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發展觀堅持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創新了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是指導我們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指南。科學發展觀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發展觀,是造福人民的發展觀,表明我黨對于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認識的深化。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理論內蘊;重大意義
中圖分類號:D610.3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021-03
我們現在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關鍵期,必須自覺地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全黨。發展觀是一個國家在發展進程中對于什么是發展、為什么要發展以及怎樣發展的總的根本的看法。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共產黨人的發展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理論為根據,經歷了一個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到強調可持續發展、再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綜合發展的變化過程。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首次把科學發展觀確定為黨的指導思想即“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在2003年11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再次指出:“牢固確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對于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至關重要,這既是我國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2004年1月27日,胡錦濤總書記又對科學發展觀的內容作了如下表述,“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繼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個表述將“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五個統籌”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三位一體的建設布局,都包括在科學發展觀之中。黨的“十七大”報告對科學發展觀理論的基本框架作了最為系統的表述和新的闡釋。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對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以物為本”的傳統發展觀的檢討和矯正,是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展歷史經驗的反思和總結,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理論的繼承和創新,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今天,中國的發展正處在一個新階段的轉折點,即面對發展以后出現的新問題、新矛盾,我們不但要關注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同時要更加注重發展的質的提升;不但要關注社會財富的創造和涌流,同時要更加注重社會利益的分配;不但要關注經濟實力的增長,同時要更加注重社會各方面的均衡發展;不但要關注群眾的基本需求的滿足,同時要更加注重生活質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等。面對新形勢、新特點、新任務,我們必須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在科學發展觀上形成新的共識,并用以指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全局。
一、科學發展觀提出的現實根據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向縱深發展,發展過程中深層次的矛盾也開始凸現出來,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資源環境的壓力加大
我國資源雖然十分豐富,但是人均數量少,開發利用率低,人均資源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國的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只有世界的四分之一,石油、天然氣、銅和鉛的人均儲量僅分別相當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我們的經濟發展又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高消耗、低產出,資源利用率低,環境污染嚴重,荒漠化問題突出。我國生產單位GDP能源消耗是美國的5倍、日本的14.3倍、印度的2.5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
2.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懸殊
據統計,我國居民貧富差距基尼系數已經超過0.4的國際警戒線,現階段市場經濟不規范、不公平競爭形成了各種非法收入和不合理收入,我國有300萬百萬富翁,但又有3000萬農村居民和城市困難職工生活在貧困線以下。因此,政府必須切實關注和解決失業、貧困、教育、醫療、公共衛生、社會保障體系以及公平公正等社會問題,在繼續搞好經濟的同時,政府要履行好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抓好科學文化教育,增進城鄉居民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安定。
3.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經濟都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由于自然條件和歷史基礎的差異,加上政策傾斜等多種因素,我國東、中、西部發展的差距較大,近年來,這種差距進一步擴大,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人均GDP相對差距進一步擴大,東部占全國經濟總量不斷提升。區域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必然影響社會穩定和國民經濟的持續協調發展。因此,必須對中西部地區的發展給予更多的關注,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大中部地區結構調整的力度,支持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調整和改造,支持革命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
4.2003年下半年,群眾上訪事件增多
其中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是城市拆遷和農村大量征地,包括違法征地,引發的社會矛盾。尤其是有些地方出現了“三無農民”:無土地、無就業崗位、無社會保障。全國“三無農民”,據統計達4 000萬人。這是造成社會動蕩的很危險的因素。而且,黨中央注意到,世界上一些國家,在人均1 000~3 000美元的這個階段,由于社會需求升級而引發的矛盾特別多。如果處理不好,容易發生各種社會沖突,甚至導致政局動蕩。拉丁美洲和東南亞一些國家都在這一階段出現經濟停滯甚至社會動蕩、政權更迭。而中國目前正處在這樣的階段。因此,黨中央提出,在下一步發展中,一定要有一個正確的指導思想和方針,要求能夠做到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做到可持續發展。這就必須考慮要牢固樹立一種科學的發展觀,使經濟能夠發展,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社會能夠全面進步。
二、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內蘊
從科學發展觀內在規定各要素(即全面、協調、可持續和以人為本)間的相互關系看,“全面”是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要求,是唯物辯證法和歷史辯證法在當前中國發展上的集中體現。我們為之奮斗的目標是全面的,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我們的發展實踐是全面的,雖然在發展過程中各種任務、各種指標不可能齊頭并進,某一時段、某一范圍會突出這一或那一方面,但就總體而言,必須做到均衡發展;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是全面的,即任何問題都必須置于改革、發展、穩定相統一的大局中處理,都必須通過兼顧各方的方式解決。
“協調”揭示了我國發展過程中必須特別關注和致力于解決的主要矛盾關系,這就是“五個統籌”(即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區域、人和自然以及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的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思想是在既充分認識到我國現存的城鄉二元結構對于現代化建設的嚴重障礙,又充分借鑒外國城市化過程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以符合中國國情的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提出為背景形成的;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的思想是在經歷了若干經濟波動、社會矛盾異動后,克服片面積極增長觀的基礎上,形成經濟社會發展綜合指標及相應的體制支撐為背景提出的;統籌區域發展的思想是在一方面區域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其負面影響日益顯現,另一方面國力有了長足增長、區域均衡發展已具備客觀可能的基礎上,以“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和“中部崛起”的大戰略的形成為背景提出的;統籌人和自然發展思想是在自然資源日漸枯竭、生態承受力抵達極限、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已成為共識的基礎上,以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本成型為背景提出的;統籌對外開放和對內改革進度的思想是在改革開放既要與國際接軌、推動國內的市場化取向的改革,又要抵制西方“西化”、“分化”圖謀、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認知下,以將開放的程度、改革的力度和社會可能承受的程度“三統一”為背景提出的。
“可持續”是今天中國發展的根本方式和必由之路,是對任何形式的短視行為的否定和拒斥。追求發展的理性與節制,主張需要和限制的平衡,兼濟代內和代際的公平,集中體現在“循環經濟”和生產生態化的新思路上。因此,“可持續”不僅是生態平衡,也是人自身需要和發展的平衡。
作為科學發展觀核心的“以人為本”就是以人民利益為本、以服務大眾為本,就是要使改革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要把發展的落腳點定位在人的全面發展上。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政黨,以“人類解放”為己任,必須讓改革開放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我們要解決困難群眾生產生活問題、關懷弱勢群體,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立場。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當前工作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著力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1]。在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不只是停留在抽象的價值理念層面,而是化作了一種實實在在的工作舉措。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對全黨黨性的大檢驗。應對“三農”問題、貧富差距過大、就業壓力加大、腐敗等一系列挑戰,關涉政策調整、體制改革和制度建設,但核心問題是利益調整。面對重重困難,最根本的是全黨同志如何擺正個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關系。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是人民大眾的立場,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家園,始終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不懈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2]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離不開科學發展觀的方法論作指導,而和諧社會的建設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訴求,而且為科學發展觀提供了實踐的檢驗和豐富與發展的空間。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關于“發展”的科學理論,也是指導我們全面建設和諧社會和現代化建設的理論指南,它進一步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要發展、如何發展、為誰發展的問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發展理論的中國化和偉大創新。
總而言之,科學發展觀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深刻闡明了發展的本質和基本內容,揭示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標志著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對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具有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重要意義,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
參考文獻:
[1]溫家寶.提高認識統一思想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N].光明日報,2004-02-22.
[2]胡錦濤2月19日在省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0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