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經濟區的落地,使項目引才成為了吸引人才的主渠道。今年以來,廣安已依托200多個項目引進重慶各類專業人才800多名。
又到橙黃橘紅時。
望著自家碩果滿枝的50多畝臍橙樹,廣安市鄰水縣御臨鎮滑灘村村民鄭良誠高興得合不攏嘴:“按每斤3元的最低價格計算,收入至少在60萬元以上。”而就在幾年前,由于選址海拔超過500米、土壤瘠薄,他家的臍橙味酸個小,價錢掉到了兩毛一斤都沒人收購。
變化源于該縣引進重慶知名柑橘專家鄧烈,通過編制發展規劃、定期技術指導等,目前,已使鄰水縣建成千畝以上柑橘標準化產業基地30余個,年產優質柑橘10多萬噸,總收入高達4億元。
專項引才、項目引才、借渝育才,廣安依托重慶“借智”發力。一組數據顯示:近3年來,廣安與重慶共簽訂各類有關人才的合作協議15個,引進各類專業人才2000多名,選派100多名優秀人才到重慶掛職鍛煉。
▌專項引才高層次人才紛至沓來
和許多發展相對落后的地方一樣,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匱乏曾是制約廣安加快發展的最大瓶頸。廣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長黃秀川坦言, 2002年底,廣安全市各類人才僅占總人口的1.7%,比全國、全省平均水平分別低3.12和1.04個百分點。
如何破題?對于地處“環渝腹地經濟區塊”的廣安,借“智”重慶成為現實選擇。
2009年初,廣安啟動“急需緊缺人才引進計劃”,主要面向重慶專項引進一批發展急需緊缺的高層次人才。廣安明確,對引進的急需緊缺人才,設置財政撥款單列事業編制,按最高50萬元、最低3萬元的標準發放專項補貼;為擴大引才政策在重慶的知曉度,除在重慶各大媒體開展集中專題宣傳外,還組織小分隊在各大高校駐點引才。
今年6月,西南大學碩士楊莉等30多名來自重慶的碩士以上優秀人才從參加競聘到落戶廣安,僅用了兩個月。
“用人單位只需向市人才辦報送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經市委審定后統一組織引進,便可在辦理工資、社會保險、戶口遷移等手續時享受‘一站式服務’。”市委組織部副部長唐鶴松道出原委。
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廣安大膽破格使用。重慶醫科大學碩士顧永林剛到廣安市人民醫院,就被委以心內科副主任的重任。很快,該科從只有一個病區、年介入手術零臺發展成擁有兩個病區、年介入手術超過1000臺的重點專科。從心內科副主任—主任—院長助理,顧永林實現“三級跳”。
據統計,近年來,廣安已有100余名引進的高層次人才被選拔到重要位置。
▌項目聚才項目與人才引進“雙豐收”
5年前,廣安永帆還是一個年銷售額不足600萬元的作坊式工廠;而今年前10月,已實現銷售收入近4億元。變化源于“聯姻”重慶力帆后,引進投資6000萬元的汽摩配件項目,成為重慶長安、力帆等整車生產企業的配套企業。
而在黃秀川看來,該項目更大意義在于,為廣安引進了一大批掌握汽摩生產關鍵技術的專業團隊,并由此催生了一個新的優勢產業——機電加工。截至目前,廣安規模以上機電企業達40戶,總產值逾50億元,已成為重慶汽摩企業零部件加工重要基地。
專項引才雖然可以緩解廣安高層次人才短缺問題,但數量畢竟有限。為此,一種“項目+人才”的人才引進模式被引入廣安實踐——引進一個項目、聚集一批人才、興起一方產業。
黃秀川認為,隨著重慶 ‘退二進三’戰略的實施,重慶企業需要原料和相對經濟的建廠地點;而廣安已被列為川渝合作示范區和國家西部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承接重慶產業轉移將搶占先機。
隨著眾多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的重慶項目在廣安安家落戶,一大批有知識、有抱負的人才源源不斷來到廣安。
“項目引才已成為廣安吸引重慶人才的主渠道。”黃秀川說,僅今年以來,該市就依托200多個項目引進重慶各類專業人才800多名。
▌借渝育才拓展人才歷練新渠道
2009年初,鄰水駐渝辦的李群英到重慶主城區搬遷企業最多的大渡口區掛職,任經發辦主任助理。如今,已經可以說一口流利重慶話的李群英成為了鄰水招商引資的主力軍。
“近3年,廣安已選派了100多名青年干部、優秀人才到重慶相關部門、區市縣掛職。”借助重慶發展平臺和培訓資源,把優秀人才“派出去”,已成為廣安鍛煉培養人才的又一重要渠道。
每年,廣安市委組織部都要組織一批干部、經營管理和專業技術人才到重慶掛職鍛煉半年。“在重慶掛職鍛煉,近距離感受重慶發展模式和發展速度,我的眼界和視野更加開闊了。”剛剛結束掛職回來的廣安市扶貧移民局副局長馮永斌感慨地說。
今年4月,廣安與重慶正式簽訂《人才交流合作框架協議》。“這標志著廣渝兩地人才交流已由松散的民間往來上升為全方位、多層面的互動。”黃秀川說,隨著廣安被列為川渝合作示范區和納入重慶城市群發展規劃,廣渝人才交流合作載體將更為豐富,雙向互動的模式將進一步深化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