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在極端艱苦的戰時背景下碩果累累的一只奇葩,歷來備受各界教育家和學者的關注,文章著重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淺析西南聯大成功的辦學經驗對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啟示,淺析如何將其成功的人才培養經驗應用于我國當前關注的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機制中。
關鍵詞:西南聯大;創新型人才;經驗
中圖分類號:G40-034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1)33-0178-02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以下簡稱“西南聯大”)是我國高等教育在極端艱苦的戰時背景下碩果累累的一只奇葩,歷來備受各界教育和家學者的關注,并以此巨大成功為對象展開一系列研究。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等一批優秀的高等學府處在炮火紛飛的邊緣,為保存我國高等教育的有生力量,華北地區眾多大學紛紛西遷到廣闊內地。1937年10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遷至湖南長沙,組成長沙臨時大學。至1938年4月,再次西遷至昆明,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從1938年5月4日開始上課,至1946年5月4日結束。在八年抗戰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西南聯大培養出大批優秀杰出人才。在聯大學習過的3807位學生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80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2人,有2人(朱光亞、鄭哲敏)為雙院士,院士總數為90人 [1] 。西南聯大這個在戰爭歲月中成長為弦歌不已、筆耕不輟的典范,為國家培養出在批人才,被傳為教育界的一道佳話,西南聯大是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極為成功的范例之一。
在現有的研究成果中,究其成功的原因,主要有:造就通才的辦學理念;文理滲透、重視基礎、內容新穎的課程結構;雄厚的師資;濃厚的學術氛圍;教授治校,民主自由的行政管理體制;合理的圖書館配置等 [2]。本文著重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淺析西南聯大成功的辦學經驗對我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啟示,淺析如何將其成功的人才培養經驗應用于我國當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機制中。
一、創新型人才
2003年12月26日頒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提出了科學的人才觀:“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做出積極貢獻,都是黨和國家需要的人才。”
人類在自然科學領域的發明創造和社會科學領域里提出的新理論、新思想、新觀念、新觀點、新方法統稱為創新 [3] 。創新型人才,簡言之就是具有創造性的人才。時代的進步需要不斷地創新,創新型人才是走在時代前端,為人類開疆擴土的一群。
二、西南聯大辦學成功的主要原因
從創新型人才培養這個角度看,西南聯大辦學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幾點。
1.大學獨立,教授治校,民主自由的辦學環境。西南聯大校行政有兩個機構,一個是校務委員會,一個是教授會。“校務委員會是權力管理機構,校務委員會委員由教授會民主推薦,校長批準任命,校長為校務委員會主席。校務委員會通過民主討論和決議全面主管全校重大事務。西南聯大校務委員會中主管管理的職能部門的領導人,全都是知名教授,其中包括常設的校務委員會秘書長、教務長、總務長、訓導長、建設長等,全部由教授擔任,由教授會民主推薦,校務委員會討論通過,報校長批準任命”[4] 。“教授會是一個校務咨詢機構,雖不是權力機構,但很有威望,成員包括全校教授,經常工作由全校教授推選常委會主辦。教授會是校長的得力參謀,也是辦學校務得力骨干的資源庫。各學院有院教授會,學系有系教授會。”[4]
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在學校的一些重大事件上,他十分重視聽取教授的意見,教授治校的思想在西南聯大中得到了貫徹發揚。學校與政治適度的脫離,給學術科研的發展營造了相對單純專一的環境。
2.清晰的“通才教育”的培養目標。北大“民主、自由”,清華“嚴謹、認真”,南開“開拓、自由活潑”。三校辦學理念“兼容并包、通才兼識、大師為重、學術自由、教授治校”[5]梅貽琦在1941年發表的《大學一解》中全面闡述了其“通識教育”的思想。他以“通識為本,專識為末,社會所需要者,通才為大,而專才次之”為指導,認為出中國近代大學“通識之授受不足”,中國大學應致力于“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在西南聯大的貫徹實施首先體現在教學管理上。“如文理交叉開課,從二年級允許學生轉系,教授上基礎課,開設中西文化課,聘請外籍教師等。”[6]西南聯大設國文、英語、中國通史、世界通史等七門基礎課,即所有科系的一年級學生的必修科目。校部還規定文法學院的學生應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生理、地質等自然科學中選學一門;理工學院的學生應在社會、人文科學課程中選學一門。聯大允許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課程旁聽,并且設立了轉專業政策。
