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中國共產黨來說,基層組織建設非常關鍵。作為一個現代政黨,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組織化力量來建立國家,改造社會,并推動著社會與政治的轉型與發展。當然,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而是所有政黨,都必須與社會建立關系。能否將社會組織整合起來,并在國家層面表達社會利益,是政黨和社會之間能否實現有效互動的關鍵。這種整合社會的工作雖然整個政黨都必須參與,但是,政黨基層組織在其中起到了基礎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說,政黨組織力最終都體現在基層組織對社會的動員力和組織力上。毛澤東將民主革命成功的經驗概括為三大法寶:武裝斗爭、黨的建設和統一戰線。其中,黨的建設是核心的內容,而基層組織建設又是黨的整體建設中的基礎部分。
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和網絡社會發展,社會轉型進一步加劇,從而導致了一些地方和一些領域出現了所謂基層黨組織“邊緣化”現象。而基層黨組織中之所以會出現“邊緣化”現象,究其根本原因在于黨組織自身發展滯后于社會轉型。具體來說,主要是由于從計劃經濟體制和單位社會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和多元社會體制發展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原來建構社會模式及其所憑借的社會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從經濟組織上看,原先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形成的集政治生活、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為一體的微觀單位社會共同體逐漸解體;原先以國家權力為主導配置資源的計劃經濟體制被以市場為主導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體制所取代;原先以單一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也逐漸發展為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這種變化導致了微觀層面中社會成員與基層黨組織之間利益相關度下降,傳統社會整合模式的功能也相應減弱。從社會組織上看,新生的組織作為整合和動員社會力量的存在也對傳統一元化的黨組織力量構成沖擊,如何處理好與它們之間的關系成為基層黨組織需要解決的一個新命題。這些現象的存在都要求黨的基層組織必須推動自身組織形態的發展,否則就會導致基層黨組織“邊緣化”現象的出現。
根據現實中表現的情況來看,基層黨組織“邊緣化”現象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種類型:一是黨組織空缺,二是黨組織空轉,三是黨組織權威下降。“邊緣化”的范圍并沒有波及整個社會,而是主要集中在那些與基層黨組織利益相關度下降或是相關度并不大的領域或組織之中。具體說來,一是改革開放之后新成長起來的社會、經濟組織和新出現的社會領域;二是在單位制度衰微之后,單位制度退出的范圍。而在一些“單位化”依然很強的地方則并未出現這種“邊緣化”現象。
當然,網絡社會出現對所有政黨基層組織沖擊都是相當嚴重的,從一定意義上說,不僅對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產生沖擊,而且對全世界所有現代政黨組織形態都產生沖擊。因為,政黨是工業社會條件下形成的現代政治組織,其組織形態生成是以工業社會中社會交往模式為基礎的,如何適應網絡社會進行調整和發展,是現代政黨面臨的一個根本性問題。
基層黨組織“邊緣化”的實質在于整合社會的能力開始下降,如果我們的基層黨組織下一步能用一種新的模式來整合社會,這種“邊緣化”現象會逐步得以消除。面對挑戰,中國共產黨的唯一選擇就是適應這種變化,依據社會發展和變化的實際情況,推動黨的基層組織形態的發展,在新的條件下構建黨組織整合和動員社會的新機制、新基礎、新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