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黨群關系思想,深入學習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的黨群關系理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密切了黨與人民群眾的關系。“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三為民”思想,群眾利益無小事,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推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等,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黨群關系理論。
關鍵詞:十六大以來;黨群關系理論;發展
中圖分類號:D26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052-02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深入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樹立了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開創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局面。伴隨著國際和國內歷史條件的變化,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對黨群關系的認識逐步深化,黨的十六大報告深刻指出“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1]把黨群關系問題提升到關系執政黨生死存亡的高度,極大地創新了中國共產黨的黨群關系理論。
一、“以人為本”的思想,是黨在新時期密切黨群關系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在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把“以人為本”作為其科學理論的核心,從而把處理黨群關系從黨的根本工作提升到了黨的指導思想和行動指南的高度。“以人為本”繼承了我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同時把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發展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人”即廣大的人民群眾,“本”就是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以人為本”歸根到底就是要通過發展,不斷滿足人民多方面的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普遍性地享受到改革和發展的成果,這就要求黨在思考問題、制定政策、作出決策時必須以人民群眾的實際需要為前提,充分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呼聲,本著對人民群眾負責的精神,切實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使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就是把最廣大人民群眾作為最高的價值主體,把執政為民作為最高的價值取向,把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作為最高的價值追求,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的價值理想。“我們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2]堅持“以人為本”就要在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人本取向,把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貫穿于各個領域、各個環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時時處處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奮斗的價值目標,從而密切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二、“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價值理念,突出了黨在新時期密切黨群關系的著力點
胡錦濤《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中首次提出:“群眾利益無小事。凡是涉及群眾的切身利益和實際困難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1]這說明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關注群眾利益問題,對于黨來說,上到經濟發展,下到生產生活中瑣事,只要是群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盡全力去辦。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時期,我們追求的是共同富裕,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讓廣大人民群眾盡量享受到發展的成果。黨著眼于現實的國情,從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出發,把“群眾利益無小事”貫穿于想問題、定政策、辦事情的全過程。
在新時期群眾利益所包含的內容也在不斷地擴大,群眾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等權益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維護群眾利益問題也日益凸顯。黨和國家在制定發展的方針政策時也是與時俱進,順應民意的。2006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的“十一五”規劃《綱要》便充分體現了關注民生、造福百姓這一長遠利益的動態要求。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二五”規劃》(建議)在“十一五”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指出了中國在未來五年如何更好地為民謀福利、取得更深入的發展。只有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需求來落實“群眾利益無小事”的價值理念,黨才能贏得人民群眾的信任、擁護和支持。
三、“三為民”思想,體現了黨在新時期密切黨群關系的時代特征
2002年12月26日,胡錦濤在西柏坡考察時指出,各級領導干部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2004年9月19日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強調“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發表重要講話》中再次提出“要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真誠傾聽群眾呼聲,真實反映群眾愿望,真情關心群眾疾苦,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胡錦濤對“三為民”思想的一系列論述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特征,是對黨群關系理論的科學歸結、創新發展,體現了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
理解權為民所用,就要劃清權力的歸屬問題。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受人民委托代表人民行使權力,只有正確地運用手中的權力,才能真正地為人民服務。為了使權為民所用真正落到實處,就必須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領悟情為民所系,就要在感情上貼近群眾。唐太宗在處理統治者與人民的關系時,曾經形象地比喻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可見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黨的各級干部只有感情上時刻想著群眾,設身處地為人民群眾著想,才能做好服務人民的工作。貫徹利為民所謀,就必須樹立正確的利益觀,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貫徹在實際行動中。 2004年胡錦濤在與北京市基層干部座談時再次告誡一線干部:“要切實關心群眾的生產生活,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都要當作大事來對待,凡是群眾提出的意見都要真心實意地去聽取。”[3]黨的各級領導干部只有心里真正裝著群眾、才能在日常點滴的工作中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愁,在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中成就共產黨員的人生價值。
四、深入推進反腐倡廉建設,為新時期密切黨群關系提供了保障
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時代的新發展,科學總結經驗和作法,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戰略高度,進行了富有創新意義的升華,提出了反腐倡廉建設的十六字方針。“反腐倡廉建設”是黨的十七大對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所作的新概括。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4]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繼續深化了反腐倡廉建設的內容和措施,體現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2008年6月,中央印發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2008—2012年工作規劃》,明確了今后五年建立懲防體系的目標、任務和步驟。黨在反腐倡廉建設上的認識不斷深化,使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方向更明確、思路更清晰、任務更具體,推動反腐倡廉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學化、系統化的軌道。
反腐倡廉建設關系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腐敗就像樹木里的蛀蟲一樣,如果不從自身狠抓嚴打,終有一天會腐蝕黨的機體。黨只有堅決依法懲治腐敗,對腐敗行為不縱容不包庇,才能有效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增強人民群眾對黨的向心力,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使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落到實處,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地位,使黨持續贏得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帶領人民不斷開創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局面。
五、推進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為新時期密切黨群關系提供了力量源泉
群眾工作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它是指黨聯系群眾、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服務群眾和團結群眾,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完成特定時期歷史任務的工作。群眾工作的本質是密切黨群關系,核心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正是因為我們黨高度重視群眾工作,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奮斗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群眾工作的發展是逐步推進的。在《全面加強新形勢下的領導干部作風建設》中指出,“要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人民群眾的愿望和要求作為決策的根本依據,使各項決策既體現人民群眾的現實利益又代表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既反映大多數群眾的普遍愿望又照顧部分群眾的特殊要求……”[5]2010年9月,胡錦濤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做好群眾工作,“要認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深入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工作,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宣傳教育,推行領導干部接待群眾制度,健全信訪工作責任制,及時了解群眾心聲和實際需求。”[6]
黨與群眾的關系,就好比魚兒離不開水,種子離不開土地。離開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群眾工作是新時期密切黨群關系的力量源泉,是黨全部工作的重要基礎和最終歸宿。黨和人民事業順利發展,關鍵是我們黨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關系到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鞏固。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歷史條件下,黨群關系建設面臨的環境、任務都與以往不同,群眾工作也產生不少新情況,面臨不少新挑戰。把握新時期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黨必須聯系所處的時代環境、群眾的自身狀況以及黨自身建設的情況,來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著重強調,只有做好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才能抓住我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實現“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
參考文獻:
[1]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41-42,372.
[2]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576.
[3]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363.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人民日報,2007-10-25.
[5]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874.
[6]胡錦濤.扎實做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社會環境[R].人民日報,201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