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解讀貴州省工業強省戰略的要求,闡明了發展高附加值產業的意義。在介紹生態工業園區理論的基礎上,指出了生態工業園區對高附加值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最后根據貴州的實際情況,提出了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策略。
關鍵詞:生態工業園區;高附加值產業;貴州
哥本哈根會議的召開,使中國向世界莊嚴承諾了到2020年減排40%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從十一五開始,通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型,實現“更快更好的發展”向“更好更快的發展”的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2010年11月8日,貴州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關于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的決定》(以下稱《決定》)。通過以下研究將可以發現,以生態工業園區帶動高附加值產業發展,將是貴州省工業強省戰略能否成功的關鍵。
一、 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對貴州省工業強省戰略的意義
1. 工業強省戰略的要求。在《決定》中,工業強省戰略的目標定為:“十二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20%以上,2015年將比2010年增加1.5倍,在西部地區位次提高1至3位;同時要求,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節能環保水平明顯提升,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達到國家要求。顯然,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依靠現有產業規模的簡單擴張或者采納所謂的“接收發達地區落后產能”的思路,都是不可能的。實現貴州省工業強省的戰略要求,必須也只能依靠發展新的高附加值產業。
2. 高附加值產業的定義。附加值(Value Added)是附加價值的簡稱,是在產品的原有價值的基礎上,通過生產過程中的有效勞動新創造的價值,即附加在產品原有價值上的新價值。工業附加值,指通過生產經營創造的商品增加價值。高附加值產品,指“投人產出”比較高的產品,其技術含量、文化價值等比一般產品要高出很多,因而市場升值幅度大,獲取高額利潤。 產品具有高附加值才稱得上高附加值產業。由于國際上一些發達國家基本上都將設計作為立國之本,并通過工業設計國家戰略來提高產品附加值,因此高附加值產業一般是指以工業設計為核心競爭力的產業。
3. 高附加值產業對工業強省戰略的意義。首先,根據高附加值產業的定義,在更低投入和資源消耗的情況下,高附加值產業可以帶來更高的工業增加值(利潤),這是與工業強省戰略所要求的大幅度增加工業增加值,并同時保證節能環保水平明顯提升的基本目標是吻合的。第二,由于高附加值產業生產的是高技術含量與高文化價值的產品,因此對工業強省所要求的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的目標也是一致的。第三,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可以明顯優化貴州現有的產業結構,這也是工業強省戰略所要求的結果。
由此可見,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產業,高度符合貴州省工業強省戰略的要求,也是貴州省工業強省戰略能否成功的關鍵。
二、 生態工業園區對發展高附加值產業的帶動作用
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必然有高于一般產業的工業園區平臺要求,而生態工業園區是一種較好的解決方案。通過以下闡述,可以知道生態工業園區對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具有帶動作用。
1. 生態工業園區的理論基礎。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清潔生產要求、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原理而設計建立的一種新型工業園區,也是繼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之后中國的第三代產業園區。它與前兩代的最大區別在于兩個方面:一是以生態工業理論為指導,著力于園區內生態鏈和生態網的建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利用率,從工業源頭上將污染物排放量減至最低,實現區域清潔生產。與傳統的“設計——生產——使用——廢棄”生產方式不同,生態工業園區遵循的是“回收——再利用——設計——生產”的循環經濟模式。它仿照自然生態系統物質循環方式,使不同企業之間形成共享資源和互換副產品的產業共生組合,使上游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成為下游生產的原料,達到相互間資源的最優化配置。二是以綠色建筑標準貫穿于園區建設與發展的始終,綠色建筑標準包含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環保和智能運營等六個要素。在上海世博會上,來自世界各地的生態工業園區成功案例表明,追求經濟利益并不必然與追求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提高生活品質也并不必然與提高工作效率產生矛盾。
2. 生態工業園區將有利于吸引高附加值企業。生態工業園區的本質是通過更好的長遠規劃,實現更低的園區使用費用,使企業在項目生命周期內的投資成本更低、收益更高,從長期而言可使企業的社會利益和經濟利益同時增長。由于高附加值的企業通常是按先進而可持續發展的模式進行經營,同時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所以良禽擇木而棲,生態園區的本質決定了它是吸引高附加值企業發展的平臺。隨著企業用戶對生產、辦公環境的滿意度提高,生態工業園區價值也會增長,并進一步吸引更多的高附加值企業入駐。
3. 生態工業園區將有利于吸引高端工業設計人才。高附加值產業一般是以工業設計為核心競爭力的,工業設計的本質是一種創新密集型的業務,對人才的創新能力、技術設計和文化品位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但反過來,這樣的人才也會對于從事工業設計的環境提出相當高的要求。目前貴州新建工業園區中的企業普遍感到吸引高端工業設計人才非常困難,首要原因就是園區的配套生活環境不能滿足他們的基本要求。而生態工業園區是依據研發、辦公、生活、休閑和諧共融的以人為本理念設計的,其配套設施也是按照“先生活,后工作”的理念建設的,因此可以完全滿足吸引高端人才入駐的要求。
三、 貴州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策略
1. 將生態工業園區的“邊建邊改造”與“示范帶動”相結合。在當今關于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理論方面,有“綠派”與“棕派”兩個派別。“綠派”學者支持在政府主導下引導企業在閑置土地或拆遷傳統工業園以建設全新的生態工業園。而“棕派”學者認為新建生態工業園有太大的不確定性、太低的可行性,政府應該對有潛力的、有質能循環基礎的現有工業園進行漸進式產業生態化改造。也就是說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有兩種實現策略:新建生態工業園區與對現有工業園區進行產業生態化改造。
