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系統評估是系統工程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社會、經濟各個系統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文章對近年來有關評估機制理論和方法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進行了梳理和總結,在對相關文獻評析的基礎上,展望了系統評估領域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
關鍵詞:系統評估;相關性評估;利益相關者;績效評估
一、 引言
系統評估已經成為現代管理活動的核心內容之一,可以對價值和績效進行評判,為決策提供依據,為組織和個體的發展提供引導、促進和激勵等方面的作用。在社會與經濟系統的各個領域,針對不同的評估對象和評估目的,存在著眾多不同的評估機制、評估體系和評估方法,也出現了若干重要的分支研究領域,如科技評估、教育評估、企業績效評估等?,F有的評估機制主要有自評估(Self-ratings)、互評估(Other ratings)、自互評(Self-other ratings)、相關性評估(Multiple Constituencies Evaluation)、第三方評估(Third-party Evaluation)等,這些不同評估機制的優點和局限性各不相同,因而在不同的評估實踐和應用中造成的評估信度和效度也就存在著差異。
目前的評估機制和方法中,主要存在著諸如以下一些問題:評估目標與被評估者目標難以實現共贏,較少考慮利益相關者的偏好、價值觀念及行為因素;評估重視行為結果、忽視持續關注與改進、忽視過程和發展性;評估主體選擇不夠多元、信息獲取渠道不夠全面、評估配套制度不夠完善;指標體系不科學,評估標準不合理,評估程序不規范,評估結果與實際價值相關性低等問題。不合理的評估機制和方法會挫傷被評估者的積極性,背離評估目的,甚至助長腐敗和不正之風,不易于組織和個體的發展。一方面,不合理的評估機制讓某些評估者或被評估者利用行為不端追求其自身利益最大化成為可能;另一方面,不合理的評估機制也對行為不端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系統評估理論是把評估對象看做一個完整的系統,在此前提條件下評估指標、評估權重、評估方法均應按照系統最優的方法進行運作,主要涉及到評估對象、評估主體、評估目的、評估流程、評估方法等幾方面的問題(汪應洛, 2007)。因此,如何合理的設計一種機制確保系統評估中各要素按照系統最優的方法進行運作,是系統評估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 自、互評體系研究現狀評述
無論是自評體系、互評體系,還是自互評體系,最早主要是源自于企業對員工績效的評估(Basset Meyer,1968;Bandura,1982;Nowack,1997)。單獨研究自評體系、互評體系的文獻相對較少,主要涉及到以下幾個方面:①評估相關影響因素研究與企業應用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Andersen Tacker(1985)研究了性別對自評估績效的影響;Franks Ferguson(1999)在美國某汽車制造業的培訓計劃中對60名工人成功實施了自評估體系來評估員工的績效;Farth Dobbins(1989)從組織文化構面研究了其對互評估實施的影響;Furnham(2005)利用對184名的員工的調研,成功地將互評估體系應用到了商業企業中。②關于自、互評體系的區別與聯系的研究,比較有代表性的有:Nowack(1992)從發展的觀點角度探析了自、互評體系的聯系與區別;Lumley 等(2005)從員工個人性格和情緒差異的角度研究了自、 互評體系的差異;Atwater 等(2009)從組織文化特性和領導力兩個角度較為詳細的闡述了自、互評體系的差異性。③評估方法及相關定量研究。有關針對自互評體系的定量研究非常鮮見,國內外多數是側重于對自互評體系在以上兩個方面的研究,定量研究方面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余雁和梁樑(2006)引入Nash均衡的思想,研究了一種基于Nash均衡約束的競爭型自評估方法;易平濤和郭亞軍(2007)提出了一種體現“自主決策”的多屬性決策方法,并探析了該方法對于自評估的借鑒意義;梁樑和王國華(2002)建立了一種多層次交互式確定互評估中評估主體權重的方法;Yanover Thompson(2010)提出了一種新的互評估中的評估主體的權重確定方法。結合自評估體系和互評估體系的優勢,相關學者提出了自互評評估體系(Harris Schaubroeck,1988;Ashford,1989),主要是對于自互評體系一致性的研究,Yammario Atwater(1993)首先將自互評體系的一致性定義為自評體系與他評體系的一致性程度;Fleenor, et al.(1996)從實證研究的角度研究了自互評體系一致性與領導效率的關系;Nowack(1997)基于實驗研究了自互評體系的一致性和評估中心的績效,以及二者的關系;Heidemeier Moser(2009)利用元分析方法研究了自互評體系一致性與員工工作績效的關系;等等。另外,也有學者從定量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自互評體系評估方法,如余雁和梁樑(2004)提出了一種自互評體系下個體最優的競爭性評估方法。
三、 相關性評估體系研究現狀評述
相關性評估是組織績效評估中最常用的一種評估方法,在我國也稱為“360度評估”或者“全方位評估”。這一評估方式的核心思想在于從多方面、多角度獲取對員工個人績效的評估主體。它是指由員工自己、上級、直接部屬、同仁同事甚至顧客等全方位的各個角度來了解個人的績效:溝通技巧、人際關系、領導能力、行政能力等。通過這種績效評估方式,被評估者不僅可以從自己、上司、部屬、同事甚至顧客處獲得多種角度的評估反饋,也可以從這些不同的反饋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長處與發展需求,使以后的職業發展更為順暢。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來看,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①影響因素分析。Salam等(1997)研究了領導行為對評估價值的影響,并指出這些影響對不同的群體是不一樣的;Funderburg Levy(1997)檢驗了個體和情境變量對相關性評估的影響;Bettenhausen Fedor(1997)測量了個體差異和情境因素在相關性評估中對同級反饋和上級反饋的影響;等等。②相關性評估中考評者的責任性與一致性研究。London等(1997)研究認為,被評估者是否對使用這一反饋負有責任,評估者是否對其提供的反饋準確性或有用性負責,及組織是否接受為改變被評估者行為而提供人力、物力的幫助等等都會影響相關性評估的實施;Furnham Stringfield(2004)在一個現場研究中引入了組織外人員作為評估人員,研究結果發現,自評與上級的評估、自評與同事的評估、自評與顧問的評估之間的一致性較低,上級評估與同事評估、上級評估與顧問評估、同級評估與顧問評估之間的一致性卻較高。