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與學復合角色互為模式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興趣”相結合的優勢,從單一注重教師的傳授轉向既注重教師的傳授又注重學生的接受并重,教師進行適當的角色轉換,即由“教學”變為“導學”,強化教師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意識,從而指導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素質。
關鍵詞:外國文學教學;復合角色互為;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246-02
《外國文學》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學傳統以外的文學課程,是東北財經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科專業基礎課。各國的文學都不是獨立發展的,而是相互借鑒、相互影響的,從而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對學習者來說,為了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就要具備相應的外國文學素養,本門課程的開設,是根據專業特點,通過教學,使學生擴大文化視野,了解外國文學史發展的基本線索、文學思潮流派和重要作家的創作,提高其分析鑒賞外國文學的能力。
在多元化的世界里,文學作為十分活躍敏感而又內涵豐富的一種文化形態,在國與國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扮演著“形象大使”的角色,為促進彼此的了解和認知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進入21世紀,人們越來越渴望以對話交流和理解來取代隔閡對抗和敵視,文學的溝通功能也日益昭顯。馮友蘭曾借助孔子的話說,中國文化是山,西方文化是水。中國的文化給人做人的鋼筋鐵骨和豐富的人生體驗,西方文學則使人更深切地感受到人生有如河流般的活潑性與易逝性。一個希望全面認識自己的民族,不僅應該學習自己的文化,而且應該了解外國的文學。
外國文學課以講授上古時代至20世紀初的歐美文學為主,意欲通過對外國文學的閱讀和學習,拓展精神視閾,提高文化品位,領悟多向的思維方式,為學習者認識自身,關注世界,提供有益的思想資源。但是,外國文學作品由于時代背景、文化傳統、民族心理和審美觀念上的差異,呈現出迥然不同的風格與特色,異域氛圍融成異質文學,加之外國文學作品時空跨度大,知識點紛繁復雜,教師的教授與學習者的學習都有一定的難度。如何積極發掘學生的學習潛力,使其學習由被動接受知識向探索知識轉變,完成該課程應承擔的文化期待和使命,不斷提高學習者的人文素質,是外國文學教學所研究的主要問題。
為此,在《外國文學》課程教學過程中,教者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講授,既是問題的提出者,也是問題的回答者;學習者要實現學習觀念、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和學習態度等方面的轉變,既是知識的接受者,也是課程學習的設計者。
一、是傳授知識的導師,更是文學世界的導游
在《外國文學》課程的教學中,借助文學作品及其中人物,從正反兩面進行分析,站在哲學的高度,從各個方位、各種角度審視作品的內容,引導學生在了解各種文學思潮和文學作品的同時獲得人生價值觀的提升,努力做學生知識學習和思想修養的導師,并以所講授的外國文學名著為引子,打開看世界、看人生的一扇窗戶,由對作品的近觀,到對人生愿景的遠眺,導而游之,激發學習興趣,并將一時興趣使然,升華為一生學習動力。大學授課方式與高中最大的不同在于啟發學生思考而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輸入,教師授課的重點是某方面的知識體系、脈絡發展和解決方法,因此,教學的進度、方式都應有別于高中的學習。大學是以能力為中心的學習,這不僅包括獲取知識的能力,更強調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師與學生之間應是亦師亦友、平等身份、相互尊重的關系。師生之間與學生之間形成1一個資源信息共享、優勢互補的良好環境,促進學生自主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也有利于教師自身的學習和發展。教師雖然在理論知識和相關科研實踐中處于優勢,但他們同學生一樣,在教學與學術水平之間存在有待進步發展,不斷完善的空間。而這種進步發展,不斷完善,主要是在師生互動中完成的。教與學復合角色互為模式能夠增進教師對自身不足的認識,強化教師的自我發展和自我完善意識,從而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對事物的洞察力、概括力、抽象力,以及一個人看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種思維方式需要通過實踐訓練轉化而來的,即將知識轉化成學生自己所掌握的、能靈活運用的知識,這就是能力。
二、是文學史,更是現實論
文學史,顧名思義,是文學的發展歷史,它記錄著過往發生的文學現象,但不等同于可作線性陳述的一般歷史,也不應是靜態現象的羅列。任何一部文學史,都必然是歷史的積淀,既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又受到不同時代的選擇和評說,更依賴于當代人的解讀闡釋,融入當代人的主觀投影和審美觀照。外國文學課程旨在使學生通過學習,對歐洲、美洲上下幾千年文學的發展脈絡、思潮流派、名家名作有一個系統地掌握、課程在教學中既包含文學與政治的關系文學與文化的關系、文學與歷史的關系文學與宗教的關系,還適當融入了批評理論和研究方法,內容極其廣博,而課時非常有限。根據《外國文學》課程的這一特性,我在教學中,以當代社會現象與歷史文學現象相互聯系,拉近學習者與該學科的時空距離、心理距離,強調文學史與現實社會的觀照。針對學習者的特點和需要,將文體作品與文學史結合,從文學史的角度融會貫通所學知識,從鑒賞的角度對作品作研究評析式的學習,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從而避免把原本生動的外國文學講成一種敘述,處處套用的千年一面、萬世一孔,令人生厭。而是解凍歷史,活化人物,以講授者對外國文學思潮和文學名著的理解和體會,引導學習者消化所學知識,加深對異域文化的了解,開拓思路,活躍思維,使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理解、消化并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使這門課程生機盎然,充滿活力,以“好聽”、“動聽”為手段,達到學習者“樂聽”、“樂學”的目的。
