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建立一個政府能源政策取向選擇模型進行靜態與動態的理論分析,研究認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由于處于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其國民不同的目標訴求而引致的能源政策取向不同是其相互間在對待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觀點產生沖突的根源。結論為當前各國在節能減排及貿易問題上的爭議找到了根源,也為中國在未來如何協調好本國能源政策與貿易發展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國別訴求;節能減排;貿易摩擦
一、 引言
本文通過建立一個政府能源政策取向選擇的理論模型,進行靜態與動態的分析,探索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在能源政策選擇上差異的根源及其對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優勢的影響,為各國在節能減排和貿易問題上的爭議提供一個比較客觀的思考角度。
二、 理論分析
1. 基本模型。借鑒Copeland Taylor(2003)的做法,假設在一個具有N個人口的國家里生產能源密集型產品X,為分析的簡單,生產要素投入只包括E能源和L勞動力,產品的國內價格為P,國際價格為Pf,由于國家稟賦的差異和貿易壁壘的存在,本國的價格與國際價格不會一致,一般的情形為:
P=?茁Pf(1)
其中?茁衡量了導致價格國內與國際差異的各種因素,當?茁<1時,視為本國的X產品上具有出口比較優勢,屬于出口品。
進一步看出口活動對能源消耗(或碳排放)的影響,出口規模為Y時,能源消耗為z,二者之間的關系可簡單表述為:
z=e·Y(cE)(2)
考察能源成本的構成,不影響分析結論的前提下,直接簡化處理認為其主要包括能源價格成本和能源稅兩部分:
cE=pE+tE(3)
能源因其本身的特殊性,各國的能源價格和稅收管理上都具有一定的政策主導特色,故上述分析可簡單表述為:一國的能源成本主要取決于能源政策的取向,能源政策的取向差異進一步會導致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及其引致的能源消耗(碳排放)不同。
為探尋不同國家能源政策取向差異的根源,我們的分析首先引入一個消費偏好異質性的假設,國民對待“節能減排”的偏好是有差異的,將整個社會分為兩個群體:Ng對“節能減排”特別關注的綠色消費者(Greens)和Nn=N-Ng普通消費者(Normals)。每一個消費者最大化自己效用,為簡單起見,我們寫出這兩種不同群體消費者的間接效用函數如下:
2. 靜態分析.依據前文的分析,為更加直觀地理解一國能源政策選擇的取向,建立一個包含上述主要變量的關系圖如圖1所示。
不考慮收入的微弱變化對?姿的影響,不難看出,由于 u隨Y的增長而增加,與勞動與閑暇關系的假設一樣,隨著Y的增長,其帶來效用的邊際增長率不斷下降,而?啄隨著Y而線性變化,不考慮其他變化的影響,易得A點為政策的最優均衡點,在此點的能源政策的選擇對整個社會的效用最大,Y處于A點左邊部分,則促進能源密集型產品X的出口有利于社會總效用的提高,相應地,若處于A點右邊,則能源政策的取向應為抑制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和消費,以提高本國國民的總的效用。由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上存在巨大的差距,故對待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問題,表現出不同的能源政策取向。
命題1:發達國家的人均國民收入已達到一定的水平,其出口能源密集型產品帶來的收入效應小于由于能源消耗(碳排放)帶來的負效應,故其能源政策的選擇取向表現出抑制能源消費(碳排放)為主,最終不利于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
命題 2:發展中國家由于其處于經濟發展初級階段,出口能源密集型產品帶來的收入效應大于由于能源消耗(碳排放)帶來的負效應,故其能源政策的選擇表現出促進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增長的取向。
3. 動態分析。放松不考慮收入的微弱變化對?姿的影響的假設,當收入水平增長的較大時,達到一個拐點,?姿隨之變大,則出現圖2的動態情形,能源政策的取向的最優點左移至B點,讓這種情形動態地演進,我們發現?姿達到最大的比例1時,最終的最優點動態地漸進到O點,此時,全民重視“節能減排”,各國的能源政策均抑制出口能源密集型產品以帶動經濟增長。所以不難得出一般性結論:
命題3:當一國經濟地位得到提升會導致本國國民的目標訴求發生變化,其能源政策的選擇取向會內生地逆轉,促進發展中國家“節能減排”以維護全球長遠可持續發展利益的根本方法是促進其經濟的發展,提升其人均國民收入水平。
發展中國家在其國民人均收入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在出口能源密集型產品與“節能減排”的兩難選擇中,自然更傾向于滿足國民增加收入水平的基本訴求,隨著其貿易的發展與經濟的增長,其國民的訴求會內生地發生變化,最終能源政策的取向會轉向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訴求。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采取的類似“碳關稅”的措施以限制其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是一種不公平的貿易競爭手段,短期內會使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受到約束,從長遠來看,也不利于全球的“節能減排”與可持續發展。
三、 結論及啟示
