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美學論著,也是國內第一部從美學高度研究戲劇的發生和發展的歷史,全面論述戲劇美學特征的教材,因而被列為上海市教委教育高地建設的重點項目。
戴平教授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勤勉謙遜、認真踏實的。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她已涉足這一領域,當時她的第一篇戲劇美學論文《論丑角之美》在戲劇界引起不小的反響。之后,戴平又受教育部指派前往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進修,師從朱光潛、宗白華等美學泰斗。三十多年來,戴平在繁忙的行政、教學工作之余,筆耕不輟,出版了《戲劇——綜合的美學工程》等一系列作品。這次,她又和五位合作者(大部分為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一起,歷時三年,幾易其稿,終于完成了這部著作。該書和一般的戲劇美學專著最大區別在于,它不是枯燥無味地闡述美學理論,除簡明扼要地論述戲劇美學的基本原理外,又緊密聯系戲劇表導演和創作的經典作品、先鋒新潮成果,對世界各種戲劇流派的佳作用當代美學的眼光加以審視研究。如在論述導演美學的內涵——美在整體時,作者以北京人藝的《南街北院》和音樂劇《蝶》為例,巧妙而又形象地向讀者展現了何謂“第四堵墻”的寫實路線所營造的“現實生活的幻覺”,以及表現主義的抽象、象征主義的圖式、后現代的拼貼等是如何通過導演的藝術直覺呈現在舞臺上的;在論述美在形式時,又以王延松導演的《雷雨》為切入點,試圖從其“組織材料的獨特方式中”闡述“形式美”的最高要求——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這樣一來,這部戲劇美學著作就顯得鮮活生動起來,既具有大學教材的科學性和嚴密性,又不乏現代性和可讀性。
視野開闊、觀念開放也是《戲劇美學教程》的一大特色。正如作者在緒論中所言“如今,戲劇多樣化,戲劇與其他藝術的交融已成為不可阻擋的大潮,再也不可能有某一種戲劇流派可以獨霸劇壇了。戲劇美學應當以寬容開通的態度對當代戲劇舞臺上出現的各種變革予以密切的關注,對各種有益的探索和創新給以充分的理論支持,并總結其成功的經驗,研究其失敗的教訓,以促進戲劇(包括中國戲曲)藝術能‘與時代同行’?!比珪灿?2章,系統闡述了戲劇的發生、本質、形態、表演、導演、編劇、演出空間和觀眾等問題,對實驗戲劇的幾個流派,如荒誕戲劇、殘酷戲劇、貧困戲劇、環境戲劇的得失,從美學角度進行了探討,而對于戲劇傳統的觀演模式更具顛覆性的過程戲劇、論壇戲劇、即時戲劇等也有所涉獵,并著重闡述了當代戲劇在觀念、表現形態、觀演模式上的拓展和變化。這使本書具有較大的容量,也體現了一定的學術價值。
《戲劇美學教程》作為藝術類的讀物,注重圖文并茂。全書400余幅圖稿堪稱珍貴,形象地串聯起了中外戲劇的各個經典場面。對于有些現代派戲劇作品的美學特征,在言猶未盡的情況下,往往用一兩張圖片就能一目了然地說明問題。這既是一部頗有見地的理論著作,又是一部高等藝術院校教學所用的專業教材。因此,它具有體例嚴整、布局合理、知識全面的特點。在論述戲劇藝術的審美本質和審美特征,戲劇藝術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以及形式結構特征,戲劇藝術的發展過程和戲劇觀念、流派、風格的興替嬗變過程,戲劇藝術的審美價值和社會功能時,作者旁征博引,又梳理成章,使讀者和高校學生能從中得到完整的戲劇美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