研究還發現了,可觀察的行為會導致評估者之間的評估一致性較高,而較難觀察的認知變量則會使得一致性降低,等等。③相關性評估績效反饋研究。Romano(1994)通過調查研究了相關性評估的績效反饋效用;Brutus等(1998)對有關個體工作績效與各類評估者評估結果之間關系研究的元分析得到了個體工作績效與各級評估者評價結果的相關系數;Atwater Waldman(1998)則給出了相關性評估反饋用作績效評估應遵循的步驟;London Smith(2002)提出了個體的反饋傾向和組織的反饋支持文化對績效管理過程的影響模型;劉鳳瑜(2000)、王安全和陳勁(2001)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相關性評估的基本思想及其流程;賈迪(2005)從對組織成果至關重要的管理行為、反饋過程的評估、評估反饋階段三方面闡述了相關性評估績效反饋系統的工作過程,并分析了相關性評估系統對個人績效、組織文化、組織績效等方面的影響;等等。④相關性評估模型及定量研究。Salancik(1984)利用圖論和矩陣理論給出了一種社會價值函數,并在考慮各評估主體偏好的基礎上,基于這種價值函數建立了評估組織績效的相關性評估模型;Tsui(1990)基于實證研究的角度提出了一種用于績效評估的相關性評估模型;Correa(2001,2003)先后構造了兩套博弈模型描述高校教師為獲得生源和學生的好評,為“拉攏”學生而采用的既競爭又合作的“高校政治”行為;Bougnol等(2005)考慮相關評估主體偏好的基礎上利用DEA線性規劃方法對相關性評估進行了非參數化邊界分析;黎志鋒和余永生(2004)在相關性評估的基礎上提出了一種五星圖模型,并論證了該模型對與績效評估的優勢;呂周洋等人(2004,2006,2006)先后利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定量分析了相關性評估中的合謀現象、認同度的影響、親和性的影響,等等。
四、 系統評估研究的未來發展思考
縱觀近年來幾種已有評估機制的相關理論和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
1. 對于自評估與互評估的融合問題,雖然已有研究提出了新的評估機制——自互評評估機制,但多數是在應用上進行簡單的融合,一些融合的模型與方法則沒有得到重視,而事實上究竟自評估與互評估應該如何融合則值得探究。
2. 對于相關性評估的已有文獻,多數是從實證研究的角度去探析一些統計關系,相關性評估中各評估主體間的效用、利益關系及合謀問題都沒有深入研究。事實上,在評估中可能存在評估主體的合作、競爭,甚至是合作與競爭并存的利益相關關系,因此,如何考慮評估者的效用特性來研究相關性評估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
3. 對于引入第三方并主導系統評估的相關理論,現有文獻基本沒有涉及,如何基于評估主體的利益相關關系,引入一個外部利益無關者——第三方來主導系統評估,在機制上保證評估的公正性、客觀性和合理性是未來系統評估研究的一個可能內容。
科學的評估機制應建立在對評估系統的內在規律的深刻把握上。事實上,評估需要根據不同的評估對象和評估目的確定不同的系統邊界、選擇不同的評估主體;分析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考慮各利益主體的多樣性和結構的多層次性,確定不同的評估機制;考慮多元、多樣、多層的價值觀念,構建公正、客觀、合理的評估標準和評估程序。
因此,針對不同評估對象和外部環境的情況下評估系統中各評估者與被評估者的利益關系、評估主體之間的合作與競爭關系及評估主體與評估資助者的利益關系,以相關性評估中的協商思想為指導,研究自評估與互評估的融合,基于有限理性研究評估主體合謀動機、合謀治理等問題,從而在此基礎上構建相應的評估機制和方法,如第三方主導的系統評估機制,并且將其在社會經濟系統中進行應用研究,這是系統評估理論研究者未來需要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 Atwater, L., Wang, M., Smith, J. W., et al. Ar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others' ratings of leadership.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9,94(4):876-886.
2. Bougnol, M. L., Dul, J. H.,(下轉第98頁) Roberts, R., et al.. Nonparametric frontier anal- ysis with multiple constituencies.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Society,2005,56(3):252-266.
3. Heidemeier, H., Moser, K.. Self-other ag- reement in job performance ratings: A meta-ana- lytic test of a process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9,94(2):353-370.
4. Lumley, M. A., Huffman, J. L., Rapport, L. J., et al.. Do others really know us better? Predicting migraine activity from self-and other-ratings of negative emotion.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2005,58(3):253-258.
5. Yanover, T., Thompson, J. K.. Weight rat- ings of others: The effects of multiple target and rater features. Body Image,2010,7(2):149-155.
6. 汪應洛.系統工程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號:711- 0107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號:10CGL025);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項目號:10YJA630147)。
作者簡介:梁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國華,南通大學商學院副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博士;陳敬賢,南通大學商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11-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