1. 國別訴求差異是貿易摩擦生成的真正根源。在任何一個時期,任何一個經濟發展模式下,只要有貿易活動存在,摩擦從未消失,造成摩擦背后的核心動因是各國在貿易問題上經濟利益最大化的追逐與其相互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及社會需求層次的差異存在的矛盾。馬斯洛經典的需求層次理論,揭示了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下,社會的訴求和經濟利益的追求價值取向的不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使本國國民的政策訴求上存在著根本的不同,一國政府在能源政策的選擇上自然是以滿足國民利益最大化為終極目標,如此則使貿易領域的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優勢不同,只要國際經濟發展水平導致的國民訴求存在差異的現象沒有得到解決,各國的能源政策的取向依然是以實現本國利益最大化的情況下,貿易摩擦將隨之生成。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低,導致國民對出口發展的要求要勝于對“節能減排”的訴求,使國家在能源政策上趨于較“寬松”的約束,進而使本國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具有了一定優勢。發達國家的因此而設置的貿易壁壘,違背了維護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權的國際原則,忽視了國家間的經濟發展的階段差異所造成的國民對經濟發展與“節能減排”的目標訴求的不同,簡單地將發達國家的意志強加于世界各國,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將產生致命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對待能源與環境問題的態度的關鍵所在是本國的經濟實力是否得到了實質的提升,國民的經濟發展利益得到是否已經得到很好的滿足,能源政策會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其取向會內生地發生變動,以抑制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擴大及其造成的能源消費(碳排放)的增長。
2. 發達國家對待“節能減排”與貿易發展問題的理性態度。一個新的經濟模式的變革對整個人類社會來說就意味著巨大的文明進步,發達國家率先發起的“節能減排”的浪潮能夠著眼于全球福祉,拋卻單純的經濟增長利益,思考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舉措。然而如何理性看待這個浪潮的到來,如何合理處理由于變革而引發的各類矛盾,是需要各國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戰略高度共同思考的。作為當前世界經濟的代表的發達國家,應當為各國在全球利益與本國貿易利益上沖突時的取舍做出表率的同時,要尊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權,上述的理論分析的結論認為只有各國經濟的最終發展,才是長期里實現全球“節能減排”的根本保障。發達國家應正視世界經濟的現狀,理性對待國別差異,在這一過程中應承擔更多的義務,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指導與援助,在貿易爭議問題上給予保障和優惠政策,而不應成為更多矛盾的制造者,對待“節能減排”訴求與貿易發展問題的沖突應該是積極、友好合作處理的態度,實現全球“節能減排”與貿易公平發展的雙贏才是各國共同努力的方向。采用“碳關稅”等措施的貿易保護手段是一種看似合理,卻違背了人類共同發展與進步的根本宗旨,將會成為進一步貿易摩擦生成的導火索。
3. 發展中國家的啟示及中國的應對措施。發展中國家當前在采取相對“寬松的”的能源政策來支持本國經濟的發展是一個相對合理的選擇,也是本國政府滿足本國國民經濟發展權的一個理性選擇。但是要在未來的發展中不受到發達國家在“節能減排”問題上的制約,加快實現經濟的增長,提升本國國民收入水平是根本要求。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其國民的訴求會動態地發生變化,因而能源政策的取向選擇也會隨之變化,長期來看,實施“節能減排”的可持發展是全球各國的共同目標。對當前中國的實際情況來說,人均的國民收入穩步提高,但能源供求的缺口正日益擴大,由于出口導致的“內涵能源”順差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改革和完善能源價格機制,對高能耗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征收能源稅已經被提上日程,未來是一個逐步“趨緊”的能源政策取向,能源密集型產品的出口的政策優勢將逐步被政策約束所替代是必然的趨勢。政府要實施把握好政策變換的節奏,給予能源密集型產品出口企業適當的調整適應的時間;對于企業來說,要對當前的國際國內經濟發展模式及趨勢的轉變有清醒的認識,對未來中國能源政策的取向有理性的預期,做到適應新的能源政策環境的變化,加強節能技術研究與實行出口產品戰略升級是當務之急。
參考文獻:
1. Monika Tothova,The Trade and Trad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Different Policy Responses to Societal Concerns, OECD Food, Agriculture and Fisheries Working Papers,2009,(16).
2. Antweiler, Werner, Brian R. Copeland and M. Scott Taylor. Is Free Trade Good For The Environmen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1,91(4):877- 908.
3. Grossman, G.M. and Krueger, A.B.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1991:3914.
4. 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中國工業經濟,2008,(4).
5. 趙玉煥.多邊貿易體制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09,(9).
6.陳迎,潘家華,謝來輝.中國外貿進出口商品中的內涵能源及其政策含義.經濟研究,2008,(7).
7.楊迎春. 低碳經濟趨勢下貿易摩擦及WTO機制困境. 世界貿易組織動態與研究,2010,(3).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A類社會科學項目(項目號:JA11244S)。
作者簡介:楊迎春,上海財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生,廈門理工學院商學系講師。
收稿日期:201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