是個人的一些體會。當然,教學無常規,在課堂氛圍營造方面,同樣需要教師根據課程特點、學生特點、個人特點和硬件設施靈活機動的實施,這樣營造的課堂氛圍才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