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國后30多年里,我國一直沒有專門的土地管理法律和管理機構。城市土地歸國家所有,用地則由政府劃撥,誰用誰管;農村土地集體所有,集體用集體管,各級政府都沒有專門的土地管理部門。土地是無償的、無限期的、不流動的。
1984年我國糧食產量達到峰值后,在1985年產量突然下滑。而當年我國耕地面積凈減少1500多萬畝。這件事促使中央下定決心,于1986年3月下發(fā)《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管理、制止亂占耕地的通知》,并成立國家土地管理局作為組織保證。
國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后不久,根據地方的實踐經驗,我們向國務院遞交報告,提出全國普遍開征土地使用費。1987年11月向國務院提交了試點報告。1987年12月,深圳市按照國務院批轉的文件精神,首次公開拍賣一幅面積8588平方米的地塊,使用權為50年,這就是新中國歷史上土地拍賣的第一槌。
我們土地管理局一開始提出的是住宅50年產權。理由主要有三個:第一個土地出讓歷史上沒有經驗可以借鑒,年限短點比較好調整;二是一個人的工作年期,一般為50年,假設從20歲開始,50年后就70歲了,可以夠他們一輩子經營,而且可以轉讓、繼承、續(xù)期;另外就是過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房產產權的一般使用年限就是按50年計算,50年后房產就不能再用了。按照價值來算,用了50年就沒什么價值了。
50年或者70年,甚至100年都沒問題,這個數量的問題不大,也沒有多大關系,關鍵是到期以后怎么處理。這不僅是大家都在關心的問題,也是我認為真正需要解決的問題。后來中央討論轉讓土地的問題時,一位主要領導問年限長一些行不行,我回答了上述理由,并表示如果覺得50年時間短了,再增加幾十年也是可以的。后來制定法律時,就變成最高年限70年。
最初討論產權期限的時候,已經考慮到到期之后怎么辦的問題,并提出到期之后“無償收回”,國家為了公共利益需要,就要把土地收回;如果國家不需要,使用者提出申請也可以續(xù)期。目前《物權法》規(guī)定的“自動續(xù)期”,我覺得說法就不準確,應該是通過申請,經過土地主管部門批準認為政府暫時不需要收回,申請續(xù)期,經過批準后登記才合法。
現在房子的問題這么引人關注,說到底還是土地的問題,土地的增值。房價上漲最基本的問題是地價上漲。地方政府追求土地出讓收入與房地產開發(fā)商追求暴利相互推動,以及房改政策方面的一些失誤,是目前房產、地產價過高的主要原因。
根本問題是中國的土地所有權是公有制,但現在土地使用權實際是私有制。換句話說,由于土地和房子沒有分開,公有制的所有權和私有制的使用權弄到一起去了。這就造成了很大的問題。
我們的觀點是,地價和房價應該是分開的。怎么分開呢?這房子是你買的,100萬你住了10年、20年,按照經濟價值來講,房子是貶值的,因為用過了。
這就要計算房子的重置價,比如當時建10萬,現在如果建房子要花100萬,那么我們給房子價確定100萬,其余的都是地價增值。然后,用稅收制度來調節(jié)土地收益。當時我們就提出用土地增值稅來解決這個問題。西方一些國家的土地稅就是這么計算的。當然也不能把增值全拿走,稅收起到調節(jié)作用。
現在土地制度存在的問題就是缺乏全面考慮,就是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這邊提出來,好,自動續(xù)期。那邊提出來,好,答應拆遷。為什么稅收制度改革不跟上?有些制度沒有完善,有些稅收制度已經制定,卻沒有執(zhí)行,是很大的遺憾。(摘自《瞭望東方周刊》第4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