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有人炒房么?”新加坡同事一臉狐疑:“為什么要炒房?”繼而他解釋道,在新加坡85%的人住在HDB(Housing Development Bald,類似我國經適房的政府公屋小區,新加坡人稱其為組屋)中,而于HDB,政府有限價,但是對于購買者來說,可以一成首付,2%利息的貸款……難怪沒人炒房,你炒給誰去呀?
當說起 Amber Road那邊的一些商業住宅小區,儼然是豪宅時,新加坡同事解釋說,因為多數人可以住HDB,所以對于商業住宅小區,有能力購買的人自然會有比較高的要求,所以一般商業住宅會比較貴(大約3萬—4萬人民幣每平方米),而條件也會比較好。商住房面臨著HDB的競爭,在價格無優勢的情況下,只好品質無限上升,貴也沒問題,反正只面對15%以內的少數牛人。
如果按同樣價格放到京滬,3萬—4萬每平方米不可以說不好,但與新加坡同樣價位的相比,品質還是相差較大。我們先把土地等因素放在一邊,僅從產品設計思想上,我想主要的差別在于,新加坡面臨巨大競爭,產品不好不行;而在我國,你只好被動接受開發商假設你會喜歡的產品類型。反正競爭是缺乏的,而需求是旺盛的。
再說說土地因素,中國內地政府很大程度上就是借鑒了香港的經驗,將土地拍賣作為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可有樣學樣的時候似乎我們忘了,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以相當規模的公屋(香港的公租房、新加坡的HDB等)計劃,解決了絕大多數普通市民的居住問題以后,才將土地貴賣,將地產變為有錢人的奢侈游戲的,在這種情況下,房價當然不會惡性增長,老百姓自然不會怨聲載道。而我們在菜籃子工程剛剛解決以后,就忙不迭地將土地賣到了天價,將地產游戲與國際接軌了。雖然是有樣學樣,但殊不知人家是功課做完了以后,再來玩游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