3.純凈的學風,敬業負責的態度。北大校長蔣夢麟認為“新教育之效力,即在尊重個人價值”。認為教育要著重發展個性,形成與每個人相適應的健全人格。張伯岑更是認為:“研究學問,固然要緊;而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6]認為教育不僅是要培養精通一門的人才,培養健全的人格才是基礎。西南聯大這批資深優秀的老師團隊,堅守著其科學的教育理念,用正派純凈的學風引領的西南聯大的學生,影響著一代聯大學生做人、做學問的坐標育。
4.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和濃厚的學習氣氛。西南聯大于艱苦的環境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有著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如,許多進步社團的組建:文藝社、新詩社、劇藝社、鐵馬體育會等。再如西南聯大著名的“茶館方式”的讀書。聯大的師生喜愛到附近的鳳翥街、文林街去上茶館,學生常去茶館坐著看書,形成了的“茶館文化”。聯大學生有豐富的社團文化,在艱苦的條件中維持著飽滿的精神世界。
5.艱苦的戰時環境。聯大是我國高等教育在極端艱苦的戰時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一支奇葩。以聯大圖書館為例,由于戰時的特殊時期的損毀以及圖書轉移過程中的遺失,聯大圖書館的圖書資源是極其缺乏的。于是聯大的圖書“只能是分散在各系或各教室的一角,雖有專人管理,但資源有限,服務僅限于各借閱點百十本圖書的傳閱。”[7]艱苦的條件使得聯大師生更為珍惜現有資源,在祖國的存亡之際艱苦卓絕,對學術研究不懈追求,在對自身品格以及專業知識的錘煉中碩果累累。
三、西南聯大成功的辦學經驗對現代中國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啟示
創新型人才應具有的創新品格有“可貴的好奇心”,“強烈的興趣”,“明晰的動機”,“豐富的想象”,“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和“健康的情感” [6] 。借鑒西南聯大的辦學經驗,我們對培養創新型人才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1.民主自由的辦學環境。西南聯大與政治保持一定距離,堅持教授治校。教師反對行政力量干預教學行為。在梅貽琦等著名教育家的帶領下,聯大保持著民主自由的氣氛。民主自由的氣氛便是創新型人才成長的搖籃,有推進了學生“可貴的好奇心”的滋長,蔣夢麟等校長關注學生完善人格的形成,致力于通識教育培養“健康的情感”,“可貴的好奇心”和“健康的情感”這些都是創新型人才需要的品質。
2.純凈學術風氣。2010年我國發布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關于在學位授予工作中加強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建設的意見》主要對我國近幾年來的在我國學位授予過程中出現的學術不端行為提出了針對性措施。西南聯大歷時九年,培養出數位精英科學家。這和西南聯大純凈的學術風氣是密切相關的。聯大師生致力于做學問,在艱苦的條件下筆耕不輟,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國內大學相對發達的物質條件和精英人才的比例卻不見增長的狀況進一步揭示出:做學問的態度是能否取得優秀成果的必要條件。純凈學術風氣,是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必要之舉。
3.符合現代社會需求的辦學理念。北大“民主、自由”,清華“嚴謹、認真”,南開“開拓、自由活潑”。三校辦學理念“兼容并包、通才兼識、大師為重、學術自由、教授治校”[5]蔣夢麟、梅貽琦、張伯岑三位校長同心協力,聯合辦學。走在時代最前沿提出貫徹了“通識教育”“完善人格”的思想。培養創新型人才,也需要與培養目標相符的辦學理念。
4.培養學生危機意識。創新型人才的品格之一是有“明晰的動機”,“鑒定的信念”。壓力環境往往能激發人內心深處的潛力。現代創新型人才培養也需要施之以壓力。壓力環境往往能促使人更加專注的于某樣事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現代社會,鼓勵學生社會實踐是培養學生危機意識的好方法。一方面,現實的殘酷和競爭的激烈會促使其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實現其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另一方面,艱苦的環境錘煉著學生的意志力和品德。
5.鼓勵學生自由發展興趣愛好。創新型人才的特征之一是“強烈的興趣”“豐富的想象”。聯大的師生們組織各種社團,有豐富的校園生活,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中也不忘維持同學們追求興趣的激情。并且允許學生按規定轉系、選擇課程、選擇老師。當前我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大多被應試教育所迫,束縛住創新的手腳,若在大學階段鼓勵學生發展興趣愛好,讓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并且致力其于創新實踐,創新型人才培養勢必朝著蓬勃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西南聯大三校學生統計[EB/oL].http://www.luobinghui.com/ld/
[2] 邵春艷 . 略論西南聯大人才培養模式的經驗啟示[J] . 理論研討 . 2010,(9).
[3]趙志強.創新型人才培養[J].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6).
[4]西南聯合大學組織結構[EB/oL].http://www.iuobinghui.com/zd/
[5]錢瓊芬,熊宛冰,潘武玲.西南聯大辦學特色研究分析[J].空軍雷達學院學報.2009,(4).
[6]江渝.“通才教育”:西南聯大的成功經驗探析[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8).
[7]孟雯,沈懷靈.西南聯大圖書館的建設與服務[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9,(11).