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九屆九次全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審議通過了《中共四川省委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加快建設文化強省的決定》。這次全會的勝利召開,對全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文化改革發展,進一步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政黨和國家的精神旗幟。四川加快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既需要強大的經濟力量,又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隨著我省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的基礎進一步鞏固,建設與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相適應的文化強省面臨著新的歷史機遇。新的歷史機遇,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在更高的戰略定位上審視和謀劃四川文化改革發展,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肩負起建設文化強省的重任。
著力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升文化促進社會進步的凝聚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我們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為文化建設的首要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和文化發展,努力構筑全省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和“感恩奮進”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當代四川的又一體現,我們要大力弘揚。
著力加強優秀文化產品創作生產,提升文化精神食糧的供給力。創作生產更多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是文化發展繁榮的重要標志。四川文脈悠長,底蘊深厚,我們要深入挖掘四川特色優勢文化資源,規劃一批重大題材的創作,推出更多具有中國氣派、巴蜀風格的優秀文化作品。要充分挖掘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中蘊含的豐富文化資源和高貴精神財富,組織創作一批承載文化精神,激勵教育后人,影響廣泛深遠的精品力作。要充分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積極創作與群眾審美需求接軌、精神情感共鳴的優秀作品。
著力加快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提升文化深入基層和群眾的服務力。當前,要重點解決公益性文化事業中存在的“短資金、少投入”,“重硬件、輕軟件”,“缺人才、低素質”三方面的突出問題。要更加注重文化資源布局的均衡性,做到全面覆蓋、結構合理、功能健全、適用高效;要更加注重文化產品的豐富性,大力提高公共文化產品的供給能力;要更加注重文化消費的便利性,大力發展社區、村鎮、校園、企業、機關文化,方便群眾就地就近開展文化活動,推動群眾文化蓬勃發展。
著力培育壯大文化市場主體,提升文化產業發展的競爭力。走差異化和特色化發展之路,是做強做大我省文化產業的現實選擇。加快推進成都文化產業核心發展區和紅色文化產業帶、歷史文化產業帶、民族文化產業帶、重建文化產業帶這“一核四帶”的建設,突出我省特色,有利于形成具有全國影響力、集聚效果和產業特色鮮明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立足優勢抓文化主導產業,大力發展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影視、文化旅游、演藝娛樂和動漫游戲、創意設計,推動文化領域優勢行業率先發展。要營造公平競爭與市場競爭的環境,大力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健康發展,形成國有文化企業與民營文化企業共生同榮的發展局面。
著力深化文化領域的改革開放,提升文化繁榮發展的創新力。要堅持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循序漸進、逐步推開,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采取不同的改革路徑,分階段、有區別地加以實施。對公益性文化單位,重點是增加投入、轉換機制、增強活力、改善服務;對經營性國有文化單位,重點是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當前要緊緊抓住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這個中心環節,重塑文化市場主體,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使其真正成為市場競爭的主體。
著力促進文化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提升文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當前,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的趨勢日益明顯,我們要充分發揮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深層推動力作用,推動文化對優化經濟結構,對產品品牌塑造和對擴大居民文化消費需求的促進作用,通過文化產業發展帶動其他領域和產業的創新發展,讓人民群眾享受更多的文化發展成果。
抓文化就是抓方向、抓發展、抓民生、抓和諧。建設與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相適應的文化強省目標催人奮進,責任重大,大有可為。我們要肩負歷史使命,開拓創新,奮發有為,在建設西部經濟發展高地的宏偉實踐中,奏響文化建設的奮進凱歌,爭創輝煌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