三、是一言堂,也是群英會
學科學習在現階段教學條件下,教師的講授應提供一個基本框架。要想真正達到教學目的,還要調動學習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教與學復合角色互為模式允許學生充分參與教學過程,不僅可以選擇學習內容,還可以選擇學習方法。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再以知識的傳授者自居,教什么就讓學生學什么,而是要進行適當的角色轉換,即由“教學”變為“導學”,使學生充分發揮潛能,激發興趣,使他們更好地將所學的知識內化為自身素質。教與學復合角色互為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興趣”相結合的優勢,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讓學生認清自身優勢和短處,少走彎路,使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這種能動性和創造性的培養,我設計了一個由動腦到動口到動手的漸進程序。首先,在教學計劃中留有兩學時的課堂討論。其中之一是設置了課堂提問環節,這一環節主要是學生根據本堂課所講授內容,拓展設問,教師作答。如在講授西方文學的“兩希”源頭時,學生就此內容提問:有人將中西方文化歸為“生命之樹”與“知識之樹”,認為西方選擇知識之樹,例如亞當夏娃偷吃禁果而受罰,中國與之相比有何不同?教師作答:中國文化比較講“情”,注意人際關系,等級秩序;而西方文化比較講“理”,追求真知,提倡大膽懷疑。雖說提出的問題不多,但他們的發問對我都很有啟發,正所謂“教學相長”。
其次,是教師有選擇不定期預留討論題目,既接受理解又批判懷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指導其對作品進行研討。學生在課下要閱讀作品和相關評論,進行資料的搜集、整理;課上每組輪流推選一人為發言人,當眾表述觀點,進行課堂討論,同時進行小組代表之間的交流。教師引導討論方向,協調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進行點評、總結從而提升作品分析的深度和廣度。這種形式,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活動,并將其表現作為平時考核的依據之一,使學生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成為課堂的主人。如在授課中,我根據所講授具體內容,設計不同問題,如,在講授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作品《堂吉訶德》時,提出這樣的問題:拜倫為什么說堂吉訶德“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由此提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對作品深刻的內涵,即堂吉訶德這一形象的性格的兩重性——荒誕行為背后動機都是高尚和純潔的——有進一步的理解。這樣,學生既有與授課教師的思想、學術對話,又有同學間的觀點、看法交流;既有教師主講的一言堂,也有學習者積極廣泛參與的群英會。這種思想交流的碰撞,激發了學習者的思維,擴展了學術胸襟和眼光。
這種教與學角色互換模式,促進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相交流,訓練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合作意識,培養創新能力,獲得最大的學習效果。
《外國文學》課教與學復合角色互為模式下的作業設計要注意開放性,調動學習者的積極性。課前的充分準備可以使學習者對于上課的主題有了充分的了解,會不覺地提出一些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這不僅突出了聽課的重點,而且也為課堂上響應性思考騰出了空間。備課不再是教授者獨享的專利,學習者的角色在這里轉身為教授者的思維。如在學習雨果的《悲慘世界》時,安排學生課余時間觀看電影,布置作業:對比原著與電影在人物刻畫方面的異同,并將“悲慘世界形成的原因”作為課堂討論題預留。這種開放性的作業,學生既可以從對歷史材料的處理方面來思考,也可以從語言的成功和情節的精彩方面來審視,還可以從不同的人物形象中去拓展思維空間,用今天的觀念審視歷史人物,提出自己富于個性化的見解。
《外國文學》課在教學理念上,較強調師生間學術的平等交流,思想共振,以提高素質、啟迪智慧、開拓精神視閾為依歸。在教學方法上,以教授者與學習者角色的不斷互換、互動,激發興趣,激活思辨,好聽樂學,教學效果比較理想。具體教學手段上要與時俱進。當代大學教育多采用多媒體教學,集電視、電影、幻燈、錄音機等各種功能于一身,能把文字、圖形、圖像、動畫和聲音有機地結合起來,具有圖、文、聲、像、影并茂的特點,有關外國文學名家名著精美圖片展示,精彩影視片斷播放,經典音樂欣賞等,都可以在教學中同步使用。彌補單純的語言文字講解的不足,加深學生對課文深度和廣度的理解,而習慣了電視與網絡的當代大學生也更容易接受這種直觀而生動的授課方式,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多媒體教學設施為外國文學課教學手段、教學形式的豐富多樣、生動活潑提供了完善的技術展示平臺。
目前,國內高等學校在校學生已經接近現在高校師資所能承受的極限,宏觀上辦學規模的擴大,決定了高等學校的教學組織形式只能繼續是傳統的集體講授式課堂教學。這種模式雖然充分發揮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和監控作用,但是不能很好地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使得長期以來我國高等學校對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成為薄弱環節。教與學復合角色互為模式對于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有一定的作用,為學生提供了自由、開放的學習空間,這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開闊學生的視野,而且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和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黃雪瑩高校外國文學教學方法新探[J].科學教育家,2009,(2).
[2]劉利娟.淺析高校外國文學教學方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