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娘子·愛情四季》的創作之源
作為國粹的京劇藝術,擁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京劇發展至今,如何適應當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和欣賞口味,最有效和最大程度地向觀眾釋放其精華和魅力,是京劇藝術工作者必須思考和探索的課題。在一切與京劇生存發展息息相關的因素中,觀眾是最為重要的。干魁智在談到京劇當代發展的問題時提出:“京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不僅需要傳承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工作者,更需要培養一代又一代的觀眾。”他更認為,包括京劇在內的“傳統藝術的發展必須解放思想,在保留住內核和本質的基礎上注入時代的氣息、內容和精神。惟有如此,才能留得住觀眾,爭取更多青年觀眾”。
綜觀近幾年來的優秀京劇創編劇目,或著重欣賞性、愉悅性,或賦予人文性、普世性,更多地是強調兩者的匹配與交融——其宗旨都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尋求與觀眾、社會思潮、文化發展潮流的溝通與并行。
于是,編創一部能夠吸引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的京劇劇目,讓年輕觀眾群體關注并喜愛京劇藝術及傳統文化,便成了多媒體京劇音樂劇場《白娘子·愛情四季》的創演宗旨。之所以選擇白蛇這一民間傳說作為這臺音樂劇場的基礎,是希望借此承載兩個目的。
首先是將“愛情”作為作品的主體內容。白娘子堅貞的愛情和為了愛情舍身赴難的勇氣,對于許多缺少責任感和擔當意識的現代年輕人來說,具有很強的喻示、引導作用。主創者希望借白娘子表達一種愛情的理想,呼喚愛情的神圣和對愛情的責任承擔。
其次是借助古老民間傳說之魂尋覓現代京劇藝術之形,用音樂劇場的交響樂與演出時空交錯、多層次多方位的多媒體影像等等,為京劇藝術尋找當代年輕觀眾更為喜愛的表現方法。主創者認為,無論故事結構還是人物塑造,作為蛇仙的白娘子及其故事都比較適合新型藝術形式的介入。由此,《白娘子·愛情四季》成為一臺以交響樂為聽覺主線、以純正京劇為表演主體、以多媒體影像為視覺表現的音樂劇場。
《白娘子·愛情四季》的藝術嘗試
《白娘子·愛情四季》的結構是以春夏秋冬四季(春一春日邂逅、夏—洞房花燭、秋一水漫金山、冬
斷橋殘雪)連貫并次第展開,再設“序曲”和“尾聲”兩幕介紹故事源起和結局。整個作品令人印象最深之處,似乎莫過于采用了大量多媒體影像創作。其實,多媒體影像創作只是整體創作的一個有機要素,它緊密配合現代音樂劇的結構與節奏,跟隨整個劇情演進承載京劇的“唱念做打”,并配合交響樂營造氛圍加以綜合呈現。
因此,主創者有選擇性地保留這個傳統京劇的故事、唱腔,以便在舞臺呈現和音樂部分作出大膽嘗試——用豐滿厚重的現場交響樂伴奏使音樂和唱段更有層次、更加優美;用豐富多變的多媒體影像等高端舞臺科技賦予觀眾視覺享受和想象空間。
需要留意的是,多媒體影像的視覺內容是抽象而不是具象的,其作用主要是渲染情緒和氣氛。影像的抽象變幻能與劇情的空間變幻達成互補,不僅同樣滿足京劇對于空曠舞臺的需求,而且使京劇演員的表演與周圍的影像互為風景、相得益彰。表演主體的聲腔念白、多媒體影像的變幻都圍繞著整個故事的發展起承轉合。因此可以認為,多媒體影像的設計和展示借鑒并符合了虛擬性的京劇藝術內核,共同表現出寫意和虛擬之美。
