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鏡頭一:
每周一、三、五的上午9:00~11:00是清水河社區的合唱日,張大叔和李阿姨靠定每周這幾天都要到那去“吼上兩嗓子”。
“以前沒有合唱日的時候,上午都無所事事的,買了菜回家就是看電視、做飯。”前年從事業單位退休在家的李阿姨還是不太適應這種不上班的日子。
“清水河社區有了合唱日”。這個消息一出,立即吸引住了李阿姨的眼球。對于喜歡唱歌的李阿姨來說,自己的社區有了這樣的活動肯定要參加的。自己去唱歌還不行,一定要拉上老伴一起去,在李阿姨的動員下,張大叔和李阿姨成為了社區忠實的合唱隊員。
鏡頭背后:
2009年5月,全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經驗交流會上,成都市委副書記、市長葛紅林說,成都市已基本實現了城鄉基層文化陣地達標全覆蓋,形成“15分鐘文化圈”,城鄉群眾已基本享有同質同量的公共文化服務。
2005年,絕大多數村(社區)無綜合文化活動室;2010年,全市3341個村(社區)均建設有面積不低于50平方米的綜合文化活動室。短短幾年里,由于市委、市政府對于社區文化的高度重視,成都市的社區文化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百花齊放的景象。
鏡頭二:
一到周末,位于送仙橋的四川博物院就人頭攢動,放眼望去,家長帶孩子來的最多。
葉女士是四川博物院的常客,由于家離四川博物院較近,因此經常騎電瓶車帶10歲的孩子來博物院參觀。“我不想讓孩子的周末都耗在那些所謂的培訓課上,而是希望他多了解歷史,感受文化。”
10月初,四川博物院舉辦了《共和之光——紀念辛亥四川保路運動100周年展覽》,葉女士也帶孩子來參觀。“對于像辛亥革命那么久遠的事情,小孩子身臨其境的感受要比教科書上領會的更深切,同時也更能吸引他們。”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葉女士將川博當作了增加孩子知識的首選。
鏡頭背后:
四川博物院作為市民休閑的首選,除了自身擁有的知識性和歷史性這種不可復制的魅力外,公益性也成為了被選擇的標準之一。
2009年5月9日,四川博物院正式開院,同時實行了憑身份證免費領取門票的制度。這一制度的出臺,讓眾多成都市民真真實實地感受到了藝術、歷史不再是形而上的東西,它們也可以讓普通群眾一睹芳容。
公共文化發展帶動了四川的文化發展,讓擁有幾千年歷史的天府之國又重新拾回了歷史記憶,也讓老百姓在娛樂和學習中找到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路徑。
鏡頭三:
“我每個星期都會抽出至少一天的時間到圖書館看書”,決定明年考研究生的楊蘭說。供職于一家小型私企的楊蘭不滿足于每天繁瑣的雜事,她希望自己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迎接挑戰,但本科畢業的學歷現在似乎已不吃香了,于是,她決定通過一年的努力考取西南財經大學的財經類研究生。
像楊蘭這樣來圖書館看書學習的人很多,而且年齡分布很廣。下到幾歲的學生上到已退休的老年人,而許多人會將幾乎一天的時間留在圖書館里。
鏡頭背后:
成都圖書館除了擁有借閱書籍、雜志、報刊等強大資源和功能,還在近年來舉辦了各種類型的活動。比如周末的公益講座,金沙講壇,錦城講堂,從大眾的需求出發,告訴大眾最需要的知識,這種方式讓講壇上座率極高。
據悉,2010年, 成都市19個區(市)縣(不含高新區)共有文化館、圖書館38個,其中一級館14個、二級館16個、三級館8個,等級館比例遠遠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和全國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