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新津縣在省、市的正確領導下,按照省委“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全省工作總體取向,以及“一主、三化、三加強”基本思路和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目標定位,緊緊圍繞“建設城鄉共榮、現代和諧的生態山水田園城市”發展目標,大力實施“工業強縣、三產興縣、城建靚縣”發展戰略,始終堅持“兩化”互動、融合發展,全縣形成了工業化帶動城鎮化、城鎮化承載工業化的良好局面。2010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19.17億元,同比增長(下同)14.8%;地方財政收入35.1億元,增長39.3%;規模工業增加值50.07億元,增長25.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46元,增長13.2%;農民人均純收入8020元,增長15.2%;綜合城鎮化率68%。位列全省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評價第12位,全省民營經濟綜合實力評價第3位。
▌ 立足“兩化”互動,科學制定發展戰略
成都市被批準為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后,在縱深推進統籌城鄉發展過程中,市委按照全域成都理念,提出了建設“城鄉一體化、全面現代化、充分國際化的世界生態田園城市”發展目標,加快推進三次產業追趕跨越發展。新津作為全域成都的重要組成部分,緊緊抓住這一契機,提出了加快構建以新材料產業為核心,以突出“大物流、大旅游、大商貿、大宜居”特征的現代服務業為先導,以現代農業為基礎的縣域現代產業體系,著力構筑高端產業、生態宜居、自主創新“三個高地”,努力建設城鄉共榮、現代和諧的生態山水田園城市的目標。為此,我縣結合縣域城鎮體系規劃和產業功能區布局,按照融合、互補理念,以實施產城一體發展戰略作為推進“兩化”互動的抓手,對普興-金華片區和新材料產業功能區、國際鐵路樞紐及現代物流功能區實施一體化發展,通過將產業功能、城市功能、生態功能等融合一體,著力打造“新材料產業新城”,形成獨具特色的區域城市綜合體,帶動全縣“兩化”互動發展的全面推進。
▌ 堅持一體規劃,引領“兩化”融合互動
科學編制“兩化”互動發展規劃是有效推動產業和城市同步發展、互動發展的前提和基礎。規劃編制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兩化”融合互動發展的理念,依托市級戰略功能區——新材料產業功能區、國際鐵路樞紐及現代物流功能區發展,結合普興物流小鎮建設,以“生態之園、特色之城”為定位,將“園”和“城”一體化考慮,充分融合交通、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統籌布局產業、城市和生態等功能,實行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一張圖”規劃,打破傳統的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相互割裂的局面。特別是充分實施“四個整合”,即空間整合、設施整合、資源整合、環境整合,著力打造生態型、環保型、綜合型和節約型的新材料產業新城,建設以產業發展為核心,以科技、總部經濟等為配套,以市政設施、管理服務、生態環境為支撐的城市綜合體。在功能布局上突出“一心、兩軸、三區”:“一心”,即產業新城中心;“兩軸”,即現代產業功能軸和生活配套功能軸;“三區”,即生產制造區、貿易博覽區和生活配套區。通過統一有機規劃,將城市服務功能滲入產業區內,打破過去工業區功能單一的狀態,促進城鎮功能和產業功能的協調與優化,提高產業空間與所在區域的一體化發展水平,推動產業和城鎮協調共融,從而實現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的融合互動發展。
▌ 做強現代產業,為新型城鎮化提供支撐
圍繞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堅定不移推進新型工業化,大力促進產業集約集群發展,做強產業支撐,已初步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目前,全縣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3.5%,工業集中度達77.8%。一是工業承載能力進一步增強。把新材料產業功能區作為我縣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載體,加快功能區配套基礎建設。通過與市國有投資公司、民營公司共同出資組建新公司和BT、BOT等方式,多渠道籌措資金,先后投入拆遷資金2.96億元,完成10860畝基礎設施及項目用地拆遷;投入基礎設施建設資金6.6億元,完成場平近6000畝,道路建設20公里,各類管線45公里,新開發區域形成環狀路網,具備項目承載能力10平方公里,為項目落地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二是招大引強成效顯著。堅持“西部第一、全國一流”標準,圍繞新材料高端企業和龍頭企業,瞄準世界500強、國內前10強,主動對接,積極推介,開展專業招商。積極對接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能夠帶動產業升級和集群發展的龍頭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已成功引進中材高新、中材科技、長陽科技、方大集團、成都林海、新筑股份、蜀菱科技、硅寶科技等上億元新材料項目20個,簽約資金超過100億元。三是重大項目建設進展順利。按照“建成項目抓投產,在建項目抓進度,簽約項目抓進場”的思路,著力推進重點項目加快建設。目前,已建成中藍晨光50噸/年芳綸Ⅲ項目、1000噸/年芳綸Ⅱ項目等項目39個,正在加快推進中材高新股份年產10萬只石英陶瓷坩堝、天威硅業系統改造升級、昊華科技催化劑等項目18個,成都林海衛星通信材料基地、新筑軌道交通材料產業園、中材集團西部新材料基地等項目啟動建設。2010年,新材料產業功能區實現工業增加值20.2億元,增長41%;完成銷售收入70億元,增長32%。四是科技創新長足發展。制定出臺《新材料產業重大科技專項管理辦法》、《申報高新技術企業補助辦法》等科技創新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強化技術攻關,目前,我縣有高新技術企業18家,位居成都市三圈層第一。與四川大學、西南交大、天津大學、中科院等10余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引導30余戶重點優勢企業與其建立合作關系,搭建工程技術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17個,其中國家、省、市級技術中心9個;組建新材料產業研究院,在科技成果轉化、高技術項目孵化等方面加強與西南交大、電子科大等高等院校合作,已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5項、引進孵化項目3個、引進科技中介機構5個,其中四川省先進焊接及表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脫硫脫硝中試基地已開工建設。
