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秦瓊賣馬》取材于《隋唐演義》第六回至第九回,《說唐演義》第五回。內容述隋末山東歷城縣都頭秦瓊解犯十八名往潞洲天堂縣投文,中途犯人死亡,刺史不批發回文。秦瓊困居旅店,盤費用盡。店主王老好催宿店飯錢,備加揶揄,秦瓊無奈,只得以所騎黃驃馬由店東牽去,在大街叫賣。由此,引出了與單雄信訂交一段情節。此劇又名《賣馬當锏》,后接單雄信因事借馬騎走,秦瓊不得已,又以隨身兵器雙锏出售,得遇王伯當、謝映登,幫助他催得回文,始能歸去銷差。
“賣馬”唱詞,便是秦瓊受店主逼迫,無奈將馬交店主牽去代賣時所唱。唱句平直簡明,都是尋常語言,卻表現了秦瓊當時悲苦無奈的深沉心情。馬,作為坐騎,對于身為都頭的好漢秦瓊來說,實在是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這是不待說明的。現在要將其賣掉,自是痛惜難舍的。一句“店主東帶過了黃驃馬,不由得秦叔寶兩淚如麻”,就表現出了馬主人秦叔寶的滿腹哀愁痛苦。
“提起了此馬來頭大”更道出了秦瓊心中的愁屈憂傷。“兵部堂黃大人相贈與咱”,說明了此馬的“來頭”。過去,還有一出由武生應工的《秦瓊表功》。戲中秦瓊親自敘說了得馬的經歷,是黃大人一家遇強徒占山攔路,經秦瓊保鏢護送,得以平安過山。黃大人乃慨然將黃騾馬相贈。因此,“此馬”對于秦瓊是超過了一般意義上的寶馬,不僅是其承辦差使的必需代步工具,也體現了秦瓊作為都頭的驕人功績。它受贈于兵部堂黃大人,更體現了一種恩情和榮耀,是具有紀念性的。
某些事物由于其在人們生活中特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經歷,往往會產生更大的價值,或由于其持有人或贈與者特殊的社會地位和身份,使之大大超過了其本身的價值。
“此馬來頭大”所標示的,正是這種現象,而因為這句唱詞標示了這一普遍的、典型的世俗現象,就容易為廣大觀眾所接受,并進八人們日常生活語言,并且“來頭”所指更由“關系人”進一步轉向“靠山”、“背景”、“后臺”之意。在世俗社會中,靠山、后臺不僅能提高其身份、地位,更能影響其發展前途,于是,“此馬來頭大”,也就體現了世俗社會的一種價值觀了。
也許唱詞的作者只是無意問寫出“來頭大”,而黃驃馬之于秦瓊,不一定就能影響其升遷、前途。但這一“來頭大”的馬匹對秦瓊而言,是分外珍貴,難以割舍的,現在秦瓊“遭不幸困至天堂下”(這里天堂指的是潞洲天堂縣)。為了還店飯錢,“無奈何只得來賣它”。這個情節雖然簡單,但表現出一位窮愁潦倒的英雄,不得不出賣有特殊意義的心愛寶馬的凄涼情境。正如后面“賣锏”時秦瓊所唱,“我本是頂天立地的英雄漢,好漢無錢到處難。”這種“一錢逼死英雄漢”的無奈困境,最能博得觀眾的理解,也最能贏得觀眾的同情與共鳴。因此,一段“賣馬”唱詞,一段簡單的情節,撐起了一個長演不衰的劇目。
唱詞從起句“店主東帶過了黃驃馬”到“擺一擺手兒,你就牽去了吧”,抒發的是秦瓊心中何等惋惜、何等痛苦之情,而最后結句“但不知此馬落在誰家?”所表達的已不僅是秦瓊對相依為命的坐騎的戀戀不舍,也不止是對寶馬珍貴價值的吝惜,而是作為馬主人對愛馬的強烈關愛和親密感情,為整段唱詞留下了惆悵的余音。
崇尚韻味的京劇唱腔,往往借宣敘性的唱詞以抒情。這段“秦瓊賣馬”的唱詞,雖屬于平直的宣敘,但由于表現出人物內心的真情實感,經韻味醇厚的“譚派”唱腔唱來,抒發出人物深切的感情,更由于其略帶傷感的二黃聲腔,將唱詞演繹得動聽而感人。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隨著唱片的普及,流傳京滬,膾炙人口。這樣平直的唱詞得以長期傳唱,而當前許多新編的唱詞,又加新腔,卻難以傳流,其中的原由,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