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阿拉善左旗區域工商業經濟的日趨發展,巴音浩特地區人口增長,不斷加大對當地區位環境的壓力,同時,巴音浩特地區的自然地理因素也影響城市規模的發展,進而產生影響城鎮工商業的可持續發展。本文從人口發展對當地區位因素的影響、當地區位因素對城市規模發展的影響,分析巴音浩特地區的人口、城鎮、區位的關系。
[關鍵詞] 區位因素 人口發展 環境壓力 城市規模
一、巴音浩特鎮的地理環境
巴音浩特是阿拉善左旗(縣級)的首府,1980年成立阿拉善盟(地區)時首府也選在巴音浩特,目前,旗首府和盟首府連在一起。巴音浩特地處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南端,歷史上就被稱做“塞外小北京”。巴音浩特是蒙語,即意思是“富饒的城市”。阿拉善盟的面積很大,將近27萬平方千米,但是,多半是沙漠和戈壁,巴音浩特就是茫茫荒漠中的一片綠洲。280多年前,當時居住在中國西北部青海省的首領曾率部叛亂,來自內蒙古的蒙古族部落親王奉命前去平叛,立下了汗馬功勞。于是當時的清政府決定建一座城作為犒賞,就是現在的巴音浩特(定遠營),從歷史上選城址的情況分析,可想而知它的地理環境是比較優越的,有利于建立聚落。
1.地理位置
巴音浩特位于阿拉善盟東南端,阿拉善左旗中部以南東南部,其位于東經106°和北緯39°經緯線交接附近。交通可東北接烏海市、巴盟磴口縣、烏拉特后旗、鄂爾多斯;東及東南與寧夏石嘴山市、銀川市、青銅峽市、平羅縣相望;南交甘肅景泰縣、古浪縣,寧夏中衛縣、中寧縣;西連甘肅武威市、民勤縣和阿拉善右旗;阿拉善左旗北邊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接壤,該旗國境線長188.28公里;西北通向額濟納旗,周邊工商經濟交流環境優越。
2.自然環境
從自然地理位置分析,巴音浩特地處賀蘭山西麓,騰格里沙漠東緣,阿拉善高原東南端,海拔高度1600米左右。地形屬于山前洪積扇、干枯河床、灘地與丘陵交錯分布地帶,地勢由東向西傾斜。大氣干燥、降水量少而蒸發量大是巴音浩特氣候的一個重要特征之一。不管是夏季還是冬季,巴音浩特地區的空氣終年干燥,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在208毫米左右,而60%~70%的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之際。但是,在阿拉善盟來說巴音浩特地區屬于降水量最大,空氣濕度相對大一些。整個阿拉善地區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即200毫米以上降至50毫米左右,年平均蒸發量由東南向西北在2347.7毫米至4203.2毫米之間,夏秋季節的蒸發量大于冬春季。
巴音浩特地區的氣溫在時間分布上形成了冬季寒冷、夏季炎熱,是該地區氣候特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冬季最冷月 1 月 份 的 平均 氣溫在 -10.00℃左右,夏季最熱月7月份的平均氣溫在22℃左右。冬季和夏季之間的年溫差達到31℃左右,這種年溫差大的狀況也體現了巴音浩特地區大陸性氣候的一個特點。
二、人口
1.人口概況
雖然巴音浩特是盟(地區)首府所在地,是在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中人口最少的城鎮,加上左旗首府的人口不足15萬人口,有蒙、漢、回、滿、朝鮮、達斡爾等1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28.3%,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居多數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小城鎮。
2.人口發展
巴音浩特建城(定遠營)到1980年建盟的250多年間,巴音浩特鎮的人口增長到5萬人口左右,建盟以來的30年間人口增長較快,達到十幾萬人。巴音浩特鎮的人口增長比較緩慢,這種情況與當地惡劣的自然地理環境有密切關系。
三、人口、“城市”與區位的關系
1.人口與城市
巴音浩特鎮是一所牧業城鎮,在阿拉善盟境內屬于人口最多的居住區域。該城鎮除了牧業生產以外,在巴音浩特鎮周圍的蔬菜種植業和果樹種植業發展較快,畜產品銷售業和蔬菜水果銷售業成為當地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巴音浩特是盟政府所在地,但,按照我國城市建制規定,因為人口達不到建城的規模,所以只能稱之為“巴音浩特鎮”而不是“巴音浩特市”。
2.“城市”與區位
從城鎮發展的歷程分析,由于受當地地理環境的影響,巴音浩特的城鎮發展步伐很慢。從區位因素分析,阿拉善盟是牧業地區,當地地理環境比較惡劣,歷來人口分布稀疏。人口稀疏影響當地城鎮規模,所以,受區位因素影響,巴音浩特的城鎮規模發展緩慢。
3.區位與城市
影響巴音浩特“城市”規模的主要因素是水源不足,地面沒有徑流,在它的周圍只有少量,規模不大的湖泊。雖說是湖泊,實際上是一些水面只有幾百至兩三千平方米左右的蓄水池,當地人稱之為“澇壩”。“澇壩”是本城鎮周圍蔬菜種植業的主要水源,上世紀90年代以前,巴音浩特周圍有許多泉眼和“澇壩”,泉眼形成了三條溪水流經巴音浩特鎮。當時本鎮居民的飲用水是從賀蘭山中蓄水壩自然流下來的泉水,用水會很方便。
隨著城鎮規模的發展,用水量日益增加,從而泉水已經不能滿足需要。近年來大量開發地下水,還部分引用黃河水補給用水量增加問題。引用黃河水距離遠地形復雜其成本比較高,現在大量開發地下水的結果,地下水位快速下降,使周圍的許多泉眼消失,同時也加速“澇壩”水面的萎縮,三條溪水已基本不見了。如果再繼續開發地下水,將來可能使賀蘭山的生態環境會受到嚴重威脅。所以,從巴音浩特的區位因素分析不宜城鎮規模的發展,如果城鎮規模繼續發展,應要嚴格控制對地下水的開發量。
四、結語
從區位因素中水源的特征分析,巴音浩特人口容量不宜達到中小城市的規模,人口增長不宜當地自然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首先,人口的增長,各種事業隨之發展,從而不斷加大用水量。如果大量開發地下水,不僅地下水位下降,還會引起賀蘭山水源枯竭,使其生態環境會遭到嚴重退化。其次,大量開發地下水,也會引起巴音浩特周圍地面水源“澇壩”的萎縮或消失,這樣會影響巴音浩特地區蔬菜、水果種植業的可持續發展。再次,根據以上所述問題和當地自然地理區位因素分析,人口增加不宜城市規模發展的這一事實,政府是否對當地實施特殊政策,而不考慮人口容量的前提下,把巴音浩特鎮改成“巴音浩特市”,這樣是否也體現了地區特色或民族區域特色。
參考文獻:
[1] 周淑霞.寧夏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各目標動態研究.寧夏大學學報,2010年第04期
[2] 賈科利,張俊華,郭占軍.毛烏素沙地、騰格里沙漠南緣帶土地利用與氣候變化關系研究——以寧夏中部為例.2011年第02期
[3] 納生烏日圖.分析電大“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教育.北京.中國化工貿易雜志,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