▌ 突出城鄉一體,為新型工業化拓展空間
圍繞加快區域城市化進程,強化城市“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發展理念,按照差異化、功能互補、重點地區率先發展原則,著力加強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形象和品位,完善城鎮服務體系,為工業化發展拓展空間、提供配套。一是城鄉交通體系不斷健全。2007年以來,投入51.97億元新(改)建牧山大道、新普路等10余項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成綿樂城際鐵路、成新蒲快速通道、第二繞城高速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順利推進,新建農村道路300余公里,實現12個鎮鄉“鎮鎮通公交”,縣域“七縱五橫兩環三軌”交通網絡體系加快形成。二是城鎮基礎設施扎實推進。以水城新津三大組團和純陽片區為重點,加快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拉開城市骨架,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著力提升縣城品質,實施城區東西干道、南北干道等主要干道風貌改造以及南河兩岸、主要干道光彩工程,完成老五津鎮拆遷、圖騰國際商業中心建設等舊城改造項目,成都百貨大樓、國美電器、太平洋電影城等入駐新津,迎賓大道業態調整成效明顯,城市功能逐步完善;投入18億元完成26條中小街道綜合整治;加快花源、興義、普興重點鎮建設,實施安西等4個一般場鎮改造,加快形成新型城鎮化的區域支撐點。三是新型社區建設不斷完善。結合生態山水田園城市建設,加快實施普興、金華舊場鎮改造和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全縣已建成農村新型社區26個,集中農民10.6萬人,集中度達53%,綜合城鎮化率達68%,袁山等農村新型社區建設成為全國、省、市亮點;同步完善農村新型社區“四室、三站、兩店、一中心、一廣場”等公用配套設施,以及商貿、市場、學校、醫院、就業服務等公共服務設施,社區形象進一步提升,功能更加完善,群眾既能享有城鄉一體的配套服務,又能就近方便就業。四是城鄉環境不斷改善。在全省率先建成水資源自動監測站和重點污染源環境監察視頻監控中心,在成都市三圈層率先建成餐廚垃圾資源循環處理站以及數字化城管系統,實現鎮鄉污水處理廠全覆蓋,城區污水收集處理率達85%以上,城市、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率分別達100%、95%。開展“五十百千”環境優美示范工程和生態細胞工程,新增城市綠地92.49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2.1平方米,全縣森林覆蓋率達29.48%,成功創建全國綠化模范縣以及省級生態縣、省級環保模范縣、省級園林縣城,被評為全省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先進縣。
▌創新體制機制,強化“兩化”互動保障
堅持以創新發展為動力,強化要素保障,完善政策配套,深化重點領域改革,全面加強社會管理,為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強化資金保障。充分挖掘和整合全縣資源,探索以“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企業運作”的開發建設模式,既有效緩解政府在基礎設施及城市開發建設上的壓力,又充分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激發民間資金在推進“兩化”互動發展中的活力,實現資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引進成都銀行、珠江村鎮銀行在新津設立支行,成立新津裕融小額貸款公司,積極開展與金融機構合作;引進全市首家金融CBD;創新零資產融資、產業鏈融資等模式;探索“政企合作、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通過組建產業新城開發建設公司,采取“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投資、統一開發、統一招商、統一管理”等“六統一”模式實施產業新城開發建設,最大限度調動民間資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加快推進“兩化”互動提供有效保障。二是創新體制保障。改變過去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分建、分管方式,借鑒我縣功能區建設管理模式,探索設立新城開發建設指揮部,專門負責項目區規劃、建設、管理等工作。大力推進工業園區管理體制改革,實行“封閉式”管理、“開放式”運作、“一站式”服務;整合四川新津工業園區、新材料功能區和物流園區,成立園區管委會,實行統籌管理。完善項目推進機制,建立“一個項目、專人主抓、牽頭單位負責、相關部門配合、適時推進”的工作機制;創新產業服務機制,加強園區隊伍建設,形成“一個團隊服務一戶企業”的服務體系;依托園區和鎮鄉政務服務中心,延伸和拓展審批授權、派員入駐、委托代理等工作制度,切實為投資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務。三是加強干部隊伍保障。始終把干部隊伍建設作為推進“兩化”互動發展的關鍵。堅持每月“集體學習日”制度,實施“充電提速”、“外派取經”、“上掛練兵”、“招賢引智”和“借人換腦”五大工程,與清華、浙大、上海市委黨校等聯合舉辦專題培訓班54期,開展“上下對掛”、“定向外掛”、“三級互掛”等實踐鍛煉,干部隊伍整體素質能力和實際工作水平不斷提高。堅持“用事業成就干部、憑實績使用干部”原則,鮮明用人導向,制定《關于強化執行力的若干規定》,加強對干部作風尤其是行政效能的監督檢查,建立健全干部鼓勵談話和提醒談話機制,對違反機關作風規定的干部給予嚴肅處理,有效激發全縣干部干事創業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