特別值得指出的是,多媒體影像創作并不適合運用在所有的京劇劇目之中,嚴肅認真地研究、認識某個京劇劇目及其表演特點,是決定是否采用多媒體技術的前提。如京劇《三岔口》的舞臺雖無布景、燈光大亮,但觀眾一看便知故事發生在房內,且內心感覺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這是因為傳統審美定式加上演員通過眼神和肢體語言調動觀眾想象,創造出一個黑暗世界和“誤會打斗”的故事情節。這種“顛倒晝夜”的藝術理念和表演手法,已將場景描繪、氣氛烘托做到極致,如果強行加入表現黑暗的多媒體影像,豈止畫蛇添足,更是徹底扼殺了京劇的美學特征。
《白娘子·愛情四季》的主創者對京劇《白蛇傳》的劇情內容和表演特點作了深入研究,慎重地選擇以多媒體影像渲染場景氛圍,并在“水斗”等神怪場景中予以濃墨重彩的表現。實踐證明,這些契合故事情節和人物特征的視覺語言對于藝術表現十分有利。
《白娘子·愛情四季》的舞臺美術與傳統京劇舞臺看似迥然不同。觀眾欣賞傳統京劇,一眼就能看清整個舞臺——一般是“一桌二椅”,甚至可以什么也沒有。這是因為京劇舞臺的時空是非常自由的,完全不受現實生活的限制。大幕拉開,演員上場之前的舞臺并不表示任何時間、地點,后者是靠演員的表演來確定的。因此,觀眾在欣賞傳統京劇時,需要隨著演員的念白、歌唱和表演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才能很好地理解戲里的時空環境。而《白娘子愛情四季》的舞臺美術在遵循傳統京劇表演空間的基礎上,運用背景天幕以及六道紗幕來增強空間的變化。演員在表演時穿梭在影像變幻的紗幕之間,對不同場景加以強調和烘托。雖然加了六道紗幕,但舞臺的空間和演員的表演仍是自由的,并且這六道幕可隨劇情的發展而升降起落,賦予觀眾靈動多變的視覺感受。交響樂隊和京劇樂隊同時上場,不僅突出了音樂演出的現場感,更突出了音樂對于“音樂劇場”這一體裁的引領意義。
關于當代京劇藝術的創新問題
在《白娘子·愛情四季》的創作過程中,“創新”是主創者們最為謹慎對待的命題。他們認為,在當下“創新”泛濫的時代,對于傳統文化內涵和形態的保護顯得更為重要、更有針對性。
正如許多觀眾評價的那樣,這個作品看不到任何“新京劇”或“創新京劇”的影子,而是原汁原味的京劇,是將唱念做打發揮得淋漓盡致的京劇,京劇綜合性、程式性和虛擬性的表演體系不僅沒有受到任何傷害,而且得到強化。史依弘、金喜全等運用各種京劇表演技巧,并通過這些技巧表達的情感、塑造出的形象,堪稱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近年來,有關通過“創新”煥發京劇這門傳統藝術生命力的呼聲不絕于耳,而被冠以“新京劇”、“視覺京劇”、“數字電影京劇”之名的作品也如雨后春筍。筆者認為,創新是藝術發展的必須,但創新須以尊重為基礎、以繼承為前提。不管運用何種方式和形式的創新,首先一定要尊重并深入了解、研究、繼承京劇的文化特質和美學特征,才能做到審慎而大膽的開拓和發展。《白娘子·愛情四季》的京劇表演,唱腔優美、身段純正,戲裝臉譜沿用傳統樣式。音樂方面不但運用京胡表現各種意境和情感,且在管弦樂中也融入了京劇曲調,從而使觀眾在音樂、表演和影像等各方面都感受到京劇藝術的強大感染力。可以說,《白娘子·愛情四季》是在保護京劇的基礎上尋求一條適應當代的創作之路——將聽覺、視覺、心理以及價值、文化等等因素綜合協調起來,使它們相互支持、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地去為一個完整的藝術體系目標而服務,呈現出當代藝術家們對京劇、音樂、多媒體等等藝術形式的全方位探索及思考,是一次向廣大年輕觀眾普及京劇藝術,培養未來京劇觀眾的積極嘗試。
筆者相信,京劇藝術的創新和發展有著多條途徑,而在尊重、傳承基礎上的創新將是核心。國人對于京劇的熱情永遠不會消褪,讓更多的國人特別是年輕人皆賞其美、皆愛其藝、皆得其神,是當代藝術家們的共同使命。
(作者系上海工程技術大學中韓合作多媒體設計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