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2011年初到來之時,已是上海文化廣場劇院拆除舊址、重新開工建設的第五個年頭,一座嶄新的、承載著上海市民太多歷史記憶和美好盼望的劇院,再過半年就要揭開神秘的面紗。
如同期待著心儀的餐館即將開業一般,每位關心文化廣場的人,也在期待著文化廣場將以什么演出作為它的第一道大餐。這成為了擺在文化廣場建設者和運營者面前的課題。
時間來到2011年5月下旬,當GWB公司Torben一行四人結束考察即將離開上海文化廣場之時,我們揮手告別。那時的我們都已在心中偷偷微笑,對,就是《極致百老匯》,一場音樂劇金曲的集錦音樂會,將承載著所有人的期待與重托,為文化廣場拉開帷幕。
時間再回到2011年初。文化廣場的舞臺、工程、配套設施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時間緊迫,時不我待。此時留給節目籌備的時間已經不多了,擺在面前可供開幕的選擇也是如此。辛亥之后,軍閥混戰。
同時,列強為了掠奪中國利益,一直在中國找代理人。而中國歷史上,緣于人的本性,往往看人挑擔不吃力,見現狀管理不善,就想取而代之。力有不逮,就請求外援。外援需要報酬,于是效法石敬瑭。或許內心準備驅虎吞狼之后,再作計較。如袁世凱與日本秘密簽訂“二十一條”時,就說過:我們低頭十年,十年之后再(與日本)抬頭相見。軍閥中像袁這樣想法的人不少。漢奸也都持此論,如汪精衛。內外目標一致,國家利益損失。
幸虧,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需要強有力的領導力量,需要強有力的中央政府,中國需要統一,中國需要穩定。穩定才能發展,發展才能提高國民整體素質。這是全民民主的真正基礎。
這些,就是歷史的啟示。當然,指望一個戲反映如此大的歷史信息,是不切實際的但是,僅僅敘述一個人的歷史境遇,局面也未免太小。如果拋開戲劇沖突、思想轉變、感情糾葛等老套,借鑒政論性話劇的創作方法。通過潘月樵的傳奇人生,反映出上海在辛亥革命中的歷史地位、以及所起到的歷史作用和啟示,再穿插一些滔月樵曾經翻新的《明末遺恨》、新編的《黑奴吁天錄》等等片段,既反映他了的民族主義精神、宣傳革命,戲也會更好看。
我們一直在探索京劇藝術在表現近現代題材方面的舞臺呈現,能否將探索的步子跨大一些。藝術探索不同于社會變革,步子大了仍然可以從容回頭。而戲劇最應該表現的是歷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