目前貴州省工業園區的建設速度很快,全省擬建的110個工業園區,大部分已經搞完規劃設計并開工,有的甚至已經初步成型,因此大規模新建生態工業園區的條件已經不再存在,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在總體上只能采取“邊建邊改造”的棕派實用主義路線,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在現有工業園基礎上建設產業共生系統,以使現有工業園向生態工業園過渡,達到盡可能完善的資源利用和物質循環以及能量的高效利用。
同時,為提高全省工業園區生態化改造的速度和效率,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可以選擇少數還未開工和規劃的新建園區作為樣板試點,根據貴州的地理氣候條件,興建全新的生態工業園區以供全省示范。
2. 選擇正確的生態工業園區。首先生態工業園區的選擇在于選址。對于具有全省性示范帶動作用的全新生態工業園區,應盡可能在貴陽周邊地區擇地而建,這樣可以有效利用黔中經濟區的區位優勢,對全省工業園區的生態化建設和改造發揮最大的正面引導作用。在有條件的地州,也可建設若干有特色的全新生態工業園區作為地州級的示范點。
其次生態工業園區的選擇在于行業。發展生態工業園區應優先服務于符合循環經濟和生態工業要求的行業,同時也要考慮未來發展趨勢和地方經濟的特色。對貴州而言,具有高附加值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有地方特色的循環經濟產業(如磷化工)應該成為生態工業園區優先服務的對象。選擇行業時還要注意“關鍵種企業”的選擇,“關鍵種企業”就是指這樣一些企業,在企業群落中,它們使用和傳輸的物質最多、能量流動的規模最為龐大,帶動和牽制著其他企業、行業的發展,居于中心地位,也是生態產業鏈的“鏈核”,它對構筑企業共生體,對生態工業園的穩定起著關鍵的重要作用。
第三生態工業園區的選擇在于模式選擇。目前國內外生態工業園區主要有四種模式:自主共生型生態工業園--卡倫堡模式,是獨立法人實體間利用市場機制實現共生的園區模式;產業共生型生態工業園——貴糖模式,體現了生態農業與生態工業產業共生這個特點;改造型生態工業園——美國Chattanooga模式,主要是對原有老企業進行改造,從而建立生態工業園區;虛擬生態工業園,此模式更多的是依靠暢通、完備的信息網絡和發達的基礎交通設施。對貴州來說,改造型模式適用于大多數在建園區,自主共生型和產業共生型適用于面向特色經濟產業的新建示范園區,虛擬生態型則適用于面向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建示范園區。
3. 將生態工業園區的科學建設與運營管理相結合。科學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關鍵在于規劃先行,即在建設實施前必須為規劃留下足夠的時間,對全新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來說尤其如此。
規劃中必須考慮生態工業鏈中企業之間的產業共生關系,通過分析并量化多個層次的利害關系者及他們各自發展的要求,構建完美的工業共生網絡。科學建設生態工業園區還需要成功構建以下一些核心要素:社區公共服務平臺、信息共享與集成系統、廢棄物交換平臺、環保產業和生態景觀的建設等。社區公共服務平臺是實現生態工業園區有效管理的基礎;統一的信息系統構架是決定生態工業園區內信息能否共享的物質技術基礎;廢棄物交換平臺的構建和完善對于生態工業園區廢棄物交換和工業共生網絡的建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環保產業也是生態工業園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是進行企業廢棄物的處理,實現生態工業園區內水資源等的循環使用,減少生態工業園區對周邊環境的不良影響;重視景觀生態學及相關學科知識,可以改進生態工業園區的生態環境狀況。
此外,生態工業園區的科學建設必須與運營管理相結合,即必須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理念,從規劃開始就把運營管理問題考慮進來,要通過規劃,建設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泛在監測平臺,在運營管理過程實現對園區各核心要素的實時監控與智能管理。
四、 結論
綜上所述,發展高附加值產業對貴州成功實現工業強省戰略具有決定性意義,而生態工業園區通過吸引高附加值企業和高端工業設計人才,可以帶動貴(下轉第30頁)州省高附加值產業的發展。貴州建設生態工業園區的策略在于將“邊建邊改造”與“示范帶動”相結合,提高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速度和效率;通過正確地選擇建設地址,行業和模式,因地制宜地確定生態工業園區的建設目標;通過規劃先行,將園區的建設與運營管理科學地結合在一起。
參考文獻:
1. 生態工業園.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149825.htm
2. 影響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的制約因素分析.技術經濟,2006,(4):20-22.
3. 生態工業園.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959500.htm
4. 王兆華,尹建華,武春友.生態工業園中的生態產業鏈結構模型研究.中國軟科學,2003,(10):149-153.
5. Lambert, A.J.D. and Boons, F.A. Eco- industrial park: stimula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xed industrial parks. Technovation,2002,(22):471-484.
6. 王春能等.工業園區生態化建設的模式構想.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6,(2):145-147.
7. 牛淼.生態工業園模式研究.合作經濟與科技, 2007,(13).
8. 楊運星.生態工業園區建設模式述評.人民論壇, 2010,(26).
9. 王春能,張宏華,黃海鳳,鮑健強.工業園區生態化建設的模式構想.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6,(2).
10. 許文來,張建強,趙玉強,戴本林.生態系統原理在產業循環經濟中的應用. 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7,(1).
11. 張潤東. 基于知識管理的中小企業集群創新研究.天津大學,2006.
基金項目:中國科協政策研究項目(項目號:2009ZCY J02);貴州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民族區域發展學學科案例研究招標課題(項目號:211BMZQ014)。
作者簡介:吳貴生,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遵白,貴州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訪問學者,清華MBA。
收稿